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讨厌一个人怎么去克制(为什么我们那么讨厌别人的指手画脚)

心理学从不高深,它就隐藏在你生活中的鸡毛蒜皮里,不管你发现没有,它时时处处在你身边。就像荣格所言:潜意识正在操控你的人生,而你却将其称为“命运”。

心理学讨厌一个人怎么去克制(为什么我们那么讨厌别人的指手画脚)(1)

沙龙上,A讲了一件事。她带孩子坐电梯下楼,两个孩子刚开始是分开站在她两边的,后来又要求挨在一起,电梯人多,她手里拿着快递箱也很不方便,但是她还是很快就让开地方让两个孩子挨在了一起。这时,旁边一个中年妇女开口说话了:你不能什么都满足孩子,孩子要怎么样就怎么样,你得有家长的权威。

A说,她觉得这个妇女很讨厌,她心想:我和孩子的事,关你什么事?她还想起这个妇女以前有过好几次类似的行为,总是对她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指手画脚",因此她对这个妇女心生愤怒,耿耿于怀。

类似的情境在生活里很常见,还可以将其延展。事实上,很多人都会有同样的感受:不喜欢被人说,不管是父母还是配偶,或者是这样八竿子打不着的路人甲,谁说我,我都不高兴,即使不发作,但心里也是不痛快的,“厉害”一些的人可能会干脆就怼回去。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为什么遭遇别人"指手画脚"的时候,我们会那么难受?以及面对别人的指手画脚,我们采用什么方式会比单纯的生气更有建设性?

心理学讨厌一个人怎么去克制(为什么我们那么讨厌别人的指手画脚)(2)

1. 我们对一件事的反应,往往取决于我们怎么理解它的含义。

在A在沙龙叙述这件事的时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应。B说:我不觉得她是在多管闲事啊,可能她觉得我做的有些不妥,想提醒我而已,所以,我对她说这句话感觉挺好的,我觉得她是"一个很热心的人,在好心给我提意见"。C说:我觉得无所谓,她愿意说什么是她的自由,反正我该怎么做就怎么做。

从A、B、C三个人的反应中,我们可以看出来,不同的人在面对同一场景时,反应是不同的。我们需要知道的是,不管什么反应,只要不让我们产生内心的冲突,引发我们的"痛感",就可以大概说是这个反应是“可以的”,所以并没有统一标准。当然"不产生内心的冲突"不一定是真实的没有冲突,将冲突隔离或压抑也会使我们无感,但今天这个内容暂时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之内。

看来,B或者C这样的人就不太存在对于"被人说"这件事的痛苦感受,那么我们就需要看一看在A身上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她对于这个中年妇女的说的这样一句简单的话会这么不舒服呢。

① 教导中往往暗含否定

正如家长教育孩子很喜欢用教导性语言一样,生活中,使用教导性语言是很多人的语言习惯。而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教导本身,就是暗含否定的

"你不能什么都满足孩子"——事实上,我们很多人对教导的敏感,主要来自于对“否定”的敏感。就像这句话里说的 "你不能"那样做,就暗含着"我之前的做法是错的"。

很多人之所以难过"评判关",更准确的说,主要是难过"否定观",当感觉到自己被否定的时候,那种不舒服的感受就会油然而生。

这并不难理解,因为我们每个人天生都需要展现自我价值,都是希望自己是好的、优秀的,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说,这也是为了满足攻击性的需求。所以,当被否定的时候,我们会感觉自我价值受损,不舒适的感觉也就油然而生了。

所以从这个角度说,即使想要传达善意,使用“合适的”方法也是必须的。教导中往往蕴含着否定,而大部分人都对否定非常敏感。

心理学讨厌一个人怎么去克制(为什么我们那么讨厌别人的指手画脚)(3)

② 被教导的时候,我们常感觉自己被控制。

逆反比较严重的人,对于别人的教导,甚至是建议、提醒,都会将其理解出"控制"的意味,进而"凭什么"的思维就腾空而起。

这种"被控制感"是导致我们不舒服、愤怒的一个主要原因,这里需要注意,是被控制"感",而不一定是真正的控制这个"感受",源于我们对对方话语的解读。这个解读往往是自动化,不假思索的。这种不假思索的过程,就是潜意识的表达。

被控制会让我们难受,主要是因为这和我们的"自我掌控感"相违背。控制,几乎是一种人类的本能,对于婴儿来说,通过放声痛哭,实际上就是在实现对妈妈的控制。因为人在刚出生的时候,自己还不能掌控自己,但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掌控感,就需要"植入"妈妈,借控制妈妈来实现自我掌控的感觉。

当一旦我们从对方的言行中解读出控制的味道,就会激发我们内心极大的反感和阻抗。

③ 凡是令我们"有感觉"的地方,都是我们的"伤"

回到最初的话题,为什么不同的人对于相同的情境会有不同的解读?答案就在于我们对情境的解读,往往是和自己过去的成长经历息息相关的。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说,我们的现在就是在重复我们的童年。

事实上,当我们被对方的教导"激惹"的时候,往往意味着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是有"伤"的,当下这个中年女人,只不过是扣动我们旧伤的扳机。换句话说,在这个中年妇女在说我们的时候,我们的心理实际上是退行回到了过去——回到了曾经那个5岁的、1岁的被伤害的自己….

只不过,这一点我们自己很难意识到。

之所以B、C无感,很大程度的原因在于ta在成长过程中受到控制、过度否定、过度挑剔等伤害程度较轻,所以对于控制、否定等并不敏感。这种"敏感"实际上是一种自我保护的防御系统,我们在生命的最初靠它来保证我们活下去,并在随后成为我们自动化的"铠甲",只要遇到相似的情境,铠甲就会自动打开。

所以,明白了这一点,就允许我们先和自己的"伤"呆一会吧,告诉自己内心的那个小孩:你难受,只是因为你的伤又被碰到了——“呆一会”是一个很不错的自我疗愈方法。

心理学讨厌一个人怎么去克制(为什么我们那么讨厌别人的指手画脚)(4)

2. 面对真实,是摆脱困境的第一步

不管你是否承认,事实上,大多数人是活在自己构建的"肥皂泡"里的,所谓成长,很大程度上就是戳破自己肥皂泡,面对真实的过程。这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①"合理化"理由,是我们"正当防卫"是武器。

面对中年妇女这样的人,我们往往会对她有一个标签式的概括:讨厌,多管闲事、侵犯我们的边界…..当这样想的时候,我们的回怼、愤怒似乎就都"有据可查",而事实上,这种"合理化",恰恰是我们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防御是必须的,我们之所以现在还能活在这个世界上,恰恰说明了我们的防御机制一直在保护着我们,那些防御机制破裂的人,已经到了另外一个世界。但是防御是需要觉察和调整的

我们给出的合理化理由,可能有效的舒缓我们的情绪,但同时也会使我们"一叶障目",当我们过分沉浸在自己构建的合理化理由时,无形当中我们就好像生活在了一个巨大的肥皂泡中,我们会更多的将目光投向对方——都是因为"你"多管闲事,所以"我"才生气的。

然而这并不是事实的真相。

心理学讨厌一个人怎么去克制(为什么我们那么讨厌别人的指手画脚)(5)

② 接近真相,才能接近成长。

真相是,我们因为对方的一句话、一个表情,一个眼神,感觉到了"被伤害",进而激发出一系列的愤怒、委屈等情绪,并采取相应的行为——这是一个连锁反应,但我们的感觉不一定和客观事实相符

对于A的故事,我问A:为什么中年妇女说的一