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方一般怎么吃(是怎样成为风靡岭南的)
每年一到立冬,广东省中医院总是人潮汹涌,挤满了慕名参加岭南膏方节的人。
2004年,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杨志敏在广州开出第一张膏方,距今已经十六年了。当年开方时的惴惴不安,如今已化为她开方时下笔的沉稳有力。
膏方俗称膏滋药,具有滋补强身、抗衰延年、治病纠偏等多种作用。在冬至到立春之间服用膏方进补,是江南盛行的传统养生方法。
广东一带气候湿热,过去很少吃膏方。2001年,杨志敏跟随国医大师颜德馨学艺,老人家倾囊相授膏方绝学,使这一原本在江浙地区流行的传统中医保健妙方如今在岭南传播,造福百姓。
2010年,广东省中医院推出首届“膏方节”,举办至今已经10年。今年,“膏方节”即将在立冬时节(11月7日)与大家见面。在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分院,历经近20个年头,当年名医师父与杨志敏等弟子们共同植下的“名医树”,今已亭亭如盖,膏方经验、技艺也落户广东省中医院,在南粤大地枝繁叶茂。
百家争鸣:师带徒传承匠心
1999年,吉林长春召开的一次会议,让杨志敏找到“宝”了。
那是首届全国名老中医临床经验高级讲习班,云集了国医大师任继学、颜德馨(下称“颜老”)等多位医术精湛的名医大家。
颜德馨在浦江寓所开膏
彼时,杨志敏刚刚调到广东省中医院医教科(现医教处)工作。广东省中医院地处岭南,医生以岭南医派的方法和手段为主,缺少不同地域、不同流派间的争鸣和交融,导致医院的中医理念和治疗手段单一,难以用纯中医的方法和手段挑战及攻克更多的疑难杂病和危急重症。
名师的风采,百家的争鸣,这场盛会让杨志敏感到强烈的冲击与震撼。她恨不得立即把名医的“瑰宝”带回广州,让他们来广东“传道授业解惑”。
颜德馨收徒启事
于是,一封由邓铁涛和广东省中医院名誉院长吕玉波亲笔签名的邀请信被送到了名医们手中。从2000年开始,名老中医陆续到广东省中医院授课,对整个中医界影响极其深远的大事——“名老中医师带徒”工程由南粤起步。次年,名医与高徒们共同在广州植下“名医树”。
由此,颜老和杨志敏成了“师徒”。
“岭南百姓和江浙人一样,也十分注重且擅长养生,只是岭南的方式更多是从膳食这一形式上着眼。随着现代社会节奏的越来越快,许多病友既想养生又畏惧熬药,膏方在剂型上的优势、服用上的便利,恰好能解决这个矛盾。”杨志敏说。
成为杨志敏师父时,颜老已是耄耋之年。每次去上海学习,杨志敏都住在颜老家附近。
为做好膏方教学,颜老特意把相熟病友约到家里,从望闻问切到病史采集,从铺陈研墨到脉案书写,从方药法度到饮食宜忌,这些膏方中的要素,颜老都为杨志敏做了详尽的示范和解释。
“每日侍诊恩师身旁,收集好患者病史信息后,他一般会让我先行回去思考,先学着写个脉案,制订方药法度,把方药拟好。”杨志敏说,颜老有多本厚厚的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的都是病人信息,既有性格特点等体质信息,又有罹患疾病等病证信息。颜老会和她一起分析患者的特点,指出立法处方的关键。
与现在开方方式不同,颜老用毛笔开方。写完方子,颜老会让杨志敏把脉案、方药、煎服法等内容悉数诵读。在杨志敏眼中,颜老更像是一位文人雅士,开方引经据典、娓娓道来,法度方药、丝丝入扣。
