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博士日走9万步(北大博士半天走10万步)

“由于微信运动的限制,98800步只是我半天的步数。”北京大学优秀博士生庄方东在毕业典礼上的发言,引发众多网友讨论。他说,为了攀登珠峰,训练期间攀升的高度,接近10万米,超过了10个珠峰的完整高度,消耗了26万千卡的能量,差不多是食堂2000多碗米饭或者1200瓶“快乐水”所提供的卡路里。

北大博士日走9万步(北大博士半天走10万步)(1)

98800步是微信运动的记录极限,单日步数超过这一数字的将不再记录。有不少网友“较真”,质疑庄方东言过其实。甚至还有网友计算后得出:如果按1步0.8米就算,那么10万步就是8万米,即80公里,相当于半天跑了两个马拉松。

根据庄方东的回应,半天10万步发生在极限训练期间,“半天”指的是从半夜走到第二天中午12点,并且负重登山的步子也比平常走路要小一些,确实可以达到 10 万步。从一些极限运动者的描述来看,在12小时内完成10万步的运动量,并非没有可能。

行不行是一个问题,信不信则是另外一个。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10万步是个遥遥不可及的运动量,以直觉来看,第一反应大概率是“不信”。然而,如果考虑到完成10万步的是一位运动健将、国家一级运动员,再多了解一下同类体能者能够达到的运动能力,有理性的人都必须接受:世界上总有一些人更强大,更努力,能够取得一般人难以企及的成绩。

其实,半天走10万步引发的争论,离不开一个特定的场景——移动互联网技术与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深刻影响。体现在运动上,那就是跑步、徒步等原本个人化的运动变成了一种社交手段。在从前,没有人关心自己的朋友一天走多少步,甚至也不知道自己一天走了多少步,而在社交软件植入运动记录功能后,“晒步数”就成了很多人的日常社交方式。互相点赞、激励乃至“约跑”,已是时下最流行也最能代表都市青年健康态度的潮流。

北大博士日走9万步(北大博士半天走10万步)(2)

北大博士日走9万步(北大博士半天走10万步)(3)

互联网的存在,拓展了人们的社交范围,而运动式网络社交则将从前不太可能比较运动能力的人们放在同一个平台下衡量。从前,人们对专业运动员、极限运动爱好者的运动能力的了解是平面化的,更很少有机会跟这些运动达人比划比划。一天跑上几十公里,对普通人来说只是一个数字,而在运动社交的场景下,不同人之间的运动能力差距就变得直观,变得残酷。

我个人也有这样“酸”的经历。朋友圈里总有一些运动达人,常年占据步数榜的顶端。哪怕是自己在外出旅行,完成比平时多得多的运动量时,也很难赶得上一些运动达人。直到有一天我点开那位经常雄踞步数榜榜首的朋友的朋友圈,才恍然大悟:他是一名武警特战队员,一天四五万步的运动量,大概是他的日常训练。了解了对方的身份,才对望尘莫及的数字有了敬畏,也才消除了那种将信将疑的“酸”。

北大博士日走9万步(北大博士半天走10万步)(4)

运动式网络社交的流行,当然有其积极意义。从前处在不同生活轨道的人们,通过运动产生神奇的联系。而更多普通人能够在与那些运动达人的比较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为自己设定合理目标,实现一次又一次的个人突破。这种技术对生活方式的改变是潜移默化的,也未必对每一个人都适用,但不管怎样,只要有一部分人从这种社交中得到激励,就有助于社会整体运动氛围的改善。

所以,你不相信那位北大博士半天走10万步,很可能只因为自己的运动社交网络还铺得不够广。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你应该知道,攀登珠峰到底需要多少付出,真正的勇士能够达到怎样的境界。你也许永远做不了那个勇攀珠峰的人,但每个人心目中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高峰,去突破,去征服,去创造那个别人“不相信”的奇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