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君子汤治湿阻中焦(学习内经灵枢第三十六篇)
《黄帝内经》分《素问》、《灵枢》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五癃津液别原文和白话文翻译:
【原文】黄帝问于歧伯曰:水榖入于口,输于肠胃,其液别为五: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天热衣厚则为汗,悲哀气并则为泣,中热胃缓则为唾,邪气内逆则气为之闭塞而不行,不行则为水胀,余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生?愿闻其道?
【翻译】黄帝问岐伯说:饮食物进入口以后,又被输送到胃和肠,其化生的津液分为五种,如果在天气寒冷和衣服单薄时,津液就会化为尿和气;天气炎热和衣服过厚时,津液就化为汗;情绪悲哀,气并于上,津液出于目就化为泪中焦有热,胃体弛缓,津液出于口就化为唾液;邪气侵入体内,阻滞津液输布,阳气闭塞而津液不化,水气不能宣散就形成水胀病。我知道这些情况,但是不知道其化生的机理,想请你讲一下。
【原文】歧伯曰:水榖皆入于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寒留于分肉之间,聚沬则为痛;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
【翻译】岐伯说:饮食物都是由口进入人体,饮食物中有酸、苦、甘、辛、咸五味,分别注入相应的脏器及人体四海。饮食物所化生的津液分别沿着一定的道路输布。由三焦布散的饮食物中的精微物质,能够温润肌肉、充养皮肤,就是津;那些流注于脏腑、官窍,补益脑髓而不布散的,就是液。天气炎热和穿衣太厚,腠理开泄而出汗。如果又感受寒邪,寒邪就会留滞在分肉里面,使得津液凝聚成沫,挤压分肉,阻碍阳气流行就会产生疼痛。天气寒冷,汗孔闭塞不能出汗,阳气不化,水液不得蒸化宣行则向下输注到膀胱,就形成尿液和气。
【原文】五脏六府,心为之主,耳为之听,目为之候,肺为之相,肝为之将,脾为之卫,肾为之主外。故五藏六府之津液,尽上渗于目,心悲气并则心系急,心系急则肺举,肺举则液上溢;夫心系与肺不能常举,乍上乍下,故欬而泣矣!
【翻译】在五脏六腑中,心主宰其他脏器的活动。耳听声音,眼看物体,都是为心服务。肺主气而朝百脉,起相辅的作用,犹如宰相。肝主谋虑,就像将军一样。脾主肌肉而护卫内在脏腑,就像卫士一样。肾主骨而支撑身体,所以可以主人体的外部。人体五脏六。腑的津液都上达于目,人悲哀的时候气并于心,使心系拘急,心系拘急会使肺叶上举,肺叶上举就使得津液向上流溢。但是,心系不总是拘急,肺叶不总是上举,而是时发时止,所以发生咳嗽而流泪。
【原文】中热则胃中消榖,消榖则虫上下作,肠胃充郭,故胃缓,胃缓则气逆,故唾出。
【翻译】中焦有热,胃中的饮食物就容易消化,食物消化以后,寄生虫追寻食物就会在胃肠中上下串行,导致肠胃扩张胃体迟缓,气因之上逆,津液随着上升,于是就出现了唾液从口外流的情况。
【原文】五津之榖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
【翻译】饮食物所化生的津液,混合成脂膏样的部分,向内渗灌到骨腔中,并可以向上补益脑髓,向下流注到阴器。
【原文】阴阳不和则使液溢而下流于阴,髓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虚故腰背痛而胫酸;阴阳气道不通,四海塞闭,三焦不写,津液不化、水榖并行肠胃之中,别于回肠,留于下焦,不得渗膀胱则下焦胀,水溢则为水胀,此津液五别之逆顺也。
【翻译】精属阴,气属阳,如阴阳不和,则阳气不能固摄,精液向下流溢,从阴窍外泄。从而使滋养骨髓的津液也随着向下溢出而减少,如果下溢过度,真阴虚损,就会出现腰背疼痛和足胫酸楚。阴阳气道阻滞不畅,四海闭塞不通,三焦不能疏泄,津液不能正常的布化到全身,饮食物相互混杂在肠胃中运行,积于回肠,水液停留在下焦,不能渗灌于膀胱,这样就会使下焦胀满,水流向外泛溢,就会发生水胀病。这些就是津液分为五条通路运行的正常和异常的情况下。■
【来源:黄帝内经网,本文按王洪图、贺娟主编的《黄帝内经灵枢白话解》校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3月第二版,编辑:麦苗】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