一只毛笔,蘸墨挥毫,笔走龙蛇间一张方子开好了,一方印记端端正正地印在方子末尾。
“一料好的膏方,方中本草能滋润脏腑,修复形神,而纸上墨迹能令人愉悦,倍感温暖。在颜老眼中,最高境界的膏方是形神兼备,医艺一体。”在杨志敏看来,书法如其人,脉案见其心,图章点其睛,一张方子是数十年中医功底与功力的呈现。
在细致讲解后,颜老精拣了百张往年的膏方墨宝给杨志敏学习。彼时扫描仪尚未普及,杨志敏先用相机拍摄下来,再录入到电脑中转换成电子版用以保存和学习。通过这样的阅读,杨志敏逐渐对膏方有了更深的感悟和体会。
耳聪目明:习得绝技回岭南
“你学了膏方回广州,没人帮你熬。你回去开了,目前也只能在上海熬制。”学膏方时,颜老一句话点醒了杨志敏。
“想要实现整体移植岭南,我还必须在制剂工艺、组方疗效、宣传推广等方面取得进展与突破。”于是,杨志敏又进入制膏车间,开始学习制膏。
一料膏方,需经历“浸(药)、煎(汤)、榨(汁)、化(膏)、滤(渣)、熬(炼)、收(取)”等多个环节,只要其中一个环节出了问题,膏的品质就会下降。一些昂贵甚至稀有的药材药效便难以发挥得“淋漓尽致”,患者服用的效果也会有一定“折扣”。
其中,最重要的步骤当属是“收膏”。“收膏”一般由资深的老药工完成,其技艺不轻易外传。在颜老的引荐下,她进入一家“收膏”的作坊,被允许看老药工如何“收膏”。
起初杨志敏不敢直接拿出纸、笔记录,只是把老药工的每一个动作记在心里,有疑惑的地方便主动问一两句。时间长了,老药工终于被她的执着所打动,从愿意和她“多说几句”,到后来默许她用摄像机拍下“收膏”的全过程。
随着观摩学习深入,杨志敏和时任广东省中医院药学部制剂科主任陈燕芬逐渐发现,老药工收膏的诀窍在于“耳聪目明”、夏日“挂旗”、冬日“挂丝”。
所谓“耳聪”是指,用耳朵聆听竹扁与铜锅碰撞所产生的声响,随着锅中水分的变化,搅拌所产生的声响也会有所不同;而“目明”则是指,用眼睛观察水汽的蒸腾,开始时,蒸汽是弥漫的,随着锅中水分的减少,汤液越发粘稠,蒸汽则越来越少。而当药膏挂在竹扁上不易滴下,在夏天、冬天分别呈“挂旗”“挂丝”状态时,说明制备大功告成。
“你们还是挺有悟性的,也观察到了。”师傅们对杨志敏和陈燕芬说,师傅们的话等于承认了核心技术所在。杨志敏发现,恰到好处的收膏在于对水分的把握,收早或收晚都会影响膏的质量。
就这样,两名“女郎中”带着制膏的秘诀,返乡行医,守护更多岭南人的健康。
杨志敏、陈燕芬实地学习制膏技艺
风行南粤:“飞”入寻常百姓家
2002年是杨志敏服膏的第一年,她发现吃了约一个月后,贮存在冰箱里的膏方便有了霉点、生醭长毛了,原来这是汤匙舀膏时带进了水分而产生了变质。
这个状况在杨志敏意料之外,她发现岭南的冬天比江浙更短,空气湿度也大,有效防止霉变的发生才能提升服膏体验。
“我们虽然掌握了要点,但是熬膏师傅们在炉台前的耐力和体力,在铜锅前收放自如的搅拌经验和手感却是日积月累苦练而成的,难以在短时间内复制与传承。”杨志敏发现,唯有利用现代技艺,把膏方制作工艺标准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膏方的熬制问题,提升加工和制作能力。
广东省中医院制作膏方工序多达几十道,其中不少程序非常严格,如浸泡药材时清水应浸没药材高出10~15厘米,浸泡时间不少于12小时,浓缩期间要随时撇浮沫不断搅拌。如入膏饮片煎煮3次,第一次加水量为7倍,第二三次加水量为5倍,每次煎煮时间为1小时,有益于提升出膏率。
杨志敏在2010年首届膏方节现场。
