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赎经典镜头解读(对比剧本再看肖申克的救赎)

作者:大黎

肖申克的救赎经典镜头解读(对比剧本再看肖申克的救赎)(1)

“万物之中,希望至美。至美之物,永不凋零。”

《肖申克的救赎》在上映之初非常惨淡,不说片方血亏一千多万,而且就算获得了奥斯卡七项提名,却输给了同年的《阿甘正传》,没有得到一个奖杯。

但是时间却证明,《肖申克的救赎》的经典,不仅至今位于豆瓣电影排行榜第一,未被超越,更重要的是它是众多影迷心中永远的第一。

今天这篇文章主要想聊的是,我在结合剧本再看了一遍影片之后对这部电影更深层次的认识,以及影片背后不为人知的精彩故事。

01镜头背后的2个细节隐喻

在对照了电影和剧本之后,这部影片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有两处。

1、杰克和布鲁克斯

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应该还记得肖申克监狱里的老囚犯布鲁克斯,以及他养的那只乌鸦。

肖申克的救赎经典镜头解读(对比剧本再看肖申克的救赎)(2)

在电影中,布鲁克斯因为适应不了监狱外的生活而选择自杀。而在他出狱之前,他把自己养的一只乌鸦放生了。这只乌鸦的名字叫做杰克。

影片中布鲁克斯死了,而杰克活了下来。这一情节是有隐喻作用的。

其实布鲁克斯和杰克正好隐喻的是两大主角。即因被误判杀害妻子及其情夫而入狱的银行家安迪,和他入狱之后的好朋友瑞德。

其中,布鲁克斯隐喻的是瑞德。杰克则隐喻的是安迪。

为什么这么说?

影片中,安迪一直是怀有希望的人,他的一系列行为,包括从最开始的主动找监狱里最凶恶的狱警哈德利,帮他解决哥哥留给他的遗产的税务问题,到后来修建图书馆,帮虚伪的监狱长诺顿做假账的行为,都是他追求自由人的行为。

而他二十年后逃出监狱的结局,更是和乌鸦杰克相对应。

肖申克的救赎经典镜头解读(对比剧本再看肖申克的救赎)(3)

而瑞德不用说,在“希望”和“自由”的观点上,他始终是认命的。当安迪提到这个话题的时候,他却说希望是危险的,最好不要妄想。

比如影片中的一句经典台词,就是出自瑞德之口:

“这些墙很有趣。一开始你恨他,然后你学会了适应它,过了足够久以后,你就离不开它,这就是体制化。”

这段话说的就是他自己的心路历程。而促使他说出这番话的契机,其实是布鲁克斯在得知自己被假释之后瞬间暴起,把匕首架在另一个囚犯海伍德脖子上,企图借此留在监狱之后。

这时候,我相信瑞德想到的是自己。他也许在想,他和布鲁克斯一样,早已离不开这座囚禁了他们一辈子的监狱。

关于这一点,有一处细节还可以强化。

肖申克的救赎经典镜头解读(对比剧本再看肖申克的救赎)(4)

在瑞德等一群人接到布鲁克斯的来信,得知他自杀的时候,瑞德说了一句话:“他应该死在这里,他妈的!”

其实瑞德说的何尝不是自己。这时候他对自己的结局已经有了预定。

所以,其实瑞德和布鲁克斯这两个人物之间具有影射关系。

而那只名叫杰克的乌鸦,在影片中的镜头不足两分钟,但其实代表的是最终通往自由的安迪。

布鲁克斯放生杰克的时候,对它说:“你走吧,你自由了。”

在肖申克监狱中,只有这只乌鸦是真正无罪的。它因为受伤被布鲁克斯所救,因而在监狱生活下来,最后被放生获得自由。就连被冤枉的安迪都一直因为妻子之死而遭受着内心的谴责。

然而,在剧本中杰克的结局并非如此。在原本的设定中,布鲁克斯死后,安迪在整理书架的时候发现一群蚂蚁沿着木头往上爬,爬到顶端的时候消失了。他伸手进去,抓到了一双黑色的翅膀,是已经死了的正被蚂蚁腐蚀的杰克的尸体。

后来,安迪和瑞德一群人趁着外出劳作的时候,将杰克的尸体装进了一个精美的木盒中,埋葬在土坡上。

肖申克的救赎经典镜头解读(对比剧本再看肖申克的救赎)(5)

