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历代名人与茶的不解之缘(北苑贡茶发展史上的18位宋代名人)

北宋时期最顶流的茶品当属产于建州(今福建建瓯)的北苑官焙(贡茶)。这是一种源于唐代福州研膏茶工艺的蒸青紧压团茶。在宋代经历了丁谓和蔡襄两次重要的技术改革。苏轼诗云:“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

细数历代名人与茶的不解之缘(北苑贡茶发展史上的18位宋代名人)(1)

顾千帆在第1集中所言“龙凤茶之所以名龙凤,是因为里面含有龙脑香。”宋代贡茶中有龙脑香是真的,但也只是贡茶才有一般百姓(茶农)就算能喝到北苑团茶也是不加龙脑的

细数历代名人与茶的不解之缘(北苑贡茶发展史上的18位宋代名人)(2)

蔡襄在写给宋仁宗的《茶录》中说:“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助其香。建安民间试茶皆不入香,恐夺其真。”不过北苑贡茶又叫龙凤团茶并不是因为加了龙脑香,而是因为压制团茶的模具上雕有龙凤图案,紧压出的茶也就有龙凤的图案。故名龙凤团茶或者龙茶。

细数历代名人与茶的不解之缘(北苑贡茶发展史上的18位宋代名人)(3)

宋朝时期茶叶总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根据《宋史·食货志》载:“茶有两类,曰片茶,曰散茶”。其中,片茶就是蒸青团茶,散茶则为蒸青散茶,不是后世的炒青。两者最大的区别是团茶在蒸青以后,还要经过压榨、研茶等工序以后,用模具做成龙团凤饼,而散茶则是蒸青完成后,再适当加工烘干。

细数历代名人与茶的不解之缘(北苑贡茶发展史上的18位宋代名人)(4)

根据宋人饮茶习惯和文化风气,片茶是当时的主流,皇宫内院和上流社会,都是饮用片茶为主,只有民间百姓,特别是家里不富裕的人家,才会购买和饮用散茶。

北苑贡茶出产自福建建安以东三十里的凤凰山一带,差不多是今天的闽江上游,武夷山脉东南方向。这里属于今天的华南茶区的范围,自古盛产名茶。陆羽《茶经》有云:上者生烂石。宋子安《东溪试茶录》也说:此地“山川特异,峻极回环,势绝如瓯”,“厥植惟茶”。北苑茶在宋太宗时期就成为贡茶,“圣朝开宝末下南唐,太平兴国初,特置龙凤模,遣使即北苑造团茶,以别庶飲,龙凤茶盖始于此。”

到了宋朝第三个皇帝宋真宗咸平年间,丁谓出任福建转运使,专事监造贡茶,并且创制了大龙团凤饼,得到真宗赏识,被封为晋国公。仁宗时蔡襄任福建转运使,又改小龙团。小龙团在当时非常珍贵,欧阳修在《归田录》中有过详细描述:“茶之品莫贵於龙凤,谓之小团,凡二十八片重一斤,其价直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也正是丁谓和蔡襄的大力创新,博得皇帝喜爱,北苑茶成为岁贡之御茶,而二人也得以加官晋爵。苏轼有诗云:前丁后蔡相宠加”。

大龙凤团茶:宋真宗时,丁谓改良工艺造龙团凤饼,这是早期的产品,形制较大,八饼为一斤。

细数历代名人与茶的不解之缘(北苑贡茶发展史上的18位宋代名人)(5)

小龙凤团茶:宋仁宗时,蔡襄添创更为精细的小龙凤团茶,二十饼为一斤。

细数历代名人与茶的不解之缘(北苑贡茶发展史上的18位宋代名人)(6)

总之,宋朝茶文化在中国茶文化历史上独树一格,十分特别。但是,也正是这种特别,茶贵且繁琐,没能真正传承下来。北苑贡茶随着宋朝的灭亡,也逐渐衰落下来,再也不复当年盛景。

细数历代名人与茶的不解之缘(北苑贡茶发展史上的18位宋代名人)(7)

宋代,可谓是福建茶叶的黄金时代,尤其是产于建州,也就是建瓯一带的北苑贡茶,把建茶推向了巅峰。宋徽宗赵佶、大书法家蔡襄为它写专著,苏轼、黄庭坚、范仲淹、欧阳修等写诗填词。今天小编特此整理了北苑贡茶(建茶)发展史上的17位著名人物。

1、常衮:团茶制作第一人

常衮(729—755年),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字夷甫,生于唐玄宗开元十七年(729年),卒于唐德宗建中四年(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乙未科状元及第。

细数历代名人与茶的不解之缘(北苑贡茶发展史上的18位宋代名人)(8)

常衮画像

常衮登第后由太子正字授补阙起居郎,永泰元年(765年)授中书舍人。广德元年(763年)以右补阙充翰林学士,不久任考功员外郎。期间宦官鱼朝恩恃宠专权,群臣竞献珠宝邀宠,常衮上书曰:“所贡宝物,源出于民,是敛怨以媚上也,请皆还之。”代宗赞许,加封常衮为集贤院学士。

大历九年(774年)升礼部侍郎。连续三年主科考试。处事谨慎、墨守陈规。大历十二年(777年)拜相,杨绾病故后,独揽朝政。以文辞出众而又登科第为用人标准,堵塞买官之路。对朝中众官俸禄亦视其好恶而酌定。封河内郡公。德宗即位后,被贬为河南少尹,又贬为潮州刺史。不久为福建观察史。常衮注重教育,增设乡校,亲自讲授,闽地文风为之一振。

建中四年(755年)死于任上。享年五十五岁,追赠为尚书左仆射。常衮性清高孤傲,不妄交游。为政苛细崇尚节俭,反对腐败。有文集十卷、诏集六十卷行世。《全唐诗》存其诗九首。

