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第二十二计详解完整版 三十六计第三十三计反间计

三十六计第二十二计详解完整版 三十六计第三十三计反间计(1)

三十六计第二十二计详解完整版 三十六计第三十三计反间计(2)

【题解】反间计,原文的大意是说:在疑阵中再布疑阵,使敌内部自生矛盾,我方就可万无一失。说得更通俗一些,就是巧妙地利用敌人的间谍为我所用。在战争中,双方使用间谍,是十分常见的。

【原文】疑中之疑。比之自内,不自失也。

【译文】在敌人怀疑、犹豫的情况下,再给敌布疑阵。利用敌方派来的间谍为我服务,可以收到保全自己,争取胜利的好效果。

【计名典故】《孙子兵法》专门有一篇《用间篇》,指出间谍有五种。利用敌方乡里的普通人做间谍,叫因间;收买敌方官吏做间谍,叫内间;收买或利用敌方派来的间谍为我所用,叫反间;故意制造和泄露假情况给敌方间谍,叫死间;派人去敌方侦察,再回来报告情况,叫生间。唐代杜牧解释反间计特别清楚,他说:“敌有间来窥我,我必先知之,或厚赂诱之,反为我用;或佯为不觉,示以伪情而纵之。则敌人之间,反为我用也。”三国时期,赤壁大战前夕,周瑜巧用计杀了曹营精通水战的蔡瑁、张允,就是个有名例子。当时孙刘结盟,共同抗 曹,虽然在兵力数量上孙刘两家合起来,还是大大少于曹操,但孙刘联军发挥善于水战的特长,在长江水域初战告捷,挫了曹军锐气。曹操的北方军队本来不懂水战,为一军事上的短处,便令精通水战的荆州降将蔡瑁、张允在长江中建立水寨,训练水军。而张、蔡两人因久居荆州,深知水战奥妙,所以,这两个人也自然成为东吴的心腹之患。当时,在东吴主管军事的是周瑜。周瑜精通兵法,足智多谋。在曹操眼里,他是灭吴的一大障碍。一天,曹操派部下蒋干,利用与周瑜旧时的交情,以访友为名,前往长江对岸敌营,试图劝说周瑜投降,顺便刺探军情。周瑜正为蔡瑁、张允能提高曹军水战能力而犯愁,得知蒋干来访,顿时计上心来。在款待蒋干的宴席上,周瑜解下佩剑说道:“蒋兄是我的老同学、好朋友,我们今天只叙友情,不谈打仗。如果有谁敢谈论与交战有关的事,就用此剑杀了他。”这一来,也堵住了蒋干的嘴,只字不敢提劝降一事。大家只管尽情欢笑饮酒,周瑜也喝得醉意朦胧。晚上,蒋干与周瑜同床共寝,蒋干翻来覆去睡不着,坐起身来,借着灯光看见案头上放着一封信,是蔡瑁、张允阴谋反曹、投降东吴的密信。蒋干回头看看,周瑜正醉酒沉睡,蒋干赶忙把信揣起来,连夜跑回曹营,把信交给曹操。曹操看了蒋干带来的信,顿时火起,斩杀了蔡瑁、张允。随即,他又发现信是伪造的,中了周瑜的反间计了,但为时已晚。杀了张允、蔡瑁之后,曹军中失去了熟知水战的得力战将。这也成了后来曹军 赤壁大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用计锦囊】“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意思是所谓的反间,是诱使敌方间谍为我军所利用。这是一种“以其人之道,还治 其人之身”的计谋。敌人派来的间谍是为了刺探我们的情报,给我们设下疑阵。我们则用敌人设下的疑阵反过来再迷惑敌人,这就是用敌人自己的人来迷惑敌人自己;借敌人自己的手,来打敌人自己的嘴巴。在发现敌人派来间谍时,为了借机离间敌人,获得情报,可以利用优厚的待遇收买他,也可以假装没有发觉而故意把假情报透露给他,这样敌人派来的间谍就反为我所用,使我能在不受损失的情况下获取敌人的利益或战胜 敌人。反间计被广泛地应用在古今中外的战争中,并屡创奇迹。比如“蒋干中计”就是很有名的例子。应用反间计的关键在不声不响中,引敌人上钩,从而“以子之矛,击子之盾”。其常用的手法就是分化离间,削弱敌人势力,破坏团结;使敌人自相残杀等等。

