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绝西湖美景(读最美诗词游五马禅街)

五绝西湖美景(读最美诗词游五马禅街)(1)

五绝西湖美景(读最美诗词游五马禅街)(2)

漫步市区禅街百年石板路上,遥望松台山千年净光塔;徜徉在繁华五马街头,看五马奔腾——五马禅街有着千年历史文化底蕴,千百年来无数文化郡守、文人墨客为之留下美丽诗篇。品味这些诗词名句,你会发现不一样的风景……

五马街(五马坊)

五绝西湖美景(读最美诗词游五马禅街)(3)

五马街

《百里芳》

唐 张又新

时清游骑南徂暑,

正值荷花百里开。

民喜出行迎五马,

全家知是使君来。

“文三元”张又新,唐元和九年(814)状元及第,因为他连中“解元”、“会元”和“状元”,时人称他“张三头”。公元825-827年,张又新在温州担任刺史,留下不少诗作,这是其中的一首。

《咏五马坊》

宋 杨蟠

相传有五马,

曾此立踟蹰。

人爱使君好,

换鹅非俗书。

北宋绍圣二年(1095),苏东坡的亲密诗友杨蟠任温州知州。次年,他整修城内街坊,重定城中三十六坊名。他写有《永嘉百咏》及《后永嘉百咏》,可惜很多已散佚,但从其留传下来的诗篇中,依稀可管窥温州当年风姿。

《水调歌头·富览亭永嘉作》

宋 姜夔

日落爱山紫,沙涨省潮回。平生梦犹不到,一叶眇西来。欲讯桑田成海,人世了无知者,鱼鸟两相推。天外玉笙杳,子晋只空台。

倚阑干,二三子,总仙才。尔歌远游章句,云气入吾杯。不问王郎五马,颇忆谢生双屐,处处长青苔。东望赤城近,吾兴亦悠哉。

南宋开禧年间,与辛弃疾并峙的词坛领袖姜夔(号白石道人),从处州(丽水)泛舟瓯江来到温州。他登上城西郭公山富览亭,感叹王羲之与五马的典故。

谯楼

五绝西湖美景(读最美诗词游五马禅街)(4)

谯楼

《宋高宗行宫》

清 郭锺岳

柱础犹堪认故宫,

翠华曾驻宋高宗。

北来戎马中原失,

南渡衣冠海上通。

南宋建炎四年(1130)宋高宗驻跸温州,从江心屿向温州城内移跸,通过五马直街的谯楼,到达州治。宋高宗驻跸州治内后,改州治衙门为行宫,州治住宅为宫禁,谯楼为朝门。

《驾幸江心次僧宗觉韵》

宋 王十朋

圣主南巡驻六飞,

邦人咫尺见天威。

间关高帝尚鞍马,

谨厚汉光犹绛衣。

北斗城池增王气,

东瓯山水发清辉。

伫看天仗还京阙,

无复旄头慧紫微。

宋代乐清状元、著名政治家、学者王十朋,在谯楼附近亲眼目睹了宋高宗驻跸温州的情景,写下这首诗。诗中“东瓯山水发清辉”一句,就是针对高宗所书“清辉浴光”四字而言的。

五味和

五绝西湖美景(读最美诗词游五马禅街)(5)

五味和

《呈南怀瑾先生谢赠乡味》

(当代) 马星野

拜赐莼鲈乡味长,

雁山瓯海土生香。

眼前点点思亲泪,

欲试鱼生未忍尝。

1999年底,五味和收到一封平阳籍台湾著名报人马星野先生的信,其中有他题写的这首七绝诗。当年,一位香港朋友将用龙泉青瓷罐精装出口香港的五味和鱼生送给南怀瑾,勾起这位游子的思乡之情,他又把鱼生转赠给在台湾的同乡马星野。马星野看着家乡风味,感慨万千中写下这首诗。

于园

五绝西湖美景(读最美诗词游五马禅街)(6)