2、张廷晖:北苑茶神

张廷晖(903—981年),字仲光,号三公。祖居建宁府建安县东苌里(今建瓯市水源乡)29都水北村。生于唐天复三年(903年),卒于太平兴国末年(981年),享年78岁。

细数历代名人与茶的不解之缘(北苑贡茶发展史上的18位宋代名人)(9)

张廷晖塑像

他奠定了北苑茶的历史地位,在蒸青碎末向研膏茶演变发展及茶园管理等方面做出了毕生的努力和重要的贡献,被后人尊为茶神。

据水源南山《张氏宗谱》载,张廷晖祖籍系河南光州固始县。唐僖宗丁未年祖张世表落籍建安东苌里岚下洋(今水北后山)开基立业,置有大量产业,田庄茶园遍布东溪流域,在凤凰山一带拥有方圆数十里茶园,并派长孙(廷晖)到凤凰山管理茶园。

细数历代名人与茶的不解之缘(北苑贡茶发展史上的18位宋代名人)(10)

北苑茶神祠(摄于福建建瓯市)

凤凰山茶园经过张廷晖精心经营和研制,所生产的茶质量相当不错。到唐末(凤凰山)建州研膏茶已被闽国看中,当时闽王好茶,而且特别喜欢张的北苑茶,于是不断来索取;张不堪其扰,加上王审知建立闽国后,闽王之子王延禀、王延政等人内讧争战,战事频生,搞得民不聊生,茶业难以维持。

龙启元年(933年)张廷晖干脆将凤凰山及其周围方圆30里茶园悉数献给闽王,闽王因此大喜,封了个“阁门使”的小官给他,依旧让他管理茶园,并把凤凰山办成闽国的御茶园,凤凰山茶园成为官家御茶园后,靠着朝廷的支持,北苑研膏茶在制作工艺上得到很大提高。至宋,又由宋至元至明,历代朝廷都在北苑建立“龙焙”并遣重臣督造贡茶,由此北苑成为中国著名的宫廷御茶园,中国茶业发展走向了新的高峰。

细数历代名人与茶的不解之缘(北苑贡茶发展史上的18位宋代名人)(11)

茶神祠旧庙,也叫凤翼庙

随着北苑御茶的鼎盛,龙团凤饼登峰造极,名冠天下,宋朝廷不断追褒张廷晖恭献茶园、研制茶艺的历史功绩。绍兴中(1131—1162年)宋高宗赵构皇帝为张阁门使庙亲赐额“恭利祠”,封张廷晖为“美应侯”累加“效灵润物广佑侯”,进封“济世公”;其妻范氏被封为“协济夫人”。

由于朝廷屡屡加封追褒,引发民间重德崇善情感,茶农茶工深深敬仰张廷晖贤智才艺,尊为茶神,久而成俗,香火延绵,直至今日各地许多茶农香客前往“恭利祠”接引香火,拜谒祷佑。

3、丁谓:龙凤团茶创始人、

丁谓(962—1037年),北宋诗人,字谓之,苏州长洲(今江苏苏州市西南人)。他开创了团饼茶的采制工艺,系统地总结了团饼茶的生产经验,写出了对团茶生产起重要指导作用的茶学专著《建安茶录》(亦名《北苑茶录》或《茶图》)。

细数历代名人与茶的不解之缘(北苑贡茶发展史上的18位宋代名人)(12)

丁谓画像

他自幼聪明过人,诗、画、博弈、音律无不洞晓、西昆体诗人之一。累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同宰相)、昭文馆大学士。后被贬官,以秘书监致仕。真宗咸平初年(998年)漕闽时著《茶录》,画《茶图》,记述宋初在建州(今建瓯东峰)监造龙团凤饼的茶事,北苑贡茶遂名甲天下。

细数历代名人与茶的不解之缘(北苑贡茶发展史上的18位宋代名人)(13)

丁谓创造的龙团凤饼

宋乾兴元年(1022年),仁宗即帝位,朝政风气有所好转,丁谓权柄被削,贬到崖州担任司户参军,后来授秘书监,下放到天涯海角边远地方当个小官吏,在明道二年(1033年)病死于光州。

丁谓(966~1033),也是主办北苑贡茶的福建转运使。丁谓在其转运使任上,曾作《北苑焙新茶》一诗。该诗与蔡襄的《北苑十咏》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对照而读:

北苑龙茶著,甘鲜的是珍。

四方惟此,万物更无新。

才吐微茫绿,初沾少许春。

散寻萦树遍,急采上山频。

宿叶寒犹在,芳芽冷未伸。

茅茨溪口焙,篮笼雨中民。

长疾勾萌拆,开齐分两均。

带烟蒸雀舌,和露叠龙鳞。

作贡胜诸道,先尝只一人。

缄封瞻阙下,邮传渡江滨。

特旨留丹禁,殊恩赐近臣。

啜为灵药助,用与上尊亲。

头进英华尽,初烹气味醇。

细香胜却麝,浅色过于筠。

顾渚惭投木,宜都愧积薪。

年年号供御,天产壮瓯闽。

诗的头四句和末四句首尾呼应,极力称赞佳美的北苑龙茶远胜于其它名茶:“四方惟数此,万物更无新”,“顾渚惭投木,宜都愧积薪”。因为此茶是当时第一贡茶,所以采、制、贡各个环节都要倍加注意;采茶时间要早(见“才吐”以下六句和“长疾”两句);制茶就在茶山的溪边,以保证茶质的鲜美(“茅茨”句和“带烟”两句);进贡时间要赶在诸道之前。贡茶进京,皇帝特别重视,下旨留在丹禁内,自己先尝,然后赐予近臣。北苑茶的色香味究竟如何?诗人在叙述皇帝品茶、赐茶过程中略有描述:色——“浅色过于筠”;香——“细香胜麝香”;味——“初烹气味醇”。这是一首描绘北苑龙风茶采制贡等过程的优美诗篇,即便写帝王尝茶赐茶,也是为了礼赞。