【两种含义】本计有如下两种含义:

一、使用“反间”。就是要充分地利用“反间”来达到获取情报,扰乱敌人的目的。敌人的间谍之所以有被我利用的可能,就是因为很多间谍都是为敌人所给的钱财所驱使,谁给他钱,他就为谁卖命。如果间谍觉得我们给他的钱比敌人给的优厚,那么他就会转而为我们服务。所以收买敌人间谍的主要手段,就是“厚赂诱之”。

二、分化离间。就是在敌人之间或内部挑拨是非,引起纠纷,制造隔阂,破坏团结,使之反目为仇。敌人内部如果团结一致,就会形成强大力量,难以战胜。分化离间要从心理上,即从根本上把敌人分散开来,这时无论是哪部分遇到危难,其他部分都只能袖手旁观,甚至幸灾乐祸。所以分化离间是一种彻底的分敌之法。

【防范对策】防范反间计应注意采取如下对策:

一、信息要封锁。凡属重要信息,特别是关键时刻的重要信息,绝对不能随便泄露出去,对所有的无关人员都要严加封锁,特别是有可能接触对方的人员更应该这样。这样即使我方的间谍被敌所收买利用,他也无法取得我方的重要情报。

二、间谍要可靠。凡我们派出的间谍,要进行全面审查,不但要求其具有做间谍的基本能力,更要有坚定的立 场。所谓的“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与这里所讲的“慎用”是不同的。

三、情报要推敲。尽管我们派出的间谍不被收买,他所获取的情报也不一定就是很可靠的。所以对间谍带回来的情报一定要反复推敲,在推敲验证的时候,绝对不能以“自己认为应该如此”来推断。

四、多方取证印证。同一事或同一地,可以多方位地派出若干间谍,让他们从不同的侧面获取情报,这样我们可以将各方面的信息相互印证。

【计谋范例】

陈平离间项羽君臣

公元前204年,刘邦被项羽包围在荥阳城中已达一年之久,项羽断绝了汉军的外援和粮草通道。刘邦内外交困,无计可施便去请教陈平。陈平献计道:“项羽为人猜忌信谗,他所依靠信赖的不过是亚父范增、钟离昧等人。而且,每到赏赐功臣时,他又吝啬爵位和封邑,因此士人不愿意为他卖命。大王如能舍得几万金,可用反间计,离间其君臣关系,使之上下疑心,引起内讧,到那时我军趁机反攻,定能击败楚军。”刘邦交给陈平四万金。陈平用重金收买楚军中的将士,让他们散布流言:“钟离昧、周殷等将领功绩卓著,但却不能封王,他们将要与汉王联合……”谣言传到钟离昧等人耳中,令他们哭笑不得。谣言传到项羽耳中,项羽果然起了疑心,不再与钟离昧等人商议军机大事,甚至对亚父范增也怀疑起来。适逢刘邦派使者与项羽讲和,项羽便派使者回访,企图探察谣言的真伪。陈平听说项羽的使者到了,正中下怀,立刻指挥侍从抬出上等的餐具和十分丰盛的食物。待一见楚使之后,他们又佯装惊讶,低声议论道:“原以为是亚父范增的使者,却是项王使者!”于是匆忙把原物送回,换上劣等食物及餐具。楚使受此大辱,回去后一五一十地报告给了项羽。项羽的疑心越发加大。亚父范增不知道项羽对他不再信任,依旧忠心耿耿为其出谋,几次三番劝项羽速取荥阳,否则会夜长梦多,又生他变。项羽不理会他的建议,开始冷落他。范增对项羽忠心耿耿,见项羽竟然疑心自己,气愤地说:“天下事成败已定,请君王好自为之,臣乞还这把老骨头,退归乡里!”不料,项羽顺水推舟,居然答应了他。范增又气又恨,归乡途中,背生痈疽,未等回到故乡彭城,一病死去。范增一死,项羽便如无头苍蝇一般,东碰西撞,争霸事业开始走下坡路,没多久就被刘邦逼得四面楚歌,乌江自刎。陈平施行反间计,除掉了项羽的得力辅佐范增和钟离昧,使楚汉实力发生了巨大转变,终于成就了刘邦统一天下的伟业。

