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灵隐寺山顶禅院(西山大觉寺无去来处时)

《浣溪沙—大觉寺》

(清·纳兰性德)

燕垒空梁画壁寒,

诸天花雨散幽关。

篆香清梵有无间。

蛱蝶乍従帘影度,

樱桃半是鸟衔残,

此时相对一忘言。

题灵隐寺山顶禅院(西山大觉寺无去来处时)(1)

去大觉寺,是为了听一堂课。因是第一次去,所以手机百度了下:大觉寺,又称西山大觉寺,大觉禅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阳台山麓,始建于辽代咸雍四年(1068年),称清水院,金代时大觉寺为金章宗西山八大水院之一,后改名灵泉寺,明重建后改为大觉寺。数百年间的皇家寺院。

寺院坐西朝东,山门朝向太阳升起的方向。体现了辽国时期契丹人朝日的建筑格局。寺依山势而建,主要由中路寺庙建筑,南路行宫和北路僧房所组成,总占地6000平方米。寺院与行宫比邻,显出与皇家之密切关系。这种格局我还是第一次见到。可是,这辉煌了六百余年的皇家寺院,如今,皇帝僧人皆己去,正应了佛家那句无常。令人唏嘘不已。

皇家寺院,果然气度不凡。当然少不了寺院与皇帝的各种奇闻,但是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院中的柏树,寺庙中植柏非常普遍,但是寺庙都在经历着轮回,但这柏树则要长寿得多。我不由想到了道家的说法,这树啊,如果从小长的挺拔修长,那它要么早成了各种工具,要么成了这房上的栋梁柱椽,再优秀者可能成为皇家的棺椁,只有这小时候长相不好,无所可用的最终都成了古树名木,用树的标准说,这人啊,就爱丑树,爱颜值低的树,这不,故事还很多,鼠李寄柏什么的,竟成了大觉寺一大景观!福祸相倚,如此精彩的演绎。

题灵隐寺山顶禅院(西山大觉寺无去来处时)(2)

六百多年了,依稀看见那皇帝来了又走了,高僧来了也走了,但这柏树还呀。正如扫地僧说的,你们来了又走了,可有人看一眼那寺中的经书啊,那是智慧!你们如此来去勿勿,竟忘记了来这里做什么。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大觉寺中兰花多。最著名四宜堂内的古寺兰香,相传为清雍正年间的迦陵禅师亲手从四川移种,树龄超过300岁。树冠庞大,花大如拳,为白色重瓣,花瓣洁白,香气袭人。朱自清先生也开起玩笑:“大觉寺里玉兰花,笔挺挺的一丈多;仰起头来帽子落,看见树顶真巍峨。像宝塔冲霄之势,尖儿上星斗森罗。花儿是万枝明烛,一个焰一个嫦娥;又像吃奶的孩子,一支支小胖胳膊,嫩皮肤蜜糖欲滴,眨着眼儿带笑涡。上帝一定在此地,我默默等候抚摩。”

题灵隐寺山顶禅院(西山大觉寺无去来处时)(3)

大觉寺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两块匾。一块“无去来处”,一块“动静等观”,并不是因为是乾隆所题,而是因为禅意深远,让人回味无穷。没有去处,没有来处,那是什么?那是永恒啊,有来处,必有去处。孔子曰,不知生,焉知死?老子所谓无生则无死,异曲同工。无去来处,动静等观,那是一种什么的境界啊,虽不能至,然心往之。

大雄宝殿前高悬的乾隆皇帝题字匾额“无去来处”。

题灵隐寺山顶禅院(西山大觉寺无去来处时)(4)

无量寿佛殿上悬有“动静等观”的匾。来是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是一同。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是梦中。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此竹称“金镶玉”,挺拔秀丽,皇家气势。金黄之中的竹节上互相交错生碧绿的线条,如黄金上镶嵌的碧玉,更如前世轮回的印记,生生不息。

题灵隐寺山顶禅院(西山大觉寺无去来处时)(5)

大觉寺门前,长长短短的花椒棒让我有点眼花,这真是花椒棒?花椒棒还能这样卖?想想,我们生在花椒之乡,把多少这样的花椒棒当做了柴禾烧了,真是败家!大觉寺,在这里让我大觉吗?

题灵隐寺山顶禅院(西山大觉寺无去来处时)(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