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语文教材(天降大任于是人也)
一朵女子,风轻云淡~
欢迎关注槐序,这里有最美古诗词
....
...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摘自《孟子 · 告子下》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孟子这篇散文,可谓是人尽皆知,连牙牙学语的孩童都能背上两句。
尤其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这一段尤为经典,是许多人的座右铭。
但是,课本上却改了(如图),于是网友们为这件事吵了起来。
所以到底是“天将降大任于 斯人 也”
还是“天将降大任于 是人 也”
槐序姑娘也是一脸问号,最重要的是,翻箱倒柜找出92年版、01年版、16年版语文课本,竟然真的都为“是人也”!
那究竟是网友背错了,还是课本出错了?
为此红星-新闻的记者采访了杭州初中语文老师,得到的回应是:其实“斯人”和“是人”两个说法都没有错,都表示“这个人”的意思。
那是不是说,以后意思相近的古文,都可以通用现代白话文了,如是刘禹锡《陋室铭》中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是不是可以直译成“往来无平民”,或者“往来无文盲”,因为的确是意思没变啊!
目前,还没有官方给出正式回应,但有倔强的网友表示:就算是天王老子来了,我也读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杜甫诗《梦李白二首》中有: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如果按这个改法,读成“冠盖满京华,是人独憔悴”,不知道诗圣会不会气得从坟墓中爬出来。
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有: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如果改成“微是人,我谁与归?”,那王安石真该给一些专家变法了。
还有杜牧的《沈下贤》:斯人清唱何人和,草径苔芜不可寻。
杜牧真的会哭,因为他笔下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已经生生被改了。
估计他自己也想不到,千百年后,我们会把一骑jì读成一骑qí,石径斜xiá读作石径斜xié,既不雅韵也没有了古意。
专家总是说,时代不同了,我们要“古学今用”,可不能“毁古今用”啊!
犹记得,专家还建议把朱自清的背影从课本里删除,理由是朱自清的父亲翻越栏杆,违反了交规,其形象有碍观瞻……
我建议,真的不要再“建议”了,中华文化命脉掌握在这些人手里,实在堪忧。
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荀子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庄子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孟子说:养天地之正气,法古今之完人;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所以每次看到倪大红老师在《典籍里的中国》中饰演伏生冒死保护《尚书》之一幕,都忍不住热泪盈眶。
我们的文化曾经那么辉煌,如今连教科书都能出现差池,这不是谁的错,这是时代的错。
有网红拍视频段子,在和自己的粉丝开玩笑,玩“圆明园”的梗:老师,圆明园真不是我烧的!老师很生气,叫来家长,家长接连摆手,亦说,“老师,我家孩子他真没那么大的胆……要不我赔钱?”
因为我们缺乏对文化的敬畏感,才导致“文化事件”频出,一桩桩一件件,每一次都触目惊心。
每每读到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我都会感到羞愧,专家也可能会说“斯人和是人意思相近,一字之差无伤大雅”。
但是请看看现代的孩子们吧,他们张口“无语子”,闭口“绝绝子”,不是EMO了,就是YYDS,受点挫折就躺平、芭比Q了,追星的时候则是:集美们,冲啊!
这不是我们该有的文化姿态,我们需要正确的引导,如果“斯人”和“是人”的更改无法解释清楚,这又是一次文化惨案。
我真怕有一天我的孩子质疑我,“妈妈,你教的怎么和老师不一样”,我会非常尴尬以及忧伤无法自处。
我该怎么告诉他,妈妈曾经就是这样学的,这种解释多无力,又多无奈!
- end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