吕蒙用间臻化境

吕蒙为三国时代的著名战将,也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韬略家。吕蒙在年轻时代,不辞艰险,卓具胆魄,然读书不多,智略未广。后来,他在军事实践中注意理论与文化的修养,于是学问日增,谋勇兼具,以至运筹谋划,出奇制胜,手段高超,识见过人,如虎添翼。吕蒙善于见机,敢于决断,明于大计,精于指挥,曾巧降郝普,智擒关羽,建立了赫赫战功。吕蒙在韬略上圆融变通,临机制变,已臻于化境。刘备派关羽镇守荆州全境,孙权命令吕蒙往西夺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吕蒙发文到长沙、桂阳两郡,对方望风归服,唯独零陵太守郝普守城不降。而刘备亲自从西蜀来到公安,派关羽来争夺三郡。孙权那时在陆口,让鲁肃带领万人驻扎在益阳抵御关羽,用紧急文书召令吕蒙,要他舍弃零陵,赶快回来帮助鲁肃。起初,吕蒙平定长沙之后,要去零陵,经过酃县时带上南阳人邓玄之,邓玄之是郝普的老友,吕蒙想用他去诱降郝普。接到紧急文书时,吕蒙先将此事保密。夜晚召见各将领,布置计谋策略,声言早晨便要攻城。吕蒙看着邓玄之说:“郝子太听说世间有忠义的事,也想要这样 做,可是不识时机。现在左将军刘备在汉中,被夏侯渊所围。关羽在南郡,由我主上亲自来对付他。他们正是首尾倒悬,救死还来不及,哪有余力再来管这边的事呢?现在我军都是精锐部队,人人都想拼命作战,主上派兵沿路不绝。如今子太以危在旦夕的命运,等待望不到的救兵,就好像牛蹄穴中的鱼,想依赖长江、汉水的救济,这事已经很明显不可靠了。如果子太肯定能够集中士卒的心,保守孤城,勉强拖延时间,来等待援兵,这还可以。现 在我军全心全意来攻,要不了多少日子,城池必定攻破,城破之后,自己死了有什么好处,何况还会让白发苍苍的百岁老母也遭诛杀,岂不痛心吗?想来此人得不到外间消息,认为援军可靠,所以才这样做。你可前去见他,向他陈述祸福的实况。”玄之去见了郝普,把吕蒙这些话都说给他听,郝普畏惧,就听从了吕蒙的意见。邓玄之先 出城报告吕蒙,说郝普随后就到。吕蒙预先命令四员部将,各选一百名士兵,等郝普一出城,便进去据守城门。一会儿郝普出来了,吕蒙迎上去握住他的手,和他一起下到船上。交谈之后,拿出紧急文书给郝普看,并且拍手大笑。郝普看了文书,才知道刘备在公安,关羽在益阳,自觉惭愧悔恨,无地自容。吕蒙留下孙皎,将善后事宜委托给他,自己则率部赶赴益阳去了。