4、范仲淹 一首《斗茶歌》,唱红了千年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世称范文正公,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官至参知政事(位同副宰相)。

细数历代名人与茶的不解之缘(北苑贡茶发展史上的18位宋代名人)(14)

范仲淹画像

他的《岳阳楼记》是传颂千古的名作,文章提出正直的士大夫应立身行为的准则,认为个人的荣辱升迁应置之度外,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细数历代名人与茶的不解之缘(北苑贡茶发展史上的18位宋代名人)(15)

在宋代,斗茶是一种雅俗共赏的全民竞技游戏

(图为《斗茶图》)

他写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则是一首在茶文化史上相当著名的茶诗,后人皆简而称为“斗茶歌”。斗茶诗全文280多字,层次分明,先讲建茶悠久历史和声誉,次写斗茶场面——斗形、斗味、斗香和斗色的情景,最后使用排比手法,赞美建茶:“长安酒价减千万,成都药市无光辉。不如仙山一啜好,冷然便欲乘风飞。”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去。

露芽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

终朝采掇未盈檐,唯求精粹不敢贪。

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

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

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

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

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

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

吁嗟天产石上英,论功不愧阶前荬。

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

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

卢全敢不歌,陆羽须作经。

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

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

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

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

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

赢得珠玑满斗归。

范文正公这首诗全名《和章岷从事斗茶歌》,简称《斗茶歌》,堪称有宋一代茶诗的奇制,远承卢仝《七碗茶诗》,后开杨诚斋《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黄山谷《煎茶赋》,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细数历代名人与茶的不解之缘(北苑贡茶发展史上的18位宋代名人)(16)

5、欧阳修:爱茶爱到“内牛满面”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他也是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和政治家,也是北苑茶文化的名家巨擘。他的《归田录》成为记录北苑盛事的珍贵史料,其诗《尝新茶呈圣俞》云:“建安三千五百里,京师三月尝新茶。”成为北苑茶诗的名篇佳作,流传于世。

细数历代名人与茶的不解之缘(北苑贡茶发展史上的18位宋代名人)(17)

欧阳修画像

他在任枢密副使(相当于副宰相)时,为蔡襄的《茶录》写过一篇《龙茶录后序》,可以说这是为建安龙凤团茶留下珍贵的文献。其文曰:“茶为物之至精,而小团又其精者,录序所谓上品,龙茶者是也。……余自以谏官,供奉仗内,至登二府,二十余年,才一获赐。而丹成龙驾,舐鼎莫及,每一捧玩,清血交零而已。因君谟(即蔡襄)著录,辄附于后,庶知小团自君谟始,而可贵如此。”他对龙凤团茶的珍爱,可见一斑。

细数历代名人与茶的不解之缘(北苑贡茶发展史上的18位宋代名人)(18)

醉翁亭

细数历代名人与茶的不解之缘(北苑贡茶发展史上的18位宋代名人)(19)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吾年向老世味薄,所好未衰惟饮茶。”欧阳修仕宦40年,晚年作诗自述,借咏茶感叹世路之崎岖。当然,这里更直接的是述说了他一生饮茶的癖好,至老亦未有衰减。

欧阳修爱茶,为后人留下了许多茶事诗文,还为蔡襄《茶录》写了后序;在《归田录》这本开宋代笔记文创作先声的著作里,也有数则谈到茶事;还有专门论说煎茶用水的专文《大明水记》。

景祐三年(1036),范仲淹贬饶州,欧阳修因支持范而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令。他初到夷陵时有《夷陵县至善堂记》一文,说:“夷陵……有橘柚茶笋四时之味……无不可爱”,从此已可窥见欧阳修早年于茶已情分非浅。

欧阳修对诗人黄庭坚家乡江西修水的双井茶极为推崇,认为可与产于杭州西湖宝云山下的宝云茶和绍兴日铸岭的日铸茶相媲美。他有《双井茶》诗云:

“穷腊不寒春气早,双井芽生先百草。白毛囊以红碧纱,十斤茶养一两芽。长安富贵王侯家,一啜犹须三日夸。宝云日铸非不精,争新弃旧世人情。”

他在《归田录》卷一中也谈到双井茶。

细数历代名人与茶的不解之缘(北苑贡茶发展史上的18位宋代名人)(20)

欧阳修与梅尧臣是至交,常互相切磋诗文,品茶共话。《尝新茶呈圣俞》是一首建安龙凤团茶的赞美诗,以唱和酬答交流尝茶体验。他在诗中认为品茶须是茶新、水甘、器洁,再加上天朗、客嘉,此“五美”俱全,方可达到“真物有真赏”的境界。

欧阳修对蔡襄创制的“小龙团”有评价,不过褒要多于贬。他为蔡襄《茶录》写的后序中说:“茶为物之至精,而小团又其精者,录序所谓上品龙茶是也。盖自君谟始造而岁供焉。仁宗尤所珍惜,虽辅相之臣,未尝辄赐。”

那时小龙团茶“凡二十饼重一斤,其价值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归田录》卷二),所以贵重非常,以致“手持心爱不欲碾,有类弄印几成笟”。因反复把玩而饼面已被抚摸得显出了凹陷,仍不舍得烹试。

欧阳修还有《和原父扬州六题——时会堂二首》,咏赞的是扬州茶。时会堂,造贡茶的场所。由诗可知扬州亦曾采造过贡茶,而且采造时间要早于蒙顶和建溪。关于扬州产茶,陆羽《茶经》中未有提及。

细数历代名人与茶的不解之缘(北苑贡茶发展史上的18位宋代名人)(21)

