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是不是又被官方削了(3.4万人打差评花木兰遭吐槽)
近期比较受关注的大片有已经突破24亿票房大关的《八佰》,在这部电影的带动下,内地电影市场恢复的七七八八。
大导演诺兰的新片《信条》声势浩大,但奈何大多数观众欣赏水平有限看不懂电影讲的内容,所以这部电影上映第一天拿下单日票房冠军之后也开始偃旗息鼓。
不过相比于这两部正在热映的电影,刘亦菲的迪士尼真人电影《花木兰》则是遭遇史无前例的未上映便一片差评的景象。
《花木兰》经历了多次撤档定档风波之后终于还是在Disney 上线,点播大约两百人民币,而国内只能等到9月11日才能在电影院与观众见面。
不过相信有不少人已经在网络上看过盗版,所以在内地最权威的影视打分网站豆瓣上已经有超过6万人给《花木兰》打分,其中有57%的观众给出了1/2星差评,也就是说目前电影未正式在内地公映但已经有3.4万人认定此片是一部“烂片”。
虽然在内地口碑不行,但是烂番茄开分81%新鲜度,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付费观看的原因似乎国外观众还是比较认可这部电影。
为什么到了中国观众这里对这部电影会是一片差评呢?从一些评论中可以看出观众不满意的是导演对中国文化的曲解以及电影剧本故事不合理所致。
目前来看观众不满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三点:
1.刘亦菲演技
刘亦菲是这部电影最大的卖点,因为她是首位出演迪士尼大制作真人电影女主角的华人,而且电影中也是黄种人居多。
尽管此前已经有各种花絮宣传刘亦菲的演技进步,然而到了电影中的“神仙姐姐”依然有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面部表情格式化。
其实就是脸上有些“木”眼中无神很呆板,观众从她的表演中看不到花木兰那种飒爽英姿。
这样的问题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然而刘亦菲之前的各种影视作品中因为扮相美,所以观众自然会忽略演技,然而到了这部电影中有“扮丑”的情节出现,刘亦菲的演技在与其他演员对比中就显得比较突兀。
2.导演对中国文化的主观阐述
在外国人眼中理解的中国文化就是一堆中国元素的堆砌,所以在《花木兰》中可以看到很多中国元素的东西,然而外国人压根没办法理解这些东西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作用,所以才会出现将这些内容一股脑堆砌的情况,最终导致电影“四不像”。
在电影的一开始出现的福建土楼,可是这种建筑初与宋元末年,而花木兰是南北朝的北朝魏国人,这种穿越性漏洞太过于明显。
比如祠堂挂红灯笼这一点更是被很多人吐槽,因为在中国人的习惯中灯笼是挂在外面的,挂在室内反而显得怪异惊悚。
再者就是电影中人物装扮也不太符合观众审美需求,尤其是将皇帝弄成傅满洲的样子,媒婆、花木兰化妆后也像极了日本的阴阳师。
其实从电影的剧情中就能发现《花木兰》只是借用了中国的故事讲述了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思想,比如最后花木兰在将军(甄子丹饰)的保护下闯皇城保护皇帝(李连杰饰),这样的剧情设定很不符合中国观众的认知。
一个外国人导演在拍中国故事的时候自然会植入自己的想法,然而那也能满足外国人的好奇心,却不能得到中国人的认可。
3.过度营销,迪士尼要的只是利益
其实《花木兰》立项的时候很多中国人表示很期待,认为这是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输出,然而这一切都是在营销舆论带动下的结果。
正是有了这样的营销,不少观众认为一定要去影院支持《花木兰》,支持中国文化输出,然而事实上迪士尼拍的并不是中国原味的花木兰,而是他们漫画宇宙中的花木兰,最后更像是西方文化通过花木兰这个故事载体对中国的文化输出。
这样的营销在今年尤其明显,虽然因为疫情原因电影一直未能上映,但在国内的热搜却从来没停过,仅仅是从3月5日开始到月底一共上了18个热搜,几乎每天都挂在热搜榜上。
这样的营销是有必要的,因为《花木兰》作为一个美国公司拍出来的商业电影,自然是需要在故事的母国好好宣传一番,更何况中国的电影市场也是目前全世界范围内最有潜力的电影市场。
所谓“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情怀也只对中国观众有效,然而宣传的越多后电影观感满足不了观众的需求,那迎来的反噬也就越多,尽管电影还没有上映,但是4.7分的评价已经很是尴尬。
这还只是在没有付费观看的情况下,倘若有观众花钱进电影院看了这部电影,那最终可能会有更多的不满声。
在盗版已经流传这么多的情况,《花木兰》这部电影的票房还能有保障吗?#花木兰定档##八卦手册#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