“传统膏方保质期大约只有3个月,我们的膏方至少可以保存1年。”杨志敏说。如今,岭南膏方告别以往紫砂大罐盛装完一料膏方的“笨重”,普遍采用小玻璃罐(约7~10日量)和真空包装袋(1日量)两种分装规格,大幅降低了因为反复舀取而出现霉变的几率。
2004年,杨志敏第一次独立开膏。
在2004—2008年间,为开出一料好膏,白天处理完繁重且琐碎的行政工作后,杨志敏常在夜深人静时,撰写膏方脉案、拟定相关方药。随着经验积累,主动要求膏滋调理的患者越来越多。在开方中,杨志敏渐渐发现,完全套用江浙沪的膏方不可取。
随着制膏问题逐步解决,如何让膏方更适应南粤百姓的体质?杨志敏为此冥思苦想。
“江浙沪一带的膏方,糖量偏多,常用至500g,除用以矫味、润燥、收膏外,与当地人饮食口味偏甜亦有关系。”杨志敏说,后来实践证明,岭南人服用如此胶糖用量的膏方,易出现腹胀纳差等不适。多年摸索后,她发现,岭南膏方的用糖量在200g左右,用胶量在180g上下较为适宜。
收膏时的“鱼眼泡”
为让膏方更适合广东人体质,广东省中医院的专家对广东的人群体质进行辨识统计,发现气虚体质和痰湿体质占比最高,分别是40.38%和31.10%;年龄在18~45岁,城市白领、尤其是女性居多。
中医理论认为健康人应是平衡协调的有机体,针对亚健康人群所存在的体质问题,在总结名老中医经验和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杨志敏团队推出了两大类膏方,一类是个性化膏方,一人一方,定制加工制成;另一类是15种协定膏方,结合地区人群体质的特点,做出成膏。
这样的改良与创新,让过去只可口传心授的制膏技艺走向批量化生产,以往只能服务于少数人的膏方得以“飞”入南粤寻常百姓家。
从第一届岭南膏方节至今,已有数万人次服用过省中医院的协定膏方。几年前,江浙一带中医馆的一料膏方最高价格已达上万元,而岭南的膏方价格平均不超三千元。在去年的膏方节上,广东省中医院推出了“扫码辨体质”的新功能,让患者一键即可了解自己体质,选择适合自己的膏方。
膏方到底为何能有养生功效?它的目标人群是哪些?如今,杨志敏团队正在为膏方寻求更多的科学证据,建立了膏方后台数据系统,去年膏方系统的数据显示,失眠、疲劳、易感冒人群服用膏方获益更多,获益率超70%。
“我们正加大推进膏方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更深入研究膏方的科学机理,希望通过循证医学的手段,阐释膏方在缓解失眠,抵抗衰老上的作用与机理。”杨志敏说。
2017年,广东省中医院联合省内多家机构举办膏方节,成立“岭南膏方联盟”,目前包括广东、江西、云南及海南等岭南地域相关省份的医疗机构和企业等共近百家单位加入,已服务患者量达近百万人。
“养生膏方受热捧,但膏方人才短缺。”杨志敏表示,成立岭南膏方联盟,是希望进一步推广膏方文化、扩大膏方在调治疾病上的作用,为岭南地区人民提供优质的中医药养生服务,同时帮助更多的兄弟医院培养膏方人才。
2019年,《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首次纳入起源于中医药的传统医学章节,这标志着中医药正式接入国际主流医学这一分类体系。未来,杨志敏将进行更多的临床科研实验,推动膏方走向科学化、理论化、国际化。
【南方日报、南方 记者】陈思勤 黄锦辉 吴雨伦
【通讯员】宋莉萍 管桦桦 云天婵
【作者】 吴雨伦;陈思勤;黄锦辉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