欧阳修手书《陆羽传跋》(见裘纪平《茶经图说》)

6、蔡襄:最懂茶的“茗星”书法家

蔡襄(1012—1067年),字君谟,号端明,也叫蔡福州,世称忠惠公。北宋兴化府仙游(今属福建莆田)人,天圣间进士,曾任过馆阁校勘、龙图阁直学士、翰林学士、官至端明殿学士。在漳州、西安、福州、开封、泉州、杭州等处当过地方官,是宋代四大著名书法家之一。

细数历代名人与茶的不解之缘(北苑贡茶发展史上的18位宋代名人)(22)

蔡襄画像

宋庆历年间任福建路转运使之时,在建州监造小龙团茶进贡。茶品较之六十年前太平兴国之时朝廷派人在建州监制的龙团凤饼更为精巧、昂贵,一斤二十饼,价值黄金二两。朝廷上下,斗茶糜费之风气从此大炽。苏轼曾写《咏茶》诗予以抨击,诗句有云:“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指丁谓、蔡襄)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细数历代名人与茶的不解之缘(北苑贡茶发展史上的18位宋代名人)(23)

细数历代名人与茶的不解之缘(北苑贡茶发展史上的18位宋代名人)(24)

左:蔡襄《茶录》是宋代茶著的扛鼎之作

右:《茶录》(局部),全文以真楷写成,劲实端严,俊秀舒雅,饶有晋人风度

蔡襄于皇祐元年(1049年)作《茶录》,全书约1200多字,分茶记和器记上下两篇,是一部继陆羽《茶经》之后最著名的茶学专著。

曾任福建转运使主办北苑贡茶的蔡襄,对茶事作了不少的记述,除其代表作《茶录》外,还有多件诗、书、尺牍等,如《北苑十咏》等。《北苑十咏》是一五言组诗,其内容对研究宋代建安茶的生产和品饮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如第三首《茶垄》:“造化曾无私,亦有意所嘉。夜雨作春力,朝云护日华。千万碧云枝,戢戢抽灵芽。”第五首《造茶》:“糜玉寸阴间,抟金新范里。规呈月正圆,势动龙初起。出焙香花全,争夸火候是。”这首诗前面还有一注云:“其年改作新茶十斤,尤甚精好,被旨号为上品龙茶,仍岁贡之。”

蔡襄深谙茶道,亦晓水品。《即惠山泉煮茶》正写出了品茶品泉之道:“此泉何以珍,适与真茶遇。在物两称绝,于予独得趣。鲜香箸下云,甘滑杯中露。当能变俗骨,岂特湔尘虑。昼静清风生,飘萧入庭树。中含古人意,来者庶冥悟。”

蔡襄认为惠山泉之所以珍贵,是因为与“真茶”相遇的缘故,在以泉煮茶之中,他自谓已得其中三味,就是诗中所说的“变俗骨”、“湔尘虑”,这种富有古意的雅趣,唯善事煮饮者方能“冥悟”。

蔡襄对于茶的记述还有一手札《精茶贴》:“襄启,暑热不及通谒,所苦想已平复。日夕风日酷烦,无处可避。人生缰锁如此,可叹可叹。精茶数片,不一一,襄上。公谨左右。……”从帖上的内容可知,手札是写给“公谨”的,时间是“酷暑”盛夏,因为天气炎热,“无出可避”,顿时生发出“人生缰锁如此”的感叹。帖中所云“精茶数片”,是送给“公谨”饮用的,以此作为“消暑清热”的佳物,可谓恰逢其时!而赠以“精茶”,是否更可解脱“人生缰锁”,则唯有“公谨”知之了。我们从以上的诗及手札可知,蔡襄不愧是个茶艺专家。

7、赵佶:建茶最高级别的“带货官”

赵佶(1082—1135年),宋神宗的第十一子,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爱茶皇帝、史上最文艺的皇帝宋徽宗。他所著的《大观茶论》一书,以帝王之尊,倡导茶学,弘扬茶文化,把饮茶要谛与意境发展为生活艺术,为中国茶道奠定了基础。

细数历代名人与茶的不解之缘(北苑贡茶发展史上的18位宋代名人)(25)

赵佶画像

他在大观元年间(1107年)亲著《大观茶论》一书,以帝王之尊,倡导茶学,弘扬茶文化。在篇首开宗明义地高度盛誉北苑龙凤团茶道:“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

细数历代名人与茶的不解之缘(北苑贡茶发展史上的18位宋代名人)(26)

赵佶将茶会置于这样一片华丽铺张的皇家园林中进行,不仅是山水情怀的表达,更深层的寓意是表达网尽天下英才的愿望(宋·赵佶《文会图》)

《大观茶论》全书二千八百多字,分二十篇,以北苑、壑源为研究对象,探究茶叶采制技艺。序论提出“清、和、澹、洁”四字的精神主旨,把饮茶要谛与意境发展为生活艺术,为中国茶道奠定了基础。

细数历代名人与茶的不解之缘(北苑贡茶发展史上的18位宋代名人)(27)

△宋·赵佶 | 《听琴图》

细数历代名人与茶的不解之缘(北苑贡茶发展史上的18位宋代名人)(28)

宋代,是我国茶事演进的重要阶段,盛行点茶、斗茶以及茶百戏等,与这宋代的皇帝们酷爱茶道不无关系。在当时,茶屡屡作为赏赐之物,这是宋代君臣关系中的特有现象。不但赐给近臣(如宋仁宗赐小龙团予欧阳修),还恩泽颇有好感的地方官。

《宋史·苏轼传》记载说,元祐初,苏轼第二次知杭州时,高太后因为对他有所好感,遣内侍赐以龙茶和银盒,慰劳甚厚。但到赵佶当皇帝时,赐茶的形式一变而以茶宴飨臣,在内涵上显得更为丰富,也更为奢靡。单论饮茶之道,赵佶无疑是第一流的玩家兼专家,可与陆羽、蔡襄并列,最能说出品茶的个中深蕴。

