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西斯培根的知识观形成的背景(哲学的故事中的第三篇)

弗兰西斯培根的知识观形成的背景(哲学的故事中的第三篇)(1)

弗朗西斯培根,男,生于1561年,伦敦约克郡,出身豪族,父亲为伟大的伊丽莎白掌管王印官,姨夫是财政部长,外公是英国国王的帝师,出身也是带着光环,经历更是丰富多彩,最终的成就也是著作等身。

哲学的故事这本书中介绍,从亚里士多德去世时的公元322年一直到公元1561年,这中间的1883年都一笔带过,导致了一个巨大的真空或者哲学断裂带。这就使我好奇,到底弗兰西斯培根做出了什么巨大的贡献呢导致这本书的作者威尔杜兰特先生这么看重他呢?

培根,成长于最强大的英格拉大航海时期,1573年,12岁的培根进入剑桥三一学院,学习三年后,1576年,16岁担任英国驻法国大使的副官,1583年,23岁的培根选入议会,成为公众演说家,1595年,34岁的培根最高检察院任职,恩将仇报(大义灭亲),1598年,37岁的培根因债务短暂被捕又升官,1606年,45岁升为最高检察院副检察长,1613年,52岁的培根升为最高检察长,1618年,57岁的培根,成为国家大法官,1626年4月29日,因病去世,享年65岁。

培根一生的官场生涯是成功的,按照世俗的理解,这位哲学家达到了中国所一直宣扬的内圣外王的境界,但是从他内心的独白来看,他又是失败的,因为他也说,政治占据了他一生中太多的时间,导致他没有时间进行自然科学和哲学的深入总结。两难境界将贯穿于我们每一个人,甘蔗没有两头甜也是这个道理,取舍是个智慧的问题,每个人的选择都不一样,选择都是排他的,机会成本很大,甚至某种程度上说选择决定一切。

弗兰西斯培根的知识观形成的背景(哲学的故事中的第三篇)(2)

关于他的学术成果和思想指导,我们继续往下总结一下,在总结培根之前,还是有必要在总结一下这中间1883年来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种思潮,那就是奥勒留的沉思录和爱比克泰德的论说,他们说“去追求那些本就会发生的事情,而不是去选择追求你希望发生的事情,这样你讲生活的很顺心”,翻译成中国话就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抛开幻想,直接战斗。冷静是哲学的根本要求,如果一件东西丢失了,那可以理解为不是丢了,那是他去了他应该去的地方,这么理解,就容易多了。培根的思想,都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上,同样他的作品也是对过去一千多年的总结,主要论述著作如下:

第一本书,《论说文集》的出版,培根一生都在纠结,是不是认真地读书比政治更重要?认真读书的结果是不是为了出世呢?他说,投入过多时间的学习是懒惰(对世俗的逃脱),将学到的知识过多地用于装饰是虚伪(对真知的世俗化),全凭书本上的教条下结论是学究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本书中的观点很多,我们挑选几种主要的,比如对于禁欲主义的嘲笑,如果禁欲了那就没有兴趣了,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难道活着就是为了禁欲?自我了断才是最好的选择,欲望就永久地不存在了,而不是一味地苟延残喘来禁欲。男人一结婚,马上就成熟了七岁,常见的坏丈夫都有个好妻子,若要成就大业,无论善恶,妻儿都是障碍(参见楚汉争霸和各种开国战争)。习惯是人生的主法官,青年和老年的论述更是一针见血。政治的保守主义,指出叛乱的根源是太多的贫穷和太多的不满,避免革命,多做改良。

第二本书,培根版的大百科全书,哲学上的文艺复兴,那时候的哲学包括科学和自然哲学,医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培根认为,如果生命只能延长有限的几天生命并且要以巨大的痛苦为代价的话,那么医学界应该被允许实施平静安静的死亡(安乐死),这是个一直有争议的话题,直到500年后的今天依然在争论不止。培根创造一门社会心理学,是一个乐观主义者,认为生命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体验,各种努力都是有益的尝试,比如说一个人告诉他的儿子告诉他的孩子们,他在葡萄园里埋了一些金子,于是儿子们为了找到金子而去翻翻葡萄园的土地,金子没有找到,却把葡萄园的葡萄种植的特别好,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大丰收。这就是生命美好体验的最直接证明。

弗兰西斯培根的知识观形成的背景(哲学的故事中的第三篇)(3)

对于朋友的定义,培根认为朋友是主要获得权力的手段,于是就可以解释他为什么一生会没朋友,在他需要朋友帮助的时候,朋友也是以这种培根对待朋友的哲学来对待他。培根的政治哲学跟柏拉图有点像,都觉得哲学家应该担任国家的行政官,这样子的社会才会更加强盛,他曾经说过,我这一生是处在绝对的孤独当中的(因为没有可以对话的当世人)。培根坚信人定胜天。提出归纳法的重要性,说出借助亚里士多德之力量超越亚里士多德就好像是从光源中借一部分的亮光来增强光源本身一样不靠谱,质疑统治欧洲将近两千年的指导思想。

提出4点人类理智的错误,第一是错误地把自己的意识当成事物的标准,也就是说道德婊的那些说辞和幸存者偏差的统一性。比如落水的一群人得救了几个,刚好他们都是男的,那么就认为男的比女的在落水时候容易不被淹死,这种理论一般在占卜术中多显现。第二个错误为个人特有的错误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看见的是不同视角的世界,所以都是不完整的,地球是平的吗 ?第三个是无意义的使用模棱两可的词汇,第四个就是各种教条主义不容置疑的教条主义。

培根相信理论联系实践的科学性,二者相辅相成,理论和实践,都很重要,写了一篇科学的乌托邦《新大西岛》,通过一篇故事阐述了理想社会的模型,故事原型来源于柏拉图的《蒂迈欧篇》中的大西岛,很多描述在现代已经成为了现实,比如能够沉入水底的潜艇,飞向空中的飞机,杂交水稻和转基因,水力发电等等,提前在1620年就提出来了,现实却在之后三四百年得到了实现。不同的是政府的领导方式和组织结构尚未见到真实的发生。

培根的时代受制于时代的局限性,那时候的科学还没有这么发达,他的方法还算科学,时间飞逝而真理永存,这对每一个伟大的灵魂都是悲哀,即使框出来了思考和研究的边界,也无法对抗衰老的自然规律,他将他的智慧普及到一百多门科学中,这是他的伟大之处,也是他的弱点,培根超越了他的时代,但是在后一个时代来说又是落伍的。

弗朗西斯培根,作为立体的一个人展现在我的面前,作为政治家他是成功的,身居高位,活成了国家的奴仆,名誉的奴隶,事业的奴隶,没有人生自由和时间自由,只能作为一个国家机器不停的运转,1621年,偶然的因素导致已经60岁的他被投进监狱,后面回忆说没有早点放弃政治投入到文学和科学研究中,最后的5年时间,他应该过的很快乐,最后的死亡还在工作,他得到了精神上极大的满足,遗嘱中说到“我将我的灵魂赠予上帝,将我的躯体就随意埋葬吧”。一代伟人,弗朗西斯培根,全世界都记住了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