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堂经典国学知识课(过好日子22讲之三)

今天我和大家一起继续学习分享国学经典《大学》。

今天要探讨的内容是:亲民

前面我们说过,明明德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己明明德,另一种是要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让其他人和我们一样,也能感受到人性的光辉,进而来发扬人性光辉,保持良好品德。昨天我们说,做好每天都要做的一些小事,就是自己明明德了。这是第一种方式的明明德。那怎样算是第二种方式的明明德呢。

大家还记得我们微信读书会第一轮一起学习的《了凡四训》吧,那里面讲了很多积善行德做好事的故事。对,行善做好事,就是第二种方式的明明德。我们关心帮助他人,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给别人以温暖,就是明明德。我们家在北京的姑姑和姑爷参加的关爱陪护活动,还有胡显赫同学去年夏天时参加的为民众提供饮品的爱心活动等,都是明明德。

好,我们探讨了什么是明明德、怎样做到明明德,而且还讲了明明德有两种主要的方式,这是理解今天要学习的“亲民”的基础。

《大学》在“明明德”之后,接着就是“亲民”,原文是这样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每天一堂经典国学知识课(过好日子22讲之三)(1)

那亲民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这个微信群的名字是什么?“胡氏一家亲”,这个名字取得真好,不知道是谁取的。《大学》里“亲民”的亲字就是我们“胡氏一家亲”的亲字的意思。这个“亲”,就是家人之间的爱,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是夫妻之爱,是兄弟姐妹之爱。

细心的亲可能要问了:你这样说,那亲就是家人之间的爱,是亲人之间的爱,那应该是“亲亲”呀,《大学》为什么说“亲民”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探讨一下亲和爱是什么区别?

一般来说,我们现在是“亲”“爱”不分的,我们小朋友是不是有时候听到爸爸妈妈经常说“亲爱”的这人词?其实,在古代,“亲”、“爱”是有分别的,是不一样的。

《孟子》中有一句话:“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要理解孟子这句话,就要明白:爱,原意是喜欢,特别是对物品或动物或事情的喜欢。比如说,胡显赫同学爱读书,胡梓明同学爱设计模型,刘子KE同学爱跳舞,胡一铭同学爱蓝球,而胡一铭的爸爸小时候爱蚂蚁。这里说的爱都是喜欢的意思,也叫喜爱。

仁,是指爱他人。《论语》《孟子》里都说,“仁者爱人”。

我们要注意了,爱本来有三种,就是喜爱、仁爱、亲爱。 “喜爱”、“仁爱”、“亲爱”,三者对象不同,程度也就不一样了。我们再回头来看“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句话,是不是就清楚一些了呢?爱物,仁民,亲亲,对象不同,程度也不同。在古代,我们只能说“爱物”,不能说“仁物”,更不能“亲物”,但是现在三种不同的爱变成一种爱,统统都用一个“爱”来表示了。

听到这里细心的亲可能又要问了,《孟子》里说“仁民,亲亲”,那《大学》为什么说“亲民”呢?“仁民”、“亲亲”、“亲民”到底怎么区分?

这个问题,就留着我们下一次再继续学习探讨吧?

祝大家有好心情,过好日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