蔡襄是北宋著名书法家、政治家和茶学家,“宋四家”之一;在建州任职时,主持制作武夷茶精品“小龙团”,所著《茶录》总结了古代制茶、品茶的经验。因此,在宋代,人们总是将一个人的茶道水准与蔡襄一比。

细数历代名人与茶的不解之缘(北苑贡茶发展史上的18位宋代名人)(29)

赵佶精于茶艺,不仅在于他精于茶事,擅长茶艺,更有趣的是,他竟放下皇帝之尊,亲自为臣下烹茗调茶。

蔡京在《延福宫曲宴记》中记载说,宣和二年(1120年),徽宗延臣赐宴,表演分茶之事。徽宗先令近侍取来釉色青黑、饰有银光细纹状如兔毫的建窑贡瓷“兔毫盏”,然后亲自注汤击拂。一会儿,汤花浮于盏面,呈疏星淡月之状,极富悠雅清丽之韵。

接着,徽宗非常得意地分给诸臣,对他们说:“这是我亲手施予的茶。”诸臣接过御茶品饮,一一顿首谢恩。在赵佶眼里,烹茶显艺是十分高尚的,与其皇帝之尊严并无妨碍。

细数历代名人与茶的不解之缘(北苑贡茶发展史上的18位宋代名人)(30)

赵佶十分喜欢饮茶,身为皇帝,他可以品尝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贡茶,有条件审视各种名茶的品相与滋味,同时还可以参与实践,要求御茶苑制作精品茶团,大玩皇帝尊口的品位技艺。

据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载,徽宗政和至宣和年间,下诏北苑官焙制造、上供了大量名称优雅的贡茶,如玉清庆云、瑞云翔龙、浴雪呈祥等。

按照《宣和北苑贡茶录》的记载,宋徽宗在位的时候,武夷山北苑的御茶园不能再囿于传统上贡的龙凤团茶,必须跟着皇帝的心思变花样,以悦龙心,至少精制了几十种贡茶,让这位艺术皇帝来玩赏:白茶、龙园胜雪、御苑玉芽、万寿龙芽……等等,不一而足。赵佶乐此不疲,不过,也就没有时间精力来管国家大事了。

细数历代名人与茶的不解之缘(北苑贡茶发展史上的18位宋代名人)(31)

赵佶认为白茶是茶中之精品,“他无与伦”,是特异的品种。他说:“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崖林之间偶然生出,盖非人力所可致。”这似乎也在表明,只有皇帝能够独享这种天地间偶然生出的白茶,是属于天地精英的聚萃,即使不是绝无仅有,也是稀罕难得。

皇帝提倡,群臣自然奉和,于是当时白茶盛行,贡茶品目纷纷翻新。赵佶亲自引导福建北苑官焙茶园开发了数十种贡茶新品种,在皇宫里设立专门的楼阁贮藏好茶,他对茶道的痴迷,几近癫狂的程度。

《宣和北苑贡茶录》有记载:“盖茶之妙,至胜雪极矣,故合为首冠。然犹在白茶之次者,以白茶上之所好也”。因为赵佶对白茶的评价甚高,使得当时被公认为茶中第一的“胜雪”都不得不屈居其后,白茶因此也为人们所看重。

细数历代名人与茶的不解之缘(北苑贡茶发展史上的18位宋代名人)(32)

赵佶十分擅长分茶与斗茶,蔡京《延福宫曲宴记》里曾详细记述了赵佶的分茶之艺。当时,制茶之艺日精,斗茶之风日盛,分茶之戏日巧。

北宋陶穀《荈茗录》记载说:“近世有下汤运匕(匙),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 ‘茶百戏’。”

斗茶又称“茗战”,是一种品评茶叶的活动,以盏面水痕先现者为负,耐久者为胜。皇帝嗜茶,群臣必投其所好、趋之若鹜。他自己常常与群臣一起斗茶,而且不斗赢誓不罢休。

细数历代名人与茶的不解之缘(北苑贡茶发展史上的18位宋代名人)(33)

赵佶在《大观茶论·序》中说这是“天下之士,励志清白”之举,是“闲暇修索之玩”。

他把茶艺归纳了“清和澹静”四个字,认为品茶应追求清雅、和谐,才能“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品茶时应抛除杂念,淡定简洁,才能进入“韵高致静的境界”。

耽于斗茶和分茶的游戏,赵佶自然要对茶具精益求精。“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迭者为上”。兔毫盏的盛行,正是这位九鼎之尊的皇帝推崇的结果。“

斗茶”之风后来流传到日本,现代日本茶道文化协会的森本司郎在《茶史漫话》中认为:“正是中国的‘斗茶’哺育了日本的茶道文化。”

细数历代名人与茶的不解之缘(北苑贡茶发展史上的18位宋代名人)(34)

《华夷花木考》中记有一则宋徽宗被押送金国时的奇遇故事:徽宗和钦宗在北上路途中经过一座寺庙,两人进庙一看,只有两尊巨大的金刚石像和石盂、香炉而已,别无供器。忽有一位胡僧从内出来,揖拜,问:“你们从哪来?” 两人说:“打南边过来。”

胡僧便叫童子点茶给客人。那茶非常香美,两人喝了还想喝,再欲索饮时,胡僧与童子已往堂后而去了。过了好一阵子,仍不见胡僧他们出来,两人便入内相寻。但里面寂然空舍,只有竹林间一小室,里边有一尊胡僧石像,一旁侍立着二童子的石像。两人仔细辨认,俨然就是刚才献茶的人。

