金瓶梅里的歇后语(金瓶梅中的方言土语)
读《金瓶梅》,时不时地就会读到我儿时时常听到的一些方言土语。
我是在冀中乡下长大的,一直到高中毕业才离开,而今读到这些方言土语时,霎时便想起我的儿时种种,不由地破颜一笑。
诸如第六回的“物件”(东西、物品),第十一回的“多咱”(什么时候),第十九回的“耍钱”(赌钱),第二十三回的“冷合合的”(形容寒冷),第三十五回的“韶刀”(形容啰唆、唠叨),第二十七回、第三十二回、第七十六回的“躲滑儿”(形容躲懒、耍滑头),第二十三回、第八十六回、第九十二回的“不是材料”(形容没出息、不成材、没本事)……
“信着他”
第十四回,因为家产纠纷,花子虚被他的三个兄弟告了,并被拘押了。李瓶儿哭着求西门庆托人解救。书中写道:
妇人便往房里开箱子,搬出六十锭大元宝,共计三千两,教西门庆收去,寻人情上下使用。西门庆道:“只消一半足矣,何消用得许多?”妇人道:“多的大官人收去。奴床后边有四口描金箱柜,蟒衣玉带、帽顶绦环、提系条脱、值钱珍宝玩好之物,一发大官人替我收去,放在大官人那里,奴用时取去。趁早奴不思个防身之计,信着他,往后过不出好日子来。……”
这里的“信着他”,冀中乡亲常说,是“依着他”或“听任他”的意思。
在我小的时候,时常能听到这样的话:“若是信着他(你)的意儿,他(你)就会如何如何了!”
“倒过醮来了”
第十九回,地痞张胜对李瓶儿的丈夫蒋竹山道:“打了你一面口袋,倒过醮来了!”
“倒醮”一词,在冀中乡下也常说,意思有三个:
一、牛啊羊的等反刍动物,吃完草料后的反刍,叫“过醮”。
二、没有足够的空间,倒腾不开了,叫“倒不过醮来”;而经过一番整理或挪动,终于能活动开,或能转过身时,便叫“倒过醮来了”。比如说吃东西,我一个劲儿地往嘴里塞,娘便说我:“你看看你,嘴里都倒不过醮来了。”
三、对某件事想通了想明白了,也称“倒过醮来了”。
张胜对将竹山所说的,正是这后一种意思。
另在第二十六回,来旺儿对他媳妇说起西门庆时道:“他倒过醮来了,拿买卖来窝盘我。”也是这后一种意思。
我认为,就“倒醮”这个词来说,若是改为“倒嚼”,或许更为恰切,更通俗。
然而,当我以为这个是我的“独到认为”时,没想到在网上搜到一篇文章,标题恰是《“倒醮”应该是“倒噍”》(载《文史知识》1992年第11期)。百度汉语称:“倒噍”同“倒嚼”。
“意意似似”
第二十五回,当孟玉楼听说来旺的媳妇宋惠莲和西门庆有首尾,便道:“嗔道贼臭肉在那里坐着,见了俺们意意似似的,待起不起的,谁知原来背地有这本帐!”
此处的“意意似似”是何意思?
梅节校本的注释是:“记音词,即北京土话之‘长行市’,广东四邑话之‘起市’‘起起市市’。形容某人因地位提高而态度骄矜,摆出架子。”
百度百科的解释是:“意思是指说话犹豫、支吾,虽然说了一点但又不知所云。”
百度汉语的解释是:“形容行动迟疑或犹豫不决的样子。”
《汉语成语辞海》的解释是:“形容做事或表达某种情感时,行为迟缓又犹豫。”
在我看来,这样的“注释”,除梅节校本比较贴切外,其他的不能说错,却貌似有失全面。
在我们冀中的方言里,所谓的“意意似似”,不仅是“言语或行为,犹豫、支吾”,还有“爱答不理”的意思。这种“爱答不理”,正是孟玉楼所要表达的意思。
“心不在肝上”
在第三十三回,忽然看到了一句话:“心不在肝上。”
这是潘金莲在数落(打趣)陈经济时说的:
那经济走到铺子里,袖内摸摸,不见钥匙,一直走到李瓶儿房里寻。金莲道:“谁见你什么钥匙!你拿钥匙管着什么来,放在那里就不知道?”春梅道:“只怕你锁在楼上了,头里我没见你拿来。”经济道:“我记的带出来。”金莲道:“小孩儿家屁股大,敢掉了心。又不知家里外头什么人,扯落的你恁有魂没识心不在肝上!”