施反间死中求生

前秦太尉吕光占据西域凉州之后,西秦皇帝乞伏乾归占据金城与之抗衡。但是,乾归与从弟乞伏轲弹不和,二人明争暗斗。轲弹担心被杀,便投奔吕光。吕光特别善于利用别人的矛盾,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当轲弹来到凉州时,吕光当机立断,下令群僚说:“乞伏乾归狼子野心,前后反复。我正想向东廊清秦赵之地,立功于江南,怎么能让这小子逞凶于洮河之南呢?而且他们兄弟之间相互离间,可乘之机不能错过,现在命令朝廷上下中外戒严,我将亲自率军出征。”于是吕光出命吕纂率领杨轨、窦苟等步骑三万进攻金城。乾归闻讯,率兵二万拒敌。吕光又遣部将王宝、徐炅率领骑兵五千拦击。乾归害怕而不敢进军。吕光又遣部将粱恭、金石生以甲兵一万余人自阳武下峡出击,与秦州刺史没奕于联军进攻东面。吕光又命弟弟吕延率枹罕军进攻临洮、武始、河关,尽皆克之。这时,吕纂也攻下了金城,活捉了乞伏乾归的金城 太守卫鞬,乾归因此大惊,哭泣着说:“死中求生,就在今天了。”乞伏乾归不愧是一位智勇双全的人物,他苦思冥想,突然计上心来,想出了一条反间妙计。他在军中散布说:乾归之众都已溃散,大部分已向东投奔了成纪。与此同时,一直进军顺利的吕延,早已产生了即日可消灭乞伏乾归的轻敌思想,听到这一消息后,信以为真,立即引兵急进。吕延率兵轻进,司马耿稚担心乾归有诈,于是劝道:“乾归雄勇过人,权略难测,破王广、克杨定,都是示人以羸弱,令敌轻视麻痹,然后得手的。困窘之兽 还要挣扎相斗,何况乾归之众怎能望风自散呢?而且那些报信人的神色都与常人不同,以我看必是奸计。为了万全,现在进军应当布阵推进,步兵和骑兵相接应,稍缓前进速度,等待各路大军云集之时,再一举灭之。”吕延不听建议,仍旧冒进。乞伏乾归听说吕延前来挑战,早已做好应战的准备。当吕延的军队一窝蜂冲来时,乾归立即命令军队整阵围杀。吕延军还未来得及布阵抵抗,就被打败,吕延也因之阵亡。乞伏乾归攻击吕延军,瓦解了吕光四面合围的战略,迫使吕光退还姑臧。

萧衍施反间援救司州

建武二年,北魏将领王肃、刘昶进攻南齐司州刺史萧诞,战事危急。齐明帝调遣左卫将军王广之前往援救,萧衍为偏帅,隶属王广之指挥。军行至熨斗洲时,距萧诞的防地仅有百里。众将因为魏军强大,不敢再进。萧衍大展威略,对诸将说:“现在我们如果屯兵于下梁城,堵塞凿岘的险道,防守于雉脚之路,占据贤首山,借以连通西关,俯临贼垒,形成三面掎角之势,然后攻其不备,必定破贼。”可惜这一战略计划,没有被王广之等人采纳。其后,王广之派徐玄庆进据贤首山,魏军截断了齐军的粮道。齐军诸将恐惧,不敢赴援玄庆,唯有萧衍自告奋勇,请求带兵领先援救。于是,王广之为其增配了精良的武器。萧衍遂衔枚夜行,在前开路。进军途中,迷失方向。正当不知所措之际,忽见前面有像是持着两个火炬的人影,便跟随其后,果然找对道路,然后抄小路登上贤首山。广之的军队遂得以前进。萧衍扎营未稳,魏军即来威逼,萧衍坚壁不出。王肃独自攻城,一鼓即退。刘昶得知,顿起疑心,萧衍乘机写信给他,施以反间之计,加深王、刘之间的隔阂。一天早上,忽然刮起西北风,阵云随之而来,不久,直达王肃营地的上空。不久风回云转,还向西北。萧衍说:“这就是所谓归气,魏军要逃跑 了”于是下令:“望麾而进,听鼓而动。”王肃顷巢而出,率领所部十万大军,列阵于水北。萧衍亲自挥旗击鼓,声震山谷,勇敢的先锋将士,执短刀先登,其他将士,以长戟掩护他们,大家奋勇争先,英勇杀敌。城中见援军已到,也冲出城门,配合作战,魏军腹背受敌,因而大败。此役梁军斩获魏军以千计。战场上,尸横遍地,血流成河,王肃、刘昶单骑而逃。