就是说,杰克在被布鲁克斯放生之后,又自己飞了回来,隐藏在书架中,但是这时候已经没有布鲁克斯用昆虫喂养它,所以它只能饿死。

杰克是一只被体制化的乌鸦。

这就是剧本中一个非常沉重的环节。

杰克无罪,甚至有翅膀,有自由出入监狱的权利,但却被体制化了,而将它体制化的就是好心收养它为它疗伤的布鲁克斯。

杰克最后宁愿饿死在书架上,让尸体喂养虫蚁,也不愿意享受的自由。甚至它的结局和布鲁克斯如出一辙。因为他们都已经习惯不了自由的生活。

这也是我认为剧本中最沉重的地方。任何人无论是谁,到了这座监狱中,都会被同化。

所以,在原剧本中,布鲁克斯和杰克所隐喻的其实是肖申克监狱中的所有“瑞德式”的人物。

肖申克的救赎经典镜头解读(对比剧本再看肖申克的救赎)(6)

就像在安迪成功越狱之后,瑞德的独白:“有些鸟是关不住的。”

不管是布鲁克斯还是乌鸦杰克,都不是“关不住”的鸟。关不住的鸟只有一个,那就是安迪。

这就是原剧本和影片最后所呈现出来的不同之处。这也让布鲁克斯和杰克的隐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但我认为这点微妙的变化其实给喜欢这部影片的观众所造成的影响是很深刻的。

导演从需要压缩影片时长、节约拍摄时间等各方面的原因综合考虑,最终没有拍摄这段情节。

但是他也坦言,这是他最喜欢的段落镜头。

肖申克的救赎经典镜头解读(对比剧本再看肖申克的救赎)(7)

2、瑞德的指南针

瑞德在出狱之后跟布鲁斯克一样适应不了外面的生活,甚至在上厕所之前不打报告他都尿不出来。这种与世界格格不入的恐慌感促使他走到一个摆满枪的玻璃橱窗前。

当这个镜头进入观众的眼前的时候,伴随着的还有瑞德的独白。

“我总在想怎样才能违反假释条例,那样他们就会把我再送回去。”

这一幕无疑是在暗示观众,瑞德即将做点什么。

但是在那片装满枪的橱窗中有一处非常容易被人忽视的细节,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那就是在那几排枪中混着一个指南针,而这个镜头最后定格也是在这个指南针上。

这个画面隐喻的是什么?

其实就是通过枪支和指南针来反应瑞德当时徘徊在希望和绝望之间的扭曲的心态。

肖申克的救赎经典镜头解读(对比剧本再看肖申克的救赎)(8)

他会选择犯罪的枪,还是会选择指明方向的指南针?

随后,下一个镜头就切换到了他坐在房间的木椅上,手里拿着一个指南针。

这无疑就是在告诉观众,瑞德做出了选择——他选择了指南针。

相信当时看懂的观众心里必定松了一口气。这也是这两个镜头的精彩之处。

而瑞德的旁白同时也告诉了观众他做出这个选择的原因:

“只有一件事阻止了我,我对安迪许下的承诺。”

这是安迪在下定决心越狱之后,成功越狱之前给瑞德的一个希望。让他出狱之后到巴克斯顿郊外找一个盒子。也是那个盒子,最终将瑞德引到了安迪所在之处。所以最后观众才会心满意足地看到安迪和瑞德在一望无际的海边相遇。

细心的观众应该已经发现,这个指南针最后还出现在瑞德到达巴克斯顿郊外寻找盒子的时候——他停下脚步拿出了指南针。

肖申克的救赎经典镜头解读(对比剧本再看肖申克的救赎)(9)

然而我想说的是,在剧本中,指南针其实只有巴克斯顿郊外那一场戏中才会出现,而之前的橱窗中的指南针和瑞德坐在木椅上拿出指南针的场景其实是没有的,这两个地方是导演的突发奇想。

但是这个突发奇想太细节化,在影片中两个镜头加起来也只有两三秒钟的时间,实在太容易被人忽视。

然而在看了剧本之后,我才知道指南针的镜头虽然少,但却是将瑞德当时的心理状态凸显得更加生动的不可缺少的点睛之笔。

我认为这个发现对我来说是一个小惊喜,所以特别在这里点出来。希望对读者来说起到了同样的作用。

肖申克的救赎经典镜头解读(对比剧本再看肖申克的救赎)(10)