北宋亡于金人,却以胡僧为二帝献茶,这则故事或许就是对宋徽宗在茶事上铺张奢靡、过于沉湎的一种讥讽。

细数历代名人与茶的不解之缘(北苑贡茶发展史上的18位宋代名人)(35)

为了玩物赏藏,赵佶还建立了一个专供皇室享用的物品造作局。他派人四处搜刮奇花异石,用船运至开封,称为“花石纲”,以营造延福宫和艮岳,将父亲留下的当时世界上百分之七十的财产给花光了,其中一部分就花在了他的玩茶玩物的爱好之上。

2016年初,日本NHK电视台《宋徽宗与茶》摄制组先后到河南省汝州拍摄汝瓷生产工艺,在这之前的1996年,日本NHK电视台的近藤先生也曾赶到汝州拍摄《宋徽宗》篇,主要反映宋徽宗赵佶酷爱汝瓷的片断。

据记载,赵佶因不满于当时贡御瓷器的瑕疵,要求引入汝瓷制作,在东京汴梁,即今河南开封,按照自己的设计、亲自指挥烧制和创制汝瓷茶器与其他一些用途的瓷器,这些瓷器成为第一个被皇帝个人垄断的瓷器种类。

8、郑可简:龙团胜雪”创制人

郑可简(生卒不详),又作可闻。北宋宣和初(1119年)为福建路转运使。至宣和间,郑可简以贡茶进用,久领漕计,创添续入,其数浸广。

北宋宣和宋徽宗赵佶嗜茶,各地贡茶为此品目大增、制作日精。郑可简于宣和二年(1120年),始创银丝冰芽贡茶,因这种团茶色白如雪,故取名“龙团胜雪”。郑可简也因此受宠,官至右文殿修撰、福建路转运使,专营北苑茶事。

细数历代名人与茶的不解之缘(北苑贡茶发展史上的18位宋代名人)(36)

郑可简创制的龙团胜雪

他在北苑监制龙凤团茶期间,生产细色茶五纲凡四十三品,形制各异,共七千余饼,共间贡新、试新、龙团胜雪、白茶、御苑玉芽,此五品仍水拣为第一,生拣次之;又有粗色茶七纲,凡五品,大小龙凤饼,拣芽,悉入龙脑,和膏为团饼茶,共四万余饼。

宣和间始以茶色白者为贵,漕臣郑可简,始创为银丝冰芽,以茶剔叶取心,清泉洁之,去龙脑诸香,惟新銙小龙蜿蜒其上,称龙团胜雪,当时以为不更之法。时人称:“茶之妙,至胜雪极矣,每斤计工值四万,造价惊人,专供皇帝享用。”

9、柯适:一不小心留下了个全国文保单位

柯适(生卒不详),北宋庆历戊子(1048年),当时担任福建路转运使、主管北苑茶事的茶官柯适于林垅山凿岩刻字,文曰:“建州东凤凰山,厥植宜茶,惟北苑。太平兴国初始为御焙,岁贡龙凤,上柬东宫,西幽、湖南、新会、北溪,属三十二焙。有署暨亭榭,中曰(御)茶堂,后炊泉,甘宗□曰:朱水,前引二泉,曰龙凤池。”并撰写《宋乘风堂记》,以碑碣一方刻于上,略记北苑龙焙盛事。

细数历代名人与茶的不解之缘(北苑贡茶发展史上的18位宋代名人)(37)

柯适掌管北苑茶事的北宋庆历年间,正好处在“前丁(谓)后蔡(襄)”中间的一个承上启下的黄金时期,可谓适逢北苑龙凤团茶不断走向辉煌的上升时期。正是基于这一时代背景,身为北苑茶事的负责人,柯适才会萌生凿岩刻字,记载盛事之举。

细数历代名人与茶的不解之缘(北苑贡茶发展史上的18位宋代名人)(38)

细数历代名人与茶的不解之缘(北苑贡茶发展史上的18位宋代名人)(39)

左:记载北苑茶史的石碑常年受风化剥蚀,有不少字已斑驳不堪

右:建州(今福建建瓯)北苑贡茶在宋代迎来了高光时刻(图为记载北苑茶史的“凿字岩”)

柯适所立的凿字岩,历经960多年的风风雨雨,于1996年5月,由日本茶道专家、原东京博物馆馆长林屋晴三先生捐资200万日元,建亭予以保护。又于2006年6月,“北苑御焙遗址”被国务院正式公布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周绛:为北苑茶叫板“茶圣”

周绛(生卒不详),曾为建州知军州事,主管茶事,著有《补茶经》,亦名《茶苑总录》,盛赞北苑茶品为:“天下之茶建为最,建之北苑又为最”。

他主管北苑茶事期间,因为陆羽所著《茶经》不载建安(今建瓯)北苑茶,所以欲补其缺漏,于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2年)作《补茶经》,亦名《茶苑总录》,书见《宋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

细数历代名人与茶的不解之缘(北苑贡茶发展史上的18位宋代名人)(40)

周绛在《补茶经》上盛誉北苑茶道:“天下之茶建为最,建之北苑又为最”,又称:“芽茶只作早茶,驰奉万乘尝之可矣,如一枪一旗,可谓奇茶也。”

《补茶经》原书已佚,其文散见《舆地纪胜》、《宣和北苑贡茶录》、《续茶经》等。

11、黄儒:北苑贡茶行家

黄儒(生卒不详),建安(今建安)人,熙宁六年(1073年)进士。他办过茶贡,有“收阅”经验,深知建茶“采造得失”及“较试之低昂”,是个行家。

细数历代名人与茶的不解之缘(北苑贡茶发展史上的18位宋代名人)(41)

黄儒于嘉祐二年(1057年),作《品茶要录》,也叫《茶品要录》。其书卷末有苏轼《书黄道辅品茶要录后》一篇,文中评称黄儒:“博学能文,淡然精深,有道之士也。作《品茶要录》十篇,委实微妙,皆陆鸿渐以来论茶者所未及”。