赵匡胤收贿上缴破离间

五代末年,赵匡胤在后周世宗柴荣手下任殿前都点检,掌握禁军,兵权在握,势力很大。加之赵匡胤有勇有谋,又会笼络部下,所以引起了南唐国主李璟的注意。李璟觉得,赵匡胤终究会成为自己的克星,与其日后麻烦,倒不如乘现今事情才初见端倪时就设法除掉他。思来想去,他想出一条离间计。他马上修书一封,派使者带上三千两白银前去后周汴梁(今河南开封)活动。南唐使者来到汴梁,先去见后周世宗柴荣,说了些照例祝贺的话,然后装作有意无意地问起赵将军。柴荣见使者问得蹊跷,便起了疑心,问使者找赵将军有何事。使者见目的达到,心中大喜,但仍旧装作支支吾吾地说:“没事,随便问问。”果然不出李璟所料,柴荣见状起了疑心,派人暗中 盯上了使者,看他有什么活动,特别是与赵匡胤有什么勾搭。当天夜深人静,果然见使者偷偷离开驿馆,向赵匡胤之宅溜去,后面随从们肩抬手提,带了不少东西。暗探见状,忙跟踪过去。赵匡胤听说有南唐使者深夜来访,心想:自己与他们素无交往,怎么这么晚了来拜访呢?有心不见,但自恃心地坦然,也没有什么好怕的,故传令接见。使者进来,呈上李璟书信,无非说些敬仰的话,没有实际内容。赵匡胤心中更加疑惑不解,不知南唐想干什么。等使者献上白银后,赵匡胤明白了:他们是想制造我与南唐私通的假象,以便嫁祸于我,对我不利。既来之,则安之,就这么办赵匡胤心中有了主意,便淡然一笑,说:“留下吧回去代我谢你们国主。”使者见目的达到,忙起身告辞,心中琢磨着如何完成李璟交代的第二步任务——为赵匡胤制造私通南唐的舆论去了。暗探连夜回宫将这一切报告柴荣,柴荣听后大惊,若赵匡胤真与南唐暗中交往,那可太危险了。但原先从没听说过他与南唐有来往。怎么会有这么一段事情呢?会不会是南唐搞的什么鬼?思来想去,不得其解。最后打算还是看赵匡胤有什么行动再说。第二天天刚亮,赵匡胤便来朝见柴荣,把李璟的亲笔信呈上,并让手下人抬来南唐贿赂的三千两 白银。柴荣见赵匡胤此举,心中猜疑顿消,自此君臣二人更加互相信任了。南唐使者听到这一消息,心中凉了半截,也顾不上再造什么舆论,忙告辞回国汇报去了。李璟听说了赵匡胤此举,大叫:“此人果然厉害”就这样,由于赵匡胤及时识破了敌人的阴谋,不为金钱利益所动,顺势为制,使南唐不但没有达到离间柴荣与赵匡胤关系的目的,反而还赔上了三千两白银。

岳飞智用敌间除叛将

《孙子兵法》中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名言,知己就是要清楚自己的实力和任务,知彼就是要了解敌人的实力和企图。了解自己的情况比较容易,要了解敌人的情况就很困难,除了从外围调查外,其主要手段就是通过谍报人员来获取。反间计是用间的一种,它是巧妙利用敌方的间谍来为自己服务的一种计谋。“反间”之计也可以成为“借刀杀人”,达到分化离间敌人内部关系的目的,在敌人之间挑拨是非,引起纠纷,制造隔阂,使之反目成仇。南宋时抗金将领岳飞智用“反间计”,不费一兵一卒除掉了叛将刘豫(刘豫历任北宋河北提刑等职,后降金)。宋高宗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任 济南(今山东济南)知府的刘豫被金人封为“大齐皇帝”。从此以后,刘豫多次配合金兵攻打宋军,成为北宋抗金的最大障碍,故而宋军需要伺机除掉他。刘豫与金军将领粘罕过从甚密,引起金军右副帅兀术的嫉恨。宋军名将岳飞决心利用金军的这个矛盾,铲除刘豫。在一次战斗中,岳飞的部下抓获了一名金军的间谍。由岳飞亲自进行审讯。间谍带来了,岳飞一见面就问:“你不是张斌吗?前些日子派你送信给刘豫,要他设法把金兀术引诱出来。不料你竟然一去不复返。以后我又派人去联系。刘豫已经答应到冬天把金兀术引诱到清河(江苏淮阴东大清河口)和我共同夹击。你为什么不把信送到呢?”间谍怕岳飞杀死他,也就顺水推舟,默认自己是张斌。岳飞要他再给刘豫送信,信中叙述谋杀金兀术的事,封成蜡丸。然后嘱咐间谍说:“我饶恕了你,这回你一定要守秘密,把信送到。”间谍以为既保住了性命,又窃得重要情报,好不喜欢。间谍跑回营里,很快将那封信交给金兀术。金兀术见信后,对刘豫的嫉恨和怀疑更加深了。那时,正巧金国尚书省上书金主,说刘豫“治国无状”。金主下诏斥责刘豫。宋高宗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金王朝下令左副元帅完颜昌,右副元帅金兀术率军以南伐江南为名,进军汴京(开封),把刘豫和他的儿子抓住,废掉伪齐政权。刘豫被充军到临潢(今内蒙西林县)。这样,岳飞用反间计为宋朝除了一害。