02幕后3个有趣的小故事

1、关于布景

首先最想惊叹的是这部电影的布景部分。

影片中所呈现的监狱很多人都认为是真实的监狱场景,其实不然。这是布景团队在离监狱大约一英里以外的某个废弃的仓库建立起来的。

包括4层楼高的建筑、200个独立牢房、通过气压系统开关的狱室、后来安迪主持修建图书馆、监狱食堂、典狱长诺顿的奢华的办公室等等,都是由布景团队从无到有一一搭建。

据说当初剧组第一次到达布景地的时候,那里简直像一个垃圾场。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这个工程量多么巨大。

2、关于那只蛆虫

影片中有一个情节是安迪第一次在监狱食堂吃饭,结果从米糊糊里发现了一只还在蠕动的蛆。后来这只蛆被布鲁克斯拿去。只见他掀开外套,露出了里面的小乌鸦杰克,然后将这只蛆喂给了它。

在整部影片中,这是个难得的不那么沉重的情。然而,关于这只蛆还有一个幕后故事。

其实安迪从米糊糊里发现的蛆和后来布鲁克斯喂给杰克的并不是同一只。

区别是,前者是活的,后者是死的。

当时拍摄这个场景的时候,一位美国防止虐待动物协会的代表专程赶去了拍摄现场,监督剧组不会虐待动物。

当时导演以及剧组的工作人员都以为这位女代表的目的是保护乌鸦杰克的权利,哪里想得到她所保护的范围还扩展到了那只蛆。

肖申克的救赎经典镜头解读(对比剧本再看肖申克的救赎)(11)

这位女士认为,剧组不能用活着的蛆来喂养乌鸦,即使这些蛆是剧组从专门的鱼饵店铺购买所得。

最后逼得剧组没办法,当然最重要的是出于不想浪费时间的因素考虑,在那一堆蛆中千挑万选终于找到了一只自然死亡的来代替米糊糊里的那一只。

据说那时候制作团队每天的制作费以12万美元计。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时导演组被这位女士逼得没有脾气的场景,其实也挺有趣的。

3、最后镜头

相信影片最后瑞德和安迪在海边相遇的情节让很多人都印象深刻。但其实这个镜头在导演原本的设想里并没有,在小说原著里也是没有的。

肖申克的救赎经典镜头解读(对比剧本再看肖申克的救赎)(12)

在小说里,故事的结束就是瑞德找到信后坐上了大巴,大巴在乡间公路上越开越远的画面。

而在剧本的第一稿中,两人最后重逢的画面也没有。对了,忘了说,这部电影的编剧和导演是同一个人:弗兰克·达拉邦特。

当时有人给导演提了意见,认为观众在看到瑞德和安迪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挣扎之后,想要看到他们重逢画面,这样观众心里才会完满。所以导演最后才犹豫着把这一幕加了上去,甚至心里在想,反正最后效果不好就毫不留情地删。

最后事实却证明了这个建议的正确性。

据说,在第一场试映后的反馈表上,这一幕成为了超过90%的观众心目中最喜欢的场景。当然,即使在多年后,这一幕也在许多观众心中永远定格。

我想,这一幕存在的意义在于,它满足了观众心里的希望。

肖申克的救赎经典镜头解读(对比剧本再看肖申克的救赎)(13)

03牢狱反而是安迪自由之路诞生的地方

就像这部影片所要阐述的“希望”那样。

安迪对抗监狱中的强奸犯“三姐妹”,他冒着关禁闭的风险放唱片,都是因为心里有希望,有一片自由之地。

他想要做个人,能站立行走的人。所以他和瑞德他们不一样,他拒绝被体制化,甚至蔑视这座限制了他自由的高墙。他用了二十年的时间挖出了一条通往自由的通道。

其实,从另外一个方面想,这座牢狱,不仅是限制自由的方寸之地,也是开启自由之地。

安迪在入狱之前虽然是成功的银行家,但不见得身心自由。

而影片所要表达的就是安迪在失去表面的自由生活之后,追寻真正的自由之路的过程。

安迪的自由从肖申克监狱开始。虽然历经了20年。

“禁锢之地生长希望,苦难之处生长梦想。”

当我们被困“牢笼”的时候,想一想安迪,想一想他的选择。

困境中,只有一条路通往希望——那就是自我救赎。

肖申克的救赎经典镜头解读(对比剧本再看肖申克的救赎)(14)


作者:大黎,今日头条签约作者。

谢谢阅读,欢迎留言 关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