于园

《过谢客岩有怀康乐公》

清 袁枚

一梦传千古,诗人重友于。

池塘应在此,春草绿如初。

水色芙蕖嫩,苔痕屐齿疏。

相传崖上篆,犹是谢公书。

于园位于纱帽河44弄,曾是晚清至民国温州显赫人物吕渭英的私家花园,是“近代温州十大私家花园”之一。于园的名字来源于清代著名诗人袁枚这首诗中“诗人重友于”之句。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67岁的诗人袁枚从南京出发,一路南下游赏浙江风景。在温州城区,他从华盖山到积谷山,再到江心屿,留下不少诗文。

《第一桥连第二桥》

清末民初 屏山楼主人

第一桥连第二桥,

吕家台榭出重宵。

怡园争比于园好,

二月游人闹似潮。

怡园和于园,都是“近代温州十大私家花园”之一。怡园,又名曾宅花园,园址在小雁池,今松台山东麓松台大厦的位置,是清道光三年(1823),温州名士曾佩云、曾裔云兄弟所建。“怡园”取义《论语 子路》:“兄弟怡怡”,意为兄弟和悦相亲。

王木亭

五绝西湖美景(读最美诗词游五马禅街)(7)

王木亭

《王木亭》

清丁立诚

王木尔何神,夏松殷柏例。

我思蓟门道,卧地受人祭。

南宋乡贤、温州状元王十朋和木待问二人曾向朝廷请求赈济温州灾民,乡人感恩建亭纪念。

乘凉桥

五绝西湖美景(读最美诗词游五马禅街)(8)

原乘凉桥一带水乡风情

《乘凉桥》

清 方鼎锐

蕉叶槟榔扇不同,

栲纱衫袴制龙工。

乘凉桥畔乘凉好,

艇子瓜皮趁晚风。

雁池坊原有一桥,为人们乘凉小憩的好地方。到了明代,邑人因此将雁池坊改名为乘凉桥,并一直沿用至今。

试院

五绝西湖美景(读最美诗词游五马禅街)(9)

试院

《府考》

近代 杨淡风

五邑生童到郡中,

温州倍见市场雄。

书坊酒肆欢声沸,

楼阁沿街灯火红。

近代诗人杨淡风有《永嘉风俗竹枝词》,其中记录不少描写当时考试情景的诗句。他不仅记录了家长送考、学生下场、考毕放榜等场景,还对考生的吃、住、作弊监督手段等做了描述。

古埠遗风

五绝西湖美景(读最美诗词游五马禅街)(10)

清代信河街风貌

《大小高桥》

清 郭锺岳

大高桥连小高桥,

近水楼开红绮寮;

笑倚栏杆盼郎过,

花船来往漫停桡。

禅街上有禅河古河道遗址。昔日温州是一座美丽水城,禅街曾是半街半河格局。“楼台俯舟楫,水巷小桥多”的图景,已与桥边路亭、水乡埠头一起成为不少温州人的童年记忆。

雁池

五绝西湖美景(读最美诗词游五马禅街)(11)

雁池

《雁池作》

宋 翁卷

包家门外柳垂垂,

摇荡东风满雁池。

为是城中最佳处,

每经过此立多时。

从南宋到清初,雁池坊门前流水,户限系船,花柳饰岸,荷花飘香。南宋“永嘉四灵”中,就有“两灵”在雁池一带居住。“四灵”之一的翁卷在此留诗,让雁池留下了“城区难得的游览胜地”之美名。

《雁池》

清 王咏霓

西城枕雁池,云是禅隐处。

不见菩提因,群雁自来去。

王咏霓(1839-1916),黄岩县(今台州椒江)兆桥乡人。清光绪六年(1880年)登进士第,光绪年间曾任驻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奥地利、比利时等国公使随员。工诗属文,善书法,兼善篆刻,是近代著名诗人、教育家、书法家。