细数历代名人与茶的不解之缘(北苑贡茶发展史上的18位宋代名人)(42)

书中所提到的“十谈”建安茶技,见地独到,是完整的经验总结,全书1900多字。前后各有总论一篇。此书主要讨论采制搀杂等弊病,辨别很细,属茶叶品质鉴别的专门论著。

12、熊蕃:北苑茶灵魂人物

熊蕃(生卒不详),字茂叔,建阳人,唐朝御史大夫熊博的后裔。

在担任茶官时,专心研究贡茶的采制和色、香、味的品评。大约在宣和三年至七年(1121—1125年)间,写下了《宣和北苑贡茶录》。该书对宋初至宣和间建茶的花色、上贡沿革、上供品类、茶品等等作了详尽记述。

细数历代名人与茶的不解之缘(北苑贡茶发展史上的18位宋代名人)(43)

细数历代名人与茶的不解之缘(北苑贡茶发展史上的18位宋代名人)(44)

左:《宣和北苑贡茶录》书影

右:《宣和北苑贡茶录》中收录的“小龙团”图样,小龙团的创制者正是时任福建路转运使的蔡襄

书后附有38幅图,是他儿子熊克在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添加的,图绘贡茶的模型、尺寸、纹饰,还加注了1000余字,可谓是有图有真相,让我们今天可以一睹北苑贡茶的风采,父子俩对北苑茶贡献甚巨。

13、陆游:小“茶官”未敢忘忧国

陆游(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12岁即能诗文,一生著述丰富,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种存世。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曾任提举福建路常平茶盐公事(任所在今建瓯),他在《建安雪》中的“建溪官茶天下绝”成为北苑茶诗中的名篇佳作,流传后世。

细数历代名人与茶的不解之缘(北苑贡茶发展史上的18位宋代名人)(45)

陆游画像

细数历代名人与茶的不解之缘(北苑贡茶发展史上的18位宋代名人)(46)

陆游于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得皇帝召见,但没有得到重用,只被任命为管茶事的官:提举福建路常平茶盐公事,任所在建安县(今建瓯市),提举司在现二中附近。尽管抗金雪耻壮志难酬,他还是于当年冬季到建安县赴任,取道诸暨、衢州、江山、仙霞岭、浦城、水吉,到达建安。此时是淳熙六年(1179年)正月,时年54岁。他在官邸写下了《建安雪》一诗,首句即是“建溪官茶天下绝”。

细数历代名人与茶的不解之缘(北苑贡茶发展史上的18位宋代名人)(47)

南宋诗人周必大在《送陆务观赴七闽提举常平茶事》诗中说出陆游在建瓯的公务:“今有云孙持使节,好因贡焙祀茶人。”陆游因爱茶而自称是陆羽的云孙,贡焙即北苑贡茶,茶人指茶圣陆羽。所以他对北苑茶确是情有独钟。陆游在建安先后9个月,写诗125首、词2首,原想辑成“富沙诗钞”,后选入《剑南诗稿》。

是年,朝廷又调他到江西任职。于是,淳熙六年(1179年)9月,陆游离开建安到江西赴任,在今建瓯城北的北岩寺接受欢送,翌日过建溪,到长汀,再至建阳、武夷山,前往江西。诗人在《别建安》诗中写道:“楚泽吴山已惯行,武夷从昔但闻名。北岩小寺长汀驿,且喜游山第一程。”

14、赵汝砺:我为北苑茶代言

赵汝砺(生卒不详),约为南宋孝宗时人,是熊蕃的门生。淳熙十三年(1186年)他被派到福建担任转运司主管帐司,由于职便了解了大量建茶生产等情况,感到熊蕃的《宣和北苑贡茶录》尚有挂漏,大约于淳熙十三至十六年(1186—1189年)补写了《北苑别录》。

细数历代名人与茶的不解之缘(北苑贡茶发展史上的18位宋代名人)(48)

细数历代名人与茶的不解之缘(北苑贡茶发展史上的18位宋代名人)(49)

全书分十二目,正文、原注和后来清代汪继壕增注共五千多字,对贡茶的种类、品名、数量列举颇详,并提到了茶园管理,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茶书。

细数历代名人与茶的不解之缘(北苑贡茶发展史上的18位宋代名人)(50)

北苑凤凰山,当年北苑贡茶的主产区之一。远眺,就像一只展翅飞翔的凤凰。

15、苏轼

细数历代名人与茶的不解之缘(北苑贡茶发展史上的18位宋代名人)(51)

苏轼在我国灿烂的茶文化中,可以说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东坡一生爱茶、嗜茶、懂茶,茶在他的生活中不可或缺;他的诗词作品中,关于茶形形色色的描写,为我们留下了关于北宋时期茶俗、茶艺、茶技、茶器等多方面的茶文化,堪称一笔宝贵的遗产。

一、煎茶

苏轼在《汲江煎茶》中说道: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唐宋时的茶多为团饼状,煎茶前要先进行烘烤提香,冷却后研磨成粉,并用罗筛筛选。

煎茶,其本质是煎水。水是非常讲究的,以活水为佳,最好是山泉水;但不能是瀑布、湍流的急水。苏东坡对山泉水情有独钟,曾经央求朋友从无锡的“天下第二泉”惠山泉带水来煮茶。另外,水要“三沸”:

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

一沸时,水中有小泡犹如螃蟹眼,伴有轻微的响声;二沸时,水泡犹如鱼眼滚滚而出,加入茶末;三沸时,水彻底开了。煎水对火候的把控十分重要。

二、点茶(分茶)

