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最纠结的人(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是一个理想化的社会状态,是用来形容国家安定,国民素质高,社会风气好的。

比如《三国演义》第87回开篇,说诸葛亮治理成都,事无大小,皆亲自从公决断,一时间使得两川人民:

“两川之民,忻乐太平,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这当然是夸耀诸葛亮治国的功绩,我们说攘外必先安内,诸葛亮的治理下,蜀国内部已经达到了国泰民安的景象,那么就可以开始对外作战了,所以这句也是后来诸葛亮南征孟获埋的基础。

唐朝最纠结的人(路不拾遗夜不闭户)(1)

由此,你可以凭想象去说任何一个太平盛世达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程度,你比如宋仁宗前期,朝廷内有欧阳修、范仲淹、包拯等能臣,人民也谈得上是安居乐仁,较为富强;再比如明永乐年间,基本上可以看做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巅峰,万国来朝,大家都活得不错。

当国家富强、百姓富有之后,人民素质自然会提高,每个人都能吃饱了,何必还去偷盗呢?但这只能是最理想化的状态,任何一朝也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唐朝最纠结的人(路不拾遗夜不闭户)(2)

有正史记载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是在唐朝贞观年间,贞观之治我们都知道,大唐帝国刚刚统一全国,百废待兴,李世民带领着一干文武大臣,在国内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治理,很快全国就从到处都是荒地、无人播种的情况,变成了连年丰收的喜悦景象,再加上李世民对外的一系列手段,周边国家也对唐朝俯首称臣,岁岁纳贡。

这段时期唐朝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再加上大家都刚刚从乱世走过来,遇到这么一段治世,还有谁愿意去瞎搞啊,大部分人还是很听话,做着自己该做的事,平安幸福地生活着。

唐朝最纠结的人(路不拾遗夜不闭户)(3)

但毕竟还是有些人喜欢搞事情,偷盗的事情时有发生,唐太宗为此伤坏了脑筋,就召集大臣商量,大臣们说对于这些屡教不改的盗贼,就应该用严酷的刑罚去惩治他们,让他们以后不敢再偷盗。

唐太宗微笑着摇了摇头,说:“老百姓为什么要去偷?因为赋税太多、徭役太重,官员们又贪污,让老百姓活不下去。从今以后,我们以勤俭节约为美德,并减轻赋税徭役,贪污的官员全部滚蛋,提拔廉洁的好官,让老百姓先富起来,就不会去偷盗了。”

唐朝最纠结的人(路不拾遗夜不闭户)(4)

说完,李世民带头过起了艰苦朴素的生活,几年之后,国家果然变得更加祥和了,《资治通鉴》记载如下:

“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所以你看,要实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理想,首先统治者要励精图治,国家官员要以身作责,上行下效嘛,高位者自己做好了,下面的小老百姓日子好了,自然就不会去做坏事,毕竟也不是谁生来就喜欢偷盗的。

唐朝最纠结的人(路不拾遗夜不闭户)(5)


唐朝最纠结的人(路不拾遗夜不闭户)(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