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诗早年和晚年有什么风格(杜甫晚年悲凉之作)

杜甫一直被人称为“老杜”,不同于李白的潇洒,王维的淡泊,他的诗中总是充满了沧桑。尤其是晚年,疾病缠身,故交零落,“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一字一句,悲凉到了极致,令人不忍卒读。

今天要讲的这首诗也是杜甫晚年悲凉之作,只有短短40字,却写出了孤独的最高境界,愿你一生都不要读懂。

这首诗名为《孤雁》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杜甫的诗早年和晚年有什么风格(杜甫晚年悲凉之作)(1)

这首诗是杜甫暂居夔州期间所作,以“孤雁”自喻,道尽心中愁苦。

夔州就是如今的重庆奉节,有“诗城”的美誉,主要归功于杜甫。

杜甫在夔州呆了不到两年,却写下了400多首诗,在他流传下来的诗歌中占了将近三分之一,其中就包括了被后世誉为“七律第一”的《登高》,还有《壮游》、《昔游》、《遣怀》这些类似于自传的诗歌,为后世研究诗人生平的提供了宝贵资料。

这首《孤雁》是典型的咏物诗,体物曲尽其妙,又融入了诗人的感情,短短40字,却写出了孤独的最高境界,不失为一首佳作。

杜甫的诗早年和晚年有什么风格(杜甫晚年悲凉之作)(2)

诗歌首联便唤出“孤雁”,开门见山,又点明主题。

这是一只怎样的大雁呢?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儿地飞着,叫着,拼命地寻找着它的伙伴。

它为了寻找伙伴,不吃不喝,可见它有多么想念家人,多么渴望团聚。

从这短短10字可以看出,这是一只情感热烈又十分执着的大雁。

清人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曾如是评价:“‘飞鸣声念群’,一诗之骨”。

因为这个思亲念家、执着真挚的大雁形象真是诗人自己的写照。

当时杜甫远离家乡,多年不见亲人,心中的思念可想而知。

杜甫的诗早年和晚年有什么风格(杜甫晚年悲凉之作)(3)

颔联两句画面转向了浩瀚的天空,看似开阔的境界,实际进一步突出了孤雁也就是诗人的孤苦。

原本这只大雁和同伴在云层中穿梭着,可是不知何时,雁群消失在苍茫的云海间,此时的它该是多么迷惘、焦急。它该到何处去寻找它的伙伴呢?有谁来怜惜它这失群的孤雁?

“一片”和“万重”不仅对仗工整,更是对比鲜明,极大的反差中,突出了大雁的“孤”。

而孤雁的迷茫无助焦急,也正是诗人的凄苦怅惘。

安史之乱后,杜甫流落蜀中,和亲友天各一方,他多么渴望与他们相聚,然而路途遥远,加上晚年贫病交加,心有余而力不足,可以想象他当时的心情是有多么无奈凄苦。

杜甫的诗早年和晚年有什么风格(杜甫晚年悲凉之作)(4)

颈联诗人又开始描摹孤雁此时的心理。

孤雁在空中不停地飞着,恍惚中总觉得伙伴们就在前面,有时好像又听到了它们的声音。

“似”、“如”,这两个似是而非的字,表明了无论是孤雁的所见还是所闻,其实都是它的幻想罢了。

而“犹”、“更”这两个程度副词,看似没有实际的意义,实际上却将孤雁此时哀痛愁苦的感情充分表现出来了。

最后尾联,诗人又提到了另一个意象,以反衬手法将孤雁的孤独之情推向了另一个高潮。

无情的野鸦全然不顾及大雁失群的心情,一个劲儿地鸣噪不停。

本就焦躁愁苦的孤雁,听到野鸦自得其乐的声音,心中的孤苦自是又添了一层。

杜甫的诗早年和晚年有什么风格(杜甫晚年悲凉之作)(5)

全诗并没有刻意求工,也无雕琢的痕迹,却自然浑成,写出了孤独的最高境界,足见诗人笔力之不凡。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喜欢这篇文章的朋友,就点个关注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