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是正确的思想(人之初性本善)

人之初性本善是正确的思想(人之初性本善)(1)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就是这篇《三字经》,被广为流传直到今天,已经快一千年了。老胡今天就聊一聊跟它有关的事情。

《三字经》的作者,是一位南宋的高官,叫王应麟。他不但是高官,还是学者,喜欢著书立传这些。我们稍微留意一下这里面的几个数字,就会发现有点意思了。先说南宋的时间,是1127年--1279年,而作者王应麟生于1223年,也就是南宋建立96年的时候,他才出生。这个时间应该正是南宋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的时候,也正好给了这位大作者一个太平盛世的成长环境。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人文是平和的,礼仪也是周到的。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一个文明社会。再看一个时间,南宋灭亡于1279年,而作者王应麟是死于1296年。也就是说,当南宋灭亡的那一年,作者王应麟是56岁,直到元朝建立17年的时候,王应麟到了73岁才死的。

那么《三字经》是什么时候成文的呢?有人也做了研究,是在元初的时候,这也是有根据的。因为据说王应麟这位官员,为人正直,敢说敢言,屡次不顾冒犯权臣而进谏,遭到留薪停职。后来他干脆就辞官回乡,专心搞著作20年时间。而他搞著作也是有相当基础的,他为官期间,就是经史学者,又担任礼部尚书,又熟悉掌故制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总之就是一位贤良的文官文才。

他最后专心搞著述的20年,正好是南宋灭亡,元朝建立的时间。因此我们可以确切地说,王应麟虽然是南宋人,但《三字经》的成文出版,是元初的作品不会有错。那么细心的人也会发现,《三字经》里面后部分,提到了明朝。这怎么可能?难道王应麟能未卜先知,超越近百年的元朝,看到了明朝,还知道年号?其实不然,这也说明了《三字经》的著述,在当时没有完成,只有前部分,而后部分是后人在明朝的时候补充进去的。也正是因为并没有完稿,所以《三字经》在元朝整整98年时间里,并没有流传开来,直到明朝的后人补充完成后,才开始出版,广为流传。

这就是《三字经》的前世后生。

那么在元初的时候,大家知道他的统治族是蒙古族。而大元朝还是我国历史上疆土最大的一个朝代,也有人说是唐朝。我个人选择相信是元朝,为什么?蒙古族人善骑射,善开疆扩土,就是我们说的,性子野。唐朝是汉族人,首都长安,能盛世太平就够了,不太那么好战。

《三字经》的成文背景,正是元初时候,而在这个时期它没有被广泛流传,除了还没有定稿出书这个原因以外,另外一个重大的原因,就是在这个时期的蒙古族,正是不断扩张疆土的时候,也就是不断向外打战的时候。在这样的统治阶级意志里,《三字经》并不具备市场需求,但它具备人文需求。也就是说,面对连年战争,从人文环境需要来说,社会更需要文明的礼仪,需要人心向善的内敛精神。可是,这与统治阶级的意志不符,统治阶级需要的是开拓疆土,一个字,打,打,打。

正是因为这些因素,不守人文而为野心买单的元朝,只存在了98年。直到明朝,一个混混出身的朱元璋,一个不留神,成了大明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贫农家庭,没上几天学没什么文化,还曾因闯祸当了和尚。但就是凭借光脚不怕穿鞋的精神,硬生生把政权从蒙古人手里夺了过来。

朱元璋就比较聪明了,知道自己没什么文化,也知道元朝那种老是打打打,不是个长治久安的主儿。轮到他了,他就要吸取前车之鉴为后车之师。因此,他广泛地进行礼仪的恢复,人文的打造。《三字经》正是在这样的市场需求中,脱颖而出,成为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人文礼仪的典范读本。

现在我们来读一读《三字经》中的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是什么感觉?尤其是前半句,人之初,性本善。换句话说,也就是我们在不知道它的前身后世情况下,所读的“人之初,性本善”,和我们搞清楚了它的前后身世后,所读的“人之初,性本善”,不但感觉不一样,而且理解的意思也不一样了。

原本,我们都以为“人之初,性本善”是人性哲学,是人性中的真理。也由此出现了与它相反的人性哲学,说是人之初,性本恶。于是就一直存在究竟是“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的争论。从争论两方的论据看,似乎都有很强的说服力,一时间给后人们的结论就是,人性本善还是本恶,是十分矛盾的事情,三个字,不确定。

而弄清楚了《三字经》来由以后,这场争论了近千年的本恶本善之争,在老胡这里恐怕就要终结了。怎么讲?《三字经》是一部规劝学,它最适合的教育对象就是儿童,儿童正是学做人的时候。《三字经》作为规劝学,也就是它在设计一种理想的社会人文环境下的礼成乐熟。就是礼仪的大成,和规矩的遵守。整部《三字经》内容,都是在倡导一种理想的社会风气。正是因为这一点非常显著,那么它所说的“人之初,性本善”,就无所谓客观真理了,而是一种倡导性的,规劝式的,希望人们在人之初的时候,也就是还在儿童时期的时候,就应该遵循性本善的道义,去学习成长,以至于将来,不至于变成一个恶人。再换句话说,它是教育学,而不是哲学,它在教育大家性本善,而不是人真的就是性本善。没有客观真理的性本善一说,也就无从有性本恶一说了,本善本恶之争,也就是不存在了。

最后有人情不自禁要问,那人到底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呢?老胡只能这么告诫,人之初,无善恶;父母教,善恶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