胡宗宪使间破倭寇

明朝嘉靖年间,江浙一带倭寇泛滥。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胡宗宪按察浙江,后因与赵文华联手剿倭,得到明世宗的重用。当时倭寇的主要首领徐海、陈东和麻叶在乍浦一带建立据点,四处抢掠。胡宗宪在他们之间制造矛盾、挑起他们自相残杀,从而各个击破。到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胡宗宪已使徐海暗地里归顺,就对徐海说:“你已经归附朝廷,现在吴淞江一带盗贼蜂起,为什么不去杀贼夺船,戴罪立功呢?”徐海果然带兵出战。而同时胡宗宪又命俞大猷把徐海的船一把火给烧了。徐海感到事情有些不妙,为了表明诚意,把他的弟弟交给胡宗宪作人质,并将他的鱼冠、坚甲、名剑及其他许多珍玩送给胡宗宪。胡宗宪也盛情招待他的弟弟,并告 诉徐海说,如果你能够抓住陈东和麻叶,我包你可以得到世爵。不久,徐海果然把麻叶抓来献给胡宗宪。徐海一走,胡宗宪就给麻叶松绑,让他写信给陈东,让陈东进攻徐海。而胡宗宪马上又把麻叶写信的事告诉徐海。徐海一怒之下,把陈东也抓来献给胡宗宪。这时明朝官军大举围攻徐海的老巢乍浦。徐海约定时间来向胡宗宪投降,胡宗宪还摸摸徐海的脑袋安慰他,让徐海率众住在河东。而陈东的部属驻在河西,然后胡宗宪迫使陈东写信给他的部下,信中要说,胡宗宪已命令徐海今晚过河来抓你们。陈东部下得信后,当晚就渡河进攻徐海,徐海仓惶逃走。第二天,官兵围剿,徐海投水自尽。这样,徐海、陈东、麻叶一个一个落入胡宗宪手中。胡宗宪把陈东、麻叶和徐海的头献到京师,世宗非常高兴,赐胡宗宪金币,加进右都御史,第二年兼浙江巡抚。两浙倭寇也暂时平息。

钱藻施间审案

明将钱藻在密云(今北京密云)驻守时,地方官府交来一桩案子。原来是两名驻守京城(今北京)的军士外出公干时,结伙在路上抢劫财物,被密云衙吏擒获,解到官府。那两名军士自恃是京城守军,地方上奈何不得他们,便口出狂言,目无官府。官府难以治服他们,便押解到地方驻军长官钱藻处,请他代为审理此案。一经审问,那两 名军士也不把作为地方驻军长官的钱藻放在眼里,照样刁蛮不讲理,并口出威胁之言。钱藻手下人都十分生气,吵着要揍他俩。钱藻一摆手制止了他们。钱藻明白,这两名军士的长官也是自己的上司,若这两个军士不能招供认罪,上司怪罪下来,于自己也不好。想了一想,他生出一条计来。他看那甲军士性情火爆,便命手下人将甲军士押出军门外数丈处,让他看着自己审讯乙军士。钱藻装出温和的样子跟乙军士闲话起来。乙军士见这长官变了态度,且问些与本案无关的问题,因此也平静下来回答。每当乙军士说一段,钱藻就在纸上写一阵子。那甲军士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过了一会儿,钱藻让人押走乙军士,传来甲军士,晃着手中的纸说:“看,乙军士都招供了,这事你是主谋,还不快快认罪”甲军士一听就火了,大跳大叫着说;“胡扯这事都是他的主意,他怎么能赖我?” 钱藻笑了笑:“他说了,这事是你先出主意抢劫的。”甲军士更火了,一跳老高,叫着:“他放屁我俩出来公干,不小心把盘缠丢了,难回京都。他说:‘人家偷咱的,咱不会抢人家的吗?咱手中有家伙,哪个不害怕’于是领我躲在路边上,抢了那个商人。”钱藻一一记下来,又问了些细节,让甲军士画了押,押了出去。他又把乙军士传来,说:“甲军士都招了,主谋是你。”乙军士是个奸诈人,起初还不相信,听钱藻念出细节之后,也火了,说:“主意是我出的不假,但动手的是他。”于是把经过也讲了一遍。钱藻记下之后,也让乙军士画了押。