看到这句话时,我竟欣喜异常。蓦地想起我曾经的岁月,想起了娘。
我小的时候,娘就常常这样说我:“心不在肝上。”
这是句方言。意思其实很简单,却又很难用一句话说清楚。大意就是心神不定,或心不在焉,或注意力不集中,或该干的事儿没有认真干,等等吧。
“越发越晒”的“晒”
第三十五回,应伯爵吃过酒,过盆与谢希大掷,轮着西门庆唱。……西门庆道:“我不会唱,说个笑话儿罢。”说道:“一个人到果子铺问:‘可有榧子么?’那人说:‘有。’取来看。那买果子的不住的往口里放。卖果子的说:‘你不买,如何只顾吃?’那人道:‘我图他润肺。’那卖的说:‘你便润了肺,我却心疼。’”众人都笑了。伯爵道:“你若心疼,再拿两碟子来。我媒人婆拾马粪——越发越晒。”
西门庆的这个笑话,自然是在打趣应伯爵、谢希大等,称他们白吃白喝他,感到心痛。
不瞒您说,当我看到这句“越发越晒”,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因为这个“晒”字,我小时候时常听到,只是不知是哪个字,现在终于知道了。
“媒人婆拾马粪——越发越晒”是句歇后语,其意思网上的解释各有不同:
一、发:指马粪发酵。晒:晒马粪,与“赛”近音相谐,方言指好。指越多越好。
二、发:指马粪发酵。晒:双关语,本义指晒马粪,“晒”谐“筛”,即斟酒。用时指更加频繁地斟酒。
三、媒人婆拾马粪,比喻越发越晒。形容别人越着急,自己则越高兴。
四、发:发酵。晒:谐“筛”。马粪受热发酵膨胀,接着晒,才能晒干。比喻越怕人吃酒人越要筛酒吃。
五、发:指马粪发酵。晒:晒马粪,与“筛”谐音,转指斟酒;一说,转指晒脸,方言。比喻憨皮憨脸,不顾羞耻。
六、说媒人不怕碰钉子,面皮就像马粪那样,越碰钉子越厚。
七、媒人是靠嘴吃饭的,往往能说得天花乱坠,但是却不怎么赚钱,往往还得做点农活,拾粪可能就是她们的本职工作之一。越发越晒,发就是发财,“晒”在这里一方面指拾到家的粪要晒干,另一方面就是炫耀的意思。没想到明朝时“晒”字就有炫耀的意思了,跟如今晒富、晒幸福一个道理。
当然还有其他解释,委实难以尽述。
但在我们冀中一带,这个“晒”,通常说成“上晒”,意思是“呈脸”“显摆”“憨皮憨脸,不顾羞耻”“得寸进尺”等。诸如哪个小孩子不听大人劝阻,反复做某一件事情,便是“上晒”。诸如说哪个孩子是“人来疯”,也称他是“越有人(越人多)越上晒”。
百度百科对“晒”的一种解释,也是这层意思:“展示、显示、表现一下,即‘亮’‘秀’(show)。晒是英文“Share”的音译,意即把自己的淘宝收获、心爱之物,所有生活中的“零件”拿出来晒晒太阳,与人分享,炫一炫,得瑟一下的意思。”
其实,“晒”的这层意思,是我国方言土语里本就有的。指不定英文“Share”是我国民间“晒”字的音译呢?
