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灾害防治水平(在促进灾害响应中的角色)

提高灾害防治水平(在促进灾害响应中的角色)(1)

本文转载自卓明信援通讯社

原文发布于2017年11月15日


编者按:

协同响应已是行业内的老生常谈;信息共享是协调协同的基础,也已成为业内共识。此文指出,除了应急期间的信息共享,日常的知识共享能力更是备灾和应急协同的关键。

此外,我们还特别留意到:

1. 有益的知识共享不仅包括标准、经验、案例,帮助组织提升管理(筹资、自我评估等)的资源也非常有用;

2. ICVA、OCHA等机构均已推出针对性强的知识和资讯共享平台,可为我们启发;

2. 在横向的跨机构知识共享之外,也需重视纵向的结构性阻隔。例如,重视灾区地方差异是常谈的,但此文指出,小型地方性组织在合作关系中的位置往往却不利于他们关于本地的知识和能力被应用于行动,融入行动策略。

原文标题:促进灾害响应:知识共享的角色

Improving Disaster Response: Role of Knowledge Sharing

作者:Christopher Chen,南洋理工大学拉惹特南国际关系学院非传统安全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来源:RSIS Commentary No. 192 - 12 October 2017


摘要 | Synopsis

亚太地区是世界上灾害最为多发易发的区域;对高效、协同的灾害管理系统的需求从未如此迫切。人们逐渐认识到,强有力的信息和知识交流系统,可促进人道主义响应和救助实践中的协调。


评论 | Commentary

人道主义体系,这个为灾害和冲突受害者提供援助的工作人员的全球网络,依然倚赖于“筒仓管理”(silo management)结构,亟需一种协同性更强的灾难管理流程。缺乏统一的多边协调战略,会造成资源的大量重复和低效利用。

各个人道利益相关方需努力确保在备灾行动中彼此相容。这就包括救助人员、社会组织、捐助方、军方和政府间积极的知识和制度化最佳实践经验分享。这个过程不应局限于自上而下,还需双向互动。


最新进展 | What's New?

在数字革命浪潮中,已有大量实操工作者致力于推动开源数据交换,但可获取的、全面的数据和知识仍然明显缺位。实操人员最多只能访问部分原始数据;他们更经常读到的是数据叙事(data narrative),只能由此获得表层的信息。各相关方的获取数据权限也存在较大差距。

数据不对称问题亟需解决,以使人道领域的所有人员都能互相分享经验教训和最佳实践。最近有多个组织在尝试建立更宽广的平台,使用协同软件技术,实现多机构的知识整合。

2010年,国际志愿机构理事会(ICVA)发现,人道情境下的NGO协调往往缺乏切实可行的指南和规划。为解决该问题,ICVA建立了一个在线平台,即“NGO协调资源中心”(the NGO Coordination Resource Centre),为该领域的实操人员提供容易获取的资源。

这些资源包括用于NGO协调的职权说明(TOR)样本、NGO高效组织的核查表,以及资助策略。这样的资源可促进灾害管理相关的协调工作。同时,综合数据库还帮助区域和地方的工作人员了解全球人道援助标准,以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响应机制。

联系人管理系统也可促进协调开展人道工作。联合国人道事务协调厅(OCHA)于2015年开展人道主义者身份行动(the Humanitarian ID Initiative),涵括了全球人道主义专家目录。人道工作者只需创建一个在线帐号,在开始介入新的紧急事件时登录,就立即获得介入同一事件的其他工作人员的联系信息。该系统用户也能够使用该人道主义者身份(Humanitarian ID)获得其他的在线资源,

如ReliefWeb(https://reliefweb.int/),ACAPS(https://www.acaps.org),HumanitarianResponse(https://www.humanitarianresponse.info/)。


阻碍 | What's Stopping Us?

有了协同软件技术的发展,仍需相关人员有意识地进行努力,知识交换才能发生。不愿共享关键信息,可能正是人道领域协调工作的主要障碍。

政策制定者和实操人员常谈及对跨组织合作的热切期盼。但这些话语极少转为确切的行动。NGO相当地个体化,其使命、核心价值、理想和指导原则各不同。各组织议程不同,共同工作的动机就很少。有些组织的使命不利于他们与部分机构合作,对捐赠资源的竞争更加剧了这种倾向。这都意味着当前的人道工作环境不利于重要信息和知识的共享。

此外,大型、受到广泛认可的国际NGO往往难以与小型的、基于地方的工作伙伴恰当地开展合作。联合国的组群方法(Cluster Approach)等做法都致力于推动全球人道工作更好的协调,但现实却是在大型国际机构和地方伙伴之间仍然存在明显的隔绝。随后就发生了连环效应:主要政策制定方与在地现实隔绝。


需求:范式转换 | Need for a Paradigm Shift

目前紧迫需求在于解决人道领域内仍然存在的制度性偏狭和有导向性的做法。大型的国际组织应当努力与不同区域的地方机构建立联系和合作,展开长期的持续工作,而非仅在灾害发生时才开展协作。

部分组织已经接纳了这种观念。IHH人道救助基金会对全世界人道组织都有示范作用,除了提供资金援助,IHH还为地方NGO开展区域性的培训活动和能力建设实践。同时,IHH还通过收集反馈、融入政策决策、并据此改进机构活动,来与地方NGO保持双向对话。

回到距离我们更近的区域,东盟(ASEAN)的应急与评估小组(ERAT)从成员国中吸收小组成员。在灾害发生时,国外的灾害响应者就可以吸收国内ERAT成员对在地情况的理解。这就促进了地方性知识融合进东盟共同体的决策过程。

地方上的人道工作者通常是受灾地区的第一响应人。在他们的行动能力上进行投入,在需要国际援助时撬动他们的地方性知识,至关重要。开放的知识交换体系,可使得更多的行动者分享和评估数据库。这种协同工作,可梳理出灾害救助行动中更多容易被忽视的差异。

当下灾害带来的威胁渐长,实操人员需要展开更加强有力的人道响应。要达成此目标,人道工作者之间就必须进行知识的积极交换、共享和使用。协同(collaboration)往往是一个被过度浪漫化的概念。但人道行动者仍须为此努力,为我们在(亚太)区域内面临的灾害应对做更好的准备。

翻译:和海霞、雪梨

校对:雪梨

-END-

提高灾害防治水平(在促进灾害响应中的角色)(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