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盘好还是指南针好(旱罗盘与水罗盘)

文|郭晔旻

在东西方的技术交流中,中东地区往往扮演了“中介”的角色,火药、造纸术皆是如此,指南针也莫能免。12世纪末期,英国学者亚历山大·尼坎姆(1157—1217)用拉丁文撰写的《论自然界的性质》一书记载:“在阴沉的天气或晚上,当水手们不能看清太阳,也不知道船首驶向何方时,他们便将针与磁石接触。此时针在盘上旋转,当旋转停止时,针就指向北方。”这本书的成书时间被考证为1190年,这也是欧洲文献中首次见到有关指南针的记载。之所以会比阿拉伯、波斯的文献还显得时间早,恐怕也是前者的商人注重技术保密的缘故。无论如何,欧洲从对磁石的示极性都不甚了了一下子进步到将指南针用于航海,如此“跨越性的发展”只能用“拿来主义”来解释。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里就断言,“磁针在1180年左右由阿拉伯人传至欧洲”。在阿拉伯人只是从中国传播指南针技术“二传手”这一前提下,这个论断距离实际情况应该不会太远。

罗盘好还是指南针好(旱罗盘与水罗盘)(1)

17 世纪木刻画,简单的鱼形罗盘示意图

在这方面的一个证据,是13世纪初期的居约用古法文写的咏指南针诗句。尼坎姆虽然谈到指南针在欧洲航海中的应用,但没有对其形制和构造做出介绍。而居约则明白无误地写道,“磁针穿在麦秆上,置于水面浮动,它就对准北极星”。显而易见,当时的欧洲早期航海罗盘是中国早就实用化的水罗盘。其制造方法与中国一样,将经过磁石感应的铁针横穿在植物光滑的茎秆中,再漂浮在刻有方位的罗盘中间的圆形水槽内,当磁针停止转动时,其两端便分别指向南北。其中微小的差异不过是刻度方位格数有多有少。另外欧洲人强调指北,中国人则以南为尊而已。

而且,与古代中国和阿拉伯船只采用水罗盘导航的做法不同,欧洲的航海家们很快就将青睐的目光转向旱罗盘。1269年,法国实验物理学家皮埃尔将旱罗盘放入有玻璃罩的圆盒内,使之成为便携式仪器。因此,13世纪后期,指南针已在欧洲广泛使用。

旱罗盘上的指南针有固定支点,而且它在使用时无需用水,当然较之水罗盘方便。不过欧洲人早期的旱罗盘也有缺陷,当海船在风浪中大幅度摆动时,磁针会过分倾斜而靠在盘体上转不动。到了16世纪,欧洲人的航海罗盘开始出现了称为“万向支架”的装置。它由两个直径略有差别的铜圈组成,小圈内切于大圈,并用枢轴连结后安放在固定支架上。旱罗盘就安放在内圈之中。这样,无论船只如何在大洋中晃动,罗盘总能保持水平状态,从根本上克服了旱罗盘用于航海导航的技术障碍。明代中期以后,葡萄牙和荷兰航船正是依靠旱罗盘导航来到东亚,又将这种改进的旱罗盘直接或通过日本传回了指南针的发源地——中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