“张睛”
第五十九回,潘金莲养的白狮子猫儿,把李瓶儿的官哥儿唬得手脚风搐起来。吴月娘得知后,叫将金莲来问她说:“是你屋里的猫唬了孩子?”金莲问:“是谁说的?”月娘指着:“是奶子和迎春说来。”金莲道:“你看这老婆子这等张睛!俺猫在屋里好好儿的卧着不是?你们乱道怎的,把孩子唬了,没的赖人起来。爪儿只拣软处捏,俺们这屋里是好缠的!”
此处的“张睛”二字,也是冀中乡下常说的一句方言。
“张睛”二字什么意思?梅节校本的解释是:“张睛——此意为白张大了眼睛。”魏子云的解释与此大致相同:“这等张睛——意为竟这等的睁着大眼睛说瞎话。”(《金瓶梅词话注释》)百度百科的解释是:“张眼露睛。”
其实在冀中方言中,“张睛(张精)”的意思比较复杂,碍难一言以蔽之:诸如说一个人“娇气,不坚强”,说一个人“爱显摆,爱出风头”,说一个人“逞能,逞强,显示自己能干、卖弄本领,显示自己能力强”,说一个人“大惊小怪,说话办事过分夸张”等,都是“张睛(张精)”。
我觉得,潘金莲此处说“这老婆子这等张睛”,并不是称“这老婆子这等睁着大眼睛说瞎话”,而是说“这老婆子这等大惊小怪,也太夸张了”。
“磆碌”与“骨碌碌”
“磆碌”与“骨碌碌”在《金瓶梅》中出现了多次:
第三十九回,“西门庆玉皇庙打醮”时有一句:“然后一个道士,向殿角头骨碌碌擂动法鼓,有若春雷相似。”
第五十一回,玳安与书童打架时:书童道:“你说不是,我怕你?你不说,就是我的儿!”玳安道:“贼狗攮的秫秫小厮,你赌个儿真个!”走向前,一个泼脚撇翻倒,两个就磆碌成一块子。
第五十七回,“薛姑子劝舍陀罗经”时,西门庆道:“那一朵莲花有几多大?生在上边,一阵风摆,怕不骨碌碌掉在池里么?”
第五十八回,那潘姥姥正歪在里间屋里炕上,听见金莲打的秋菊叫,一骨碌子爬起来,在旁边劝解。
第七十九回,原来金莲从后边来,还没睡,浑衣倒在炕上,等待西门庆。听见来了,慌的骨碌爬起来,向前替他接衣服。
第九十四回,那春梅一骨碌子爬起来,教奶子拿过灯来,取粥在手,只呷了一口,往地下只一推……
无论是“磆碌”还是“骨碌碌”,都是冀中人时常说的,都是“滚动的样子”,只是“骨碌碌”的意思是滚动得很快。
当然,在冀中方言中,“一骨碌”还有“一段”“一截”“一节”之类的意思。
“家伙”与“家活”
“家伙”与“家活”是一个意思,指“日用器具物品”。这也是冀中一带常说的一个词语。
这算是个象声词吧,怎样写都是正确的。可是为什么在《金瓶梅》中,作者时而写作“家伙”,时而写作“家活”呢?
按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书写习惯,同一个词语怎么一会儿这样写,一会儿那样写呢?为什么呢?
莫非这部书的底本,是由两个不同的人共同整理出来的?