《舟上》

宋 徐照

小船停桨逐潮还,

四五人家住一湾。

贪看晓光侵月色,

不知云气失前山。

南宋中叶,当时的永嘉郡出了4位诗人,即徐照、徐玑、赵师秀和翁卷,被称作“永嘉四灵”。其中的徐照终身布衣,未尝仕进,大部分时间是在家乡过田园隐居生活,居宅在城内风光秀美的雁池,据说他家的旧址,在今蝉街温八中对面处。

松台山

五绝西湖美景(读最美诗词游五马禅街)(12)

松台山

《永嘉杂诗·松台山》

清 朱彝尊

苍苍山上松,飒飒松根雨,

松子落空山,朝来不知处。

朱彝尊(1629-1709),浙江秀水(今嘉兴市)人,清代著名诗人、词人、学者。其诗与王士祯并称南北两大宗;其词因风格清丽,被誉为浙西词派创始者。清康熙元年(1622)十月,34岁的朱彝尊为避牵连来温避难。在温州期间,写过多首诗词。

《松台山》

清 谢茂荣

水色溶山色,天空任所登。仙人邈不及,霞彩足为凭。落日烘虚谷,渔榔响暮罾。青云如可共,趁此好风乘。”

谢茂荣,清道光年间曾任永嘉知县。他所作的这首诗曾被刻成诗碑,放在面对落霞潭、松台山上山处。

《茶山堂》

宋 徐矶

山是朝廷赐,名从古晋传。

为堂居此地,汲水记前贤。

雨露余甘在,荆榛细梦缘。

闲来求一盏,打坐亦安然。

“永嘉四灵”当时经常登临松台山游览,除翁卷外,都写下一些吟咏松台山净光寺、宿觉庵、会景轩、茶山堂的诗篇。现在松台山东南麓的诗廊里,可以读到其中的一些诗句。

五绝西湖美景(读最美诗词游五马禅街)(13)

永初三年(422),东晋车骑将军谢玄之孙谢灵运,出任永嘉(温州旧称)太守。在温州任职一年余时间,谢灵运登江心屿、游藤桥石鼓山等,时有题咏。今所见温州山水诗约十五首,占其诗六分之一左右。

随后,历代诗人追寻谢守足迹,留下灿若星河的诗篇。

梁天监三年(504),写出“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名句的丘迟(464~508)出为永嘉郡守。他写了一篇文采飞扬的《永嘉郡教》。文云:“贵郡控带山河利兼水陆,实东南之沃壤、一郡之巨会。”

而宋杨蟠在温州当知州时,不仅将郡城定为三十六坊,还热情洋溢写下“一片繁华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的名句。

在诗歌黄金时代的唐朝,温州也出了不少本土诗人。其中有名噪一时、诗画双绝的张諲,与王维、李颀等为诗酒丹青之友。

到宋代,温州学风渐盛,家弦户诵,有“小邹鲁”之称。温州进士数量居福州之后,列全国第二,被称为“温多士,为东南最”。

后世温州虽以商业著名,但笃志苦学,立心纯正的诗人还是不少。如“永嘉四灵”的诗,在当时国人久厌主流诗派“无字无来历”掉书袋习气背景下,四灵诗风竟在小池掀起巨浪并冲淹全国。

明清以来,还有何白(1562~1642) 等温州杰出诗人。其中何白的十一首诗,被录入钱谦益《列朝诗集》;明代温州女诗人的著录虽不是很多,但诗作皆不失纤丽柔婉之风。

除文人墨客,温州还出现不少市井诗人。如清乾隆、嘉庆年间,坊间有七位市井诗人最为知名:菜贩季碧山、营卒黄巢松、茶馆跑堂祝圣源、鱼贩梅方通、理发师计化龙、铁匠周士华、银匠张丙光。

《永嘉县志·杂志·琐记引陈遇舂笔记》云:市井七才子,其诗有脍炙人口者,季碧山云云。黄巢松之“三径菊通云外屋,一溪梅放雪中山”亦佳。他们还办诗社定期集会赋诗,轰动当时。

至于近现代,温州本土诗风更是兴盛,有多个诗歌社团活跃在各界,他们或用格律诗、或用新诗言志,传承瓯越文化,讴歌义利并举的动人故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