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晴雨贴(王羲之快雪时晴贴)

《快雪时晴帖》,纸本,四行,二十八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释文:

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

王羲之的晴雨贴(王羲之快雪时晴贴)(1)

《快雪时晴帖》以圆笔藏锋为主,起笔与收笔,钩挑波撇都不露锋芒,由横转竖也多为圆转的笔法,结体匀整安稳,显现气定神闲,不疾不徐的情态,明代鉴藏家詹景凤以 "圆劲古雅,意致优闲逸裕,味之深不可测"形容它的特色。

王羲之的晴雨贴(王羲之快雪时晴贴)(2)

《快雪时晴帖》与王羲之行书的典型风格不同,着重表现在用笔尤为圆润,提按顿挫的节奏起伏与弹性感较平和,而且结体以正方形为主,平稳饱满。唐代李邕《麓山寺碑》与《李秀碑》、《云麾将军碑》的体势、笔法取法《快雪时晴帖》较多,尤其是元代赵孟頫晚年的行书,也是远祖《快雪时晴帖》的。

王羲之的晴雨贴(王羲之快雪时晴贴)(3)

《快雪时晴帖》虽短短二十余字,却显其和谐中妙合造化的意境,于行书中带有楷书笔意,前后两次"顿首"作连笔草书,第二行"果为"也作连笔。此书以圆笔藏锋为主,神态自如,从容不迫,起笔收笔,转换提按,似山蕴玉,虽不外耀锋芒而精神内涵,骨力中藏,识者有"圆劲古雅,意致优闲逸裕,味之深不可测"之评。而其平和简静,从容中道而以韵胜的书风已成为晋人之书的特色。

王羲之的晴雨贴(王羲之快雪时晴贴)(4)

台北故宫博物院书画处何传馨所写的《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一文将法帖作如下句读: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

启功在《晋代人书信中的句逗》一文中认为是: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

王羲之的晴雨贴(王羲之快雪时晴贴)(5)

启功《快雪时晴帖》部分词义进行了考释,认为"力不次"的"力"字,是指送信人。按古代旅行,走到某处停下来,称为"次",表示旅程的段落。杜甫诗有"行次昭陵"一首,即是"行到昭陵"。"不次"意谓不能停留,需要赶快回去,因此王羲之写这短札作答复。再看"未果"一词,是未能达到目的,未能实践约会的用语。事未实现,自然心怀不畅,那么"结"字是指心情郁结。

王羲之的晴雨贴(王羲之快雪时晴贴)(6)

谢光辉、赵志清的《三希堂旧藏晋帖释读商榷》一文则认为,"力不次"一句作为书信客套语,表示勉力禀告、勉力问候、勉力答复的意思。这些语词一般是置于书信的结尾(署名之前),有的还缀以"不次"、"不具"、"不一一"等语,而在其前面则多有表示身体、精神状态不佳的词语。

王羲之的晴雨贴(王羲之快雪时晴贴)(7)

启功另著有《唐摹万岁通天帖书后》一文,认为《快雪时晴帖》偏左下方有"山阴张侯"四字,是对收信人的称呼。古人用素纸卷写信,纸面朝外,随写从右端随卷,卷时仍是字面朝外。写完时,后边留一段余纸里在外层,题写收信人。这种写法,一直沿续到明代文徵明时还留有实物。《柏酒帖》中"范武骑"三字同样也是封题,也较靠下。原封的样子虽仍未见,但可推知这是当时的一种习惯。

王羲之的晴雨贴(王羲之快雪时晴贴)(8)

《快雪时晴帖》帖幅前有"廷"印,后有"绍兴"联玺,又"褚"半印。此帖唐初赐丞相魏徵,传于褚遂良。宋初为铜山苏舜元、苏舜钦兄弟所得。苏氏世代仕宦,收藏宏富,仅此帖就有三本。

王羲之的晴雨贴(王羲之快雪时晴贴)(9)

米芾易得一本于苏激处,为有"褚"印者(宋代刘泾易得一本为无"褚"印者。宣和内府曾收藏此帖,《宣和书谱》著录帖目。南宋初入高宗内府。明代由朱存良藏,后由卖画者售与王穉登,以后转手吴国廷、刘承禧。刘卒后又归吴国廷。元朝时先为张氏所有,后入元内府。其后为涿鹿冯铨所得。

王羲之的晴雨贴(王羲之快雪时晴贴)(10)

1746年(清乾隆十一年)进入内府,乾隆遂将此帖与王献之《中秋帖》、王洵《伯远帖》同贮于养心殿温室内,额其室为"三希堂"。乾隆一生酷爱书法,刻意搜求历代书法名品,综百氏而集其成,追二王而得其粹。乾隆视《快雪时晴帖》为"三希"之首,并在帖前写下了"天下无双,古今鲜对"、"神乎其技",又评价为"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全书二十八字,字字珠玑,被誉为"二十八骊珠"。

王羲之的晴雨贴(王羲之快雪时晴贴)(11)

1747年,乾隆又选内府所藏魏晋、唐、宋、元、明书家的一百三十四件墨迹,包括三希在内,摹勒上石,命名《三希堂法帖》。在西苑的北海建"阅古楼",把上述刻石嵌在楼内墙上,拓本流传以示临池之模范。三希原件仍藏在养心殿三希堂。

王羲之的晴雨贴(王羲之快雪时晴贴)(12)

法帖幅前后有南宋"绍兴"、金章宗"明昌御览"、南宋贾似道"秋壑珍玩"等鉴赏收藏印,及清帝玺印多方。《快雪时晴帖》入元内府时,赵孟頫拜观,并在1318年(宋延佑五年)四月廿一日,以"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的身份,奉敕恭跋。跋曰:"东晋至今近千年,书迹流传至今者,绝不可得。《快雪时晴帖》,晋王羲之书,历代宝藏者也。刻本有之。今乃得见真迹,臣不胜欣幸之至。"刘赓、护都答儿、刘承禧、王稚登、文震亨、吴廷、梁诗正等人的跋语中都表示惊羡和赞叹。

王羲之的晴雨贴(王羲之快雪时晴贴)(13)

王羲之(321-379年,一作303-361年)字逸少。东晋著名书法家。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初任秘书郎,后任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等,世称王右军。后因与扬州刺史王述不和,辞官定居会稽山阴(今绍兴)。王羲之出身于建康乌衣巷显赫的王家,是王导之侄。曾与谢安共登冶城,"悠然遐想,有高世之志。"早年从卫夫人学书法,后来改变初学,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博采众长,备精诸体,一变汉魏以来质朴的书风,独创妍美流便的新体。

王羲之的晴雨贴(王羲之快雪时晴贴)(14)

王羲之的正书、行书为古今之冠,人赞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王羲之为历代学书法者所崇尚,被奉为"书圣"。其作品真迹无存,传世者均为后人摹本。行书以《兰亭序》为代表作,草书以《初月帖》、《十七帖》,正书以《黄庭经》、《乐毅论》最著名。

王羲之的晴雨贴(王羲之快雪时晴贴)(15)

王羲之的晴雨贴(王羲之快雪时晴贴)(16)

王羲之的晴雨贴(王羲之快雪时晴贴)(17)

王羲之的晴雨贴(王羲之快雪时晴贴)(18)

王羲之的晴雨贴(王羲之快雪时晴贴)(19)

王羲之的晴雨贴(王羲之快雪时晴贴)(20)

王羲之的晴雨贴(王羲之快雪时晴贴)(21)

王羲之的晴雨贴(王羲之快雪时晴贴)(22)

编辑整理:清风剑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