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海天栖白鹭(吃饱住美候鸟变)

看海天栖白鹭(吃饱住美候鸟变)(1)

看海天栖白鹭(吃饱住美候鸟变)(2)

为丰富北大港湿地公园候鸟迁徙食物资源,有关部门昨天在湿地水循环码头投放鱼苗,为今年秋冬南迁的候鸟补充给养。 本报记者 王涛 摄

北大港湿地:

加强巡护监测 适时安排投喂

■ 本报记者 王睿

随着候鸟迁徙进入高峰期,北大港湿地又到了最热闹的时节。

这几天,扎营北大港的东方白鹳、天鹅、白琵鹭等鸟类,时而歇脚觅食、时而翩跹起舞;于阵阵鸟鸣中,远远望去,碱蓬草已是一片深红,与金黄的芦苇交相呼应,随风摇曳,如诗如歌……一幅融合了生命与自然之美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

投喂 满足鸟类补给需求

最新观测数据显示,北大港湿地鸟类已达32万只,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500余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小天鹅700余只、大天鹅1000余只、白琵鹭500余只,野鸭6万余只、大雁8万余只。

大批鸟类落脚,食物足量供给是基本条件。昨天上午,北大港湿地工作人员在南部水循环区域投喂了10441斤鲫鱼苗和1000斤玉米粒,满足鸟类补给需求。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野保科工作人员孙洪义表示,他们会加强巡护和监测,后期还将随时根据鸟类觅食情况,适时安排投喂。

保护 清退生产生活活动

“要真正给飞羽精灵筑起温馨家园,除了保障食物,环境保护上也要下功夫。”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管委会法制监察科科长刘勇告诉记者,作为世界八大重要候鸟迁徙通道之一、中国第319号重点鸟区、也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的重要驿站,近年来,我市加大对北大港湿地的保护力度,在核心区实施全封闭管理,彻底清退生产生活活动。目前共退渔11.6万亩、退耕1.3万亩、退苇12.4万亩、退企10家、退居24户。

刘勇说,在推进北大港湿地生态修复的进程中,他们提倡自然恢复为主、人工干预为辅。循着这一思路,北大港湿地通过试验、分析,补种盐地植物,用芦苇、盐地碱蓬等本土植物恢复湿地1680亩;同时治理外来有害生物互花米草,开展芦苇复壮、清理水草,为鸟类提供良好的栖息和觅食环境。

修复 保持生物多样性

水是湿地的灵魂,候鸟栖息地离不开水的滋养。北大港水库管理中心水管理科科长沈家华介绍,他们探索建立北大港湿地长效补水机制,每年根据实际情况补水,保持生物多样性。自2017年以来,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累计完成生态补水5.35亿立方米,有水湿地面积由此前的140平方公里增长到目前的240平方公里,有水湿地保有率达69%。

如今,北大港湿地生态修复成效日益显现,环境逐年改善,过境候鸟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加,是珍贵的“鸟天堂”。截至目前,北大港湿地共监测到279种鸟类,不乏白鹤、丹顶鹤、黑脸琵鹭、中华秋沙鸭、火烈鸟等珍稀鸟种。此外,仅今年春季候鸟迁徙季,北大港湿地就迎来80多种、40余万只候鸟过境,较去年同期增加5万多只,同时还有超过20万只夏候鸟在此栖息繁衍。

七里海湿地:环境优越食物充足 留住黑天鹅

■ 本报记者 何会文 通讯员 田雨宸

乌黑油亮的羽毛,宽宽的翅膀,长长的红嘴,“S”形优雅的脖子。初冬,在七里海湿地宽阔的水面上,一对漂亮的黑天鹅正悠然自得地游荡、嬉戏。

“我们是近期在巡护中偶然发现的这两只‘大鸟’,当时以为只是迁徙途中休息的候鸟,也没敢上前打扰。可是接连几天看这两只‘大鸟’都在这附近,我们才慢慢靠近。”公安宁河分局七里海湿地保护区警务站负责人宁克明说。

靠近观察才发现,宁克明他们一直说的“大鸟”原来是两只黑天鹅。环境优越的七里海湿地留住了黑天鹅继续前行的脚步。

本来七里海湿地的鸟类食物就很充足,但警务站的同志们看着两只可爱的黑天鹅,不禁生出了照顾之心。

“一开始不知道给黑天鹅吃什么好,就准备了小鱼小虾,可是它们不吃。我们又去请教相关专家,这才知道,黑天鹅是杂食动物,以水草等水生物为食。”宁克明说。

就这样,在专家的指导下,宁克明他们开始尝试用打碎的玉米粒、白菜、菠菜等食物搅拌好作为黑天鹅的“加餐”,两只黑天鹅胃口大开,日渐强壮起来。

“我们观察着两只黑天鹅每天早晨飞走,到了傍晚时都会飞回来,猜测它们可能是把这儿当家了,不想走了,于是就找了一处地势较高的芦苇荡,用芦苇毛和棉花为两只黑天鹅做了窝,让它们能住得更舒服些。”宁克明笑着说。

不只是这两只黑天鹅,近年来因为宁河区大力修复保护,七里海湿地这片生态环境优越、鸟类食物充足、建鸟岛浅滩、架栖息架的地方,逐渐成为了候鸟天堂。

这里鸟类品种增加到258种。上万只野鸭,数千只燕鸥、反嘴鹬、黑尾塍鹬在一起聚集、一起飞翔的场景已司空见惯。吃得饱、住得美,很多候鸟在七里海湿地变成了“留鸟”。

大黄堡湿地:全封闭管理 7万亩芦苇荡成鸟类天堂

■ 本报记者 陈忠权

金色芦苇荡随风飘荡,候鸟上下鸣叫飞翔。初冬时节,武清区大黄堡湿地分外美丽,7万亩芦苇荡成为了候鸟们觅食、掩藏、保暖的天堂。作为北方大型芦苇型湿地,武清区积极发挥芦苇荡护鸟的作用,在搞好防火的同时,不人为收割芦苇,全力保护在此停留的10万只候鸟。

据大黄堡湿地管委会有关负责人介绍,虽然目前已进入冬季,但由于气候适宜等多种原因,每天平均大约有10万只、30多种候鸟飞临该湿地觅食、栖息,其中有东方白鹳、天鹅、灰鹤等国家重点保护的鸟类。有关部门今年还向湿地补充生态水6500立方米,兴建100多个鸟岛,让候鸟可以在浅滩水域觅食、栖息。为确保候鸟安全,在加强日常巡护、监测基础上,还在湿地核心区兴建了55公里长的绿色围网,实行全封闭管理,确保了候鸟得到更安全的保护。经过权威部门监测发现,由于武清区对湿地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生态环境大为改善,最近两年,湿地新增鸟类15种,总数达214种。

为保护大黄堡湿地生态环境,武清区已规划实施大黄堡镇36.47公顷的乡村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结合大黄堡湿地保护要求,将试点区内水系进行疏通,提高水系连通性,打造小微湿地生态景观,形成原生态的泛大黄堡湿地生态功能区,更好地保护候鸟。按照规划,大黄堡湿地核心区4个村将于2023年搬迁完成,缓冲区5个村将于2025年搬迁完成,核心区、缓冲区共52.5平方公里湿地将形成“无人区”,将有更多候鸟在此栖息。

来源: 天津日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