这样,钱藻两边巧施离间计,让两个军士互相攀咬,终于审出了案子真情,把那两军士分别治罪,并呈报给两军士的长官。那长官看有军士供状,也就不好说什么了。

皇太极离间陷劲敌

公元1627年,朱由检(即崇祯帝)继位后,起用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管河北、山东的军事防务,并赐给袁崇焕一把尚方宝剑,给予他先斩后奏的大权。然而,崇祯帝是一个好大喜功、刚愎自用而又生性多疑的人。当袁祟焕于次年六月用尚方宝剑杀了私通敌国、为非作歹、不听军令的总兵毛文龙之后,崇祯皇帝就开始对袁崇焕产生了怀疑。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十月, 后金兴兵攻明。皇太极由于畏惧袁崇焕,不敢直接进攻锦州,他避开山海关防区,绕道蒙古边地,袭取龙井关、大安口,进逼北京。袁崇焕立即挥师入关,他亲自率几千名骑兵,昼夜急驰,抢先赶到北京城下,并在广渠门外击败皇太极部的进攻。正当袁崇焕千里驰援、大战后金之际,魏忠贤余党温体仁为首的一伙奸臣,乘机重弹“议 和通敌”的老调,诬陷袁崇焕“纵乱拥兵”,“引 敌胁敌,将为城下之盟”。皇太极获知明朝廷中的上述情况后,便决定施行反间计,以达到用明朝皇帝之手杀掉袁崇焕的目的。为此,他故意引兵撤退,同时让明军降将高鸿中在囚禁两个明朝太监的屋外对看守人员说:“你知道我军为什么退兵吗?这是因为皇上和袁巡抚订了密约,看来,占领北京的大事很快就要成功了。”尔后, 又故意让两名太监逃走。逃回京城里的太监立即向崇祯皇帝报告。已对袁崇焕疑心重重的崇祯皇帝一听到太监的告发,更加深信不疑,马上以召见为名,把袁崇焕逮捕下狱。袁崇焕的部将祖大寿等人,为抗议朝廷逮捕主帅,自率部离京回到宁远。身陷囹圄的袁崇焕时刻以国家安危的大局为重,亲笔手书至祖大寿等全体官兵,要他们听从朝廷命令,团结一心,坚持抗金,决不能因为他个人生死而轻举妄动,千万不要危害抗金大业。祖大寿等全体官兵被袁崇焕的信感动得失声痛哭,当即回师入关,期望能用奋勇杀敌之举来保全他们主帅的性命。但是,一意孤行的崇祯皇帝在后金军撤离北京后,不顾广大明军将士的强烈呼声,竟在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 八月十六日,以“谋叛”的罪名,将袁崇焕残酷地杀害了。直到清朝中期官修的《明史》问世之后,编史者从清人的历史档案中,发现了皇太极施离间计的原始记载,至此袁崇焕的冤案才真相大白。历史学家评论此事说:“崇祯帝自毁长城也”,“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微决矣”。

三十六计第二十二计详解完整版 三十六计第三十三计反间计(3)

三十六计第二十二计详解完整版 三十六计第三十三计反间计(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