同“家伙”与“家活”相类的,还有“褡裢”与“搭裢”。
所谓“褡裢”或“搭裢”,是昔日我国民间长期使用的一种布口袋,通常用很结实的家机布制成,长方形,中间开口。过去的商人或帐房先生外出时,总是将它搭在肩上,空出两手行动方便。
“褡裢”与“搭裢”也是同一种物件的不同写法。两种写法都对。虽然都对,但也有个书写者个人习惯的问题在。
窃以为,若谁能像陈熙中先生那样——从一些字词入手研究《红楼梦》——来研究《金瓶梅》,一定会大有斩获。
“不断头”等等等
第三十七回,冯妈妈对王六儿说,西门庆“家中人来人去,通不断头的”。这里的“不断头”,是“络绎不绝”的意思。在我小的时候,娘就常常这样说。由此可知这个“不断头”,也属冀中方言。
第三十八回,王六儿对西门庆道:“达达,只怕后来耍的絮烦了,把奴不理,怎了?”这里的“絮烦”,是“因过多或重复而感到厌烦”的意思,冀中一带的人也常这样说。
第四十七回,苗青心内暗道:“……这分家私,连刁氏都是我情受的。”这里“情受”一语,意即“承受”“接受”“继承”等,也属冀中方言。
第五十一回,有一句“西门庆只是佯佯不睬……”,这里的“佯佯不睬”,也是我小时候经常听到的方言,意思是“装作未见或没听到的样子,不予理会”。
第五十三回,应伯爵对西门庆道:“不住的来扰宅上,心上不安的紧。”这里的“不住的”,就是“不断地”的意思,也是我小时候经常听到的方言。
第五十九回,李瓶儿梦中见花子虚对她厉声骂道:“泼贼淫妇,你如何抵盗我财物与西门庆?如今我告你去也!”这里的“抵盗”,也是我小时候经常听到的方言。梅节校本对“抵盗”的注释是:私下偷盗。其实在冀中方言中,“抵盗”还有“倒腾”这层意思。
第六十回,潘金莲对西门庆说:“若是信着你意儿,把天下老婆都耍遍了罢。”这里的“信着你意儿”,也是我小时候经常听到的方言。
第六十二回,“话说西门庆见李瓶儿服药百般医治无效,求神问卜发课皆有凶无吉,无法可处。初时李瓶儿还[门乍][门争]着梳头洗脸,还自己下炕来坐净桶……”这里的“[门乍][门争]”,即“扎挣”,挣扎,勉励支撑,强忍着,也是我小时候经常听到的方言。
第七十六回,孟玉楼对潘金莲笑骂道:“贼奴才,你见你主子与了你好脸儿,就抖毛儿打起老娘来了!”这里的“抖毛儿”也属冀中方言。冀中乡民也说“奓毛儿”。
第八十五回,薛嫂对潘金莲说陈经济:“他教你回个记色与他。”这里的“记色”也属冀中方言。梅节校本将“记色”释作“信物”。其实在冀中方言中,“记色”的本意是“记号”。
第八十七回,西门庆死后,应伯爵不仅新发张二官,还开始拆西门庆家的台,撺掇西门庆家的小厮春鸿也改换门庭去张二官家,并对春鸿说:“他(指张二官)性儿又好,年纪小小,又倜傥,又爱好,你就是个有造化的!”这里的“爱好(ài hǎo)”也属冀中方言,意思是:顾惜体面,喜欢打扮,喜欢干净,讲究。
第八十七回,春鸿听了应伯爵的一番话,有点动心,但又对应伯爵说:“小的去了,只怕家中大娘找寻小的,怎了?”这里的“找寻”也属冀中方言,意思是:故意挑剔,使人难堪,找岔儿。
附言
因此我想到,总见有人通过爬梳文本中的方言,来推断《金瓶梅》(以及《红楼梦》)的作者籍贯。
诸如有人说:《金瓶梅》的一些语言,属于吴越维扬语系,因此认定兰陵笑笑生是江苏扬州人!
魏子云也根据第一百回中有这样一句:“那老婆婆炕上柴灶,登时做出一大锅稗稻插豆子干饭……”便称:“显然是南方人的生活,斯亦可证本书作者乃南方人也。”
窃以为,仅仅靠方言来推断作者籍贯这种方法,是靠不住的。
那么请问:《金瓶梅》中也存有一些冀中方言,总不能说兰陵笑笑生是冀中人士吧!
或者再问:倘若有人在文本里使用了ok、sorry之类的词语,就能说作者是英美人士吗?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