点茶即分茶,也是一种烹茶的方法。

点茶首先用茶器取出若干茶末,倒入杯中,调成膏状;然后,再以煎好的水倒入杯中,一边用茶钥搅动,一边倒水。高手能够在其中弄出各种花样,让茶水相遇时的汤花,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图案。

细数历代名人与茶的不解之缘(北苑贡茶发展史上的18位宋代名人)(52)

苏轼本身便十分喜欢点茶,但是不是高手不好说,总之乐此不疲。他在《送南屏谦师》一诗中说:

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忽惊午盏兔毛斑,打作春瓮鹅儿酒。天台乳花世不见,玉川风腋今安有。先生有意续茶经,会使老谦名不朽。

苏轼对谦师这样夸赞,可见谦师的手艺独步天下,让人一见难忘。也足见在宋代,人们对茶的重视和喜爱,几乎是全国性的。

三、斗茶

斗茶是士大夫或有钱人玩的一种“雅玩”游戏。

北宋时期,饮茶之风日盛,斗茶更是非常流行。尤其是经过宰相丁谓等人的提倡,斗茶,成为了士大夫、文人雅士甚至平民百姓,十分喜爱的一项活动。

斗茶可“斗”的地方很多。比如,茶汤表面的色泽、均匀、文案、汤花和杯盏内壁相接的地方有没有水痕,等等。

苏轼在一些茶诗中,也有关于斗茶的记载,最经典的作品之一是《西江月·茶词》:

龙焙今年绝品,谷帘自古珍泉。雪芽双井散神仙。苗裔来从北苑。汤发云腴酽白,盏浮花乳轻圆。人间谁敢更争妍。斗取红窗粉面。

当真是神乎其技,让人读来饮之如甘露。

16、朱熹

南宋理学家朱熹(1130~1200),在武夷山蛰居40多年,嗜茶而戒酒。淳熙十年(1183)建精舍,环居檀茶,歌咏丛中。又在五曲溪中立茶灶,品茗论道。

其在武夷山隐居办学期间,曾作《武夷精舍杂咏》、《武夷棹歌》,其中杂咏之《茶灶》是专门的咏茶诗:“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看。”“客来莫嫌茶当酒,山居偏与林为邻。”是他与茶与山结缘、清贫生活的写照。

杂咏、棹歌一问世便流传开来,和作、仿作连翩飞来。他的弟子、同道直至陈俊卿这样的名相巨公也作诗酬唱,其中以袁枢的杂咏十首最为引人注目,它以精细入微的笔触描述了朱熹这个武夷山中的夫子半圣半人半儒半仙的隐居生活。其九《茶灶》诗曰:“摘茗脱仙岩,汲水潜虬穴。旋然石上灶,轻泛瓯中雪。清风已生掖,芳味犹在舌。何时棹孤舟,来此分余啜。”

爱国诗人杨万里也于淳熙十六年(1189)十月由江西筠州入都经武夷山与朱熹相会,复于次年正月寄赠朱熹和作《武夷精舍十二咏》,对朱熹七年蜷伏武夷山中讲学办学、著书立说的生活作了最好的总结。其十一《茶灶》唱道:“茶灶本笠泽,飞来摘茶园。随在武夷山,溪心化为石。”

17、王禹偁

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山东巨野人,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进士,曾官至翰林学士。他是宋代较早吟咏“龙凤团”茶的诗人。产于建溪、始制于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初年(976)的龙凤茶,是王禹偁时新制出的的名贵贡茶,除皇室外,只有近臣才获赠予。王禹偁获赐,万分感动,于是写下了《龙风团》一诗:“样标龙凤号题新,赐得还因作近臣。烹处岂其商岭水,碾时空想建溪春。香于九畹香兰气,圆如三秋皓月轮。爱惜不尝惟恐尽,除将供养白头亲。”此诗开头两句写龙凤茶新出,自己就获赏赐,十分感恩。接着的六句,通过写要用名水烹茶,想像建溪春天采茶的情景,写茶的香气和外形,极言其珍贵。惟其珍贵,所以自己舍不得品尝,留下来供养父母,这最后两句还是极言龙凤茶的珍贵,只不过换了个角度罢了。

18、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安徽宣城人。宣城古称宛陵,故世称宛陵先生。善作诗,在反对宋初盛行的浮艳诗风方面颇有贡献,被后人尊为宋诗的“开山祖师”。

他对武夷山麓的建溪龙凤茶也极为珍视,曾作《建溪新茗》、《吴正仲遗新茶》、《答建州沈屯田寄新茶》、《刘成伯遗建州小片的乳茶十枚因以为答》等诗,予以咏赞。

其《刘成伯遗建州小片的乳茶十枚因以为答》一诗,乃因答谢友人刘成伯馈赠北宋时名茶“的乳茶”而写:“玉斧裁云片,形如阿井胶。春溪丰新色,寒箨见重包。价劣黄金敌,名将紫笋抛。桓公不知味,空问楚人茅”。

此诗前两联赞美茶的外形美——如云片、似阿胶、若寒香,及色泽美——新色若春溪。第三联写的乳茶的名——将紫笋抛,和的乳茶的贵——价劣黄金敌。末联写品饮的乳茶时要十分讲究茶道,若是不知茶味者,即便向茶神陆羽请教也是白费劲。

桓公,即东晋桓温;楚人,指陆羽;茅,原指道家的道,这里借指饮茶之道。

泽青茶道文化传媒工作室,是一家茶文化高端品牌。致力于茶文化推广、传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茶道文化、茶健康生活、香道花艺、中外名酒、艺术品鉴赏、养生膳食、茶空间的一个以茶为媒的东方生活美学平台。

专注于茶垂直领域,茶原产地保护,坚持深入核心产区,关注茶界生态。将专业级茶学知识变为更适于读懂和交流的原创内容。安全茶 健康品。精彩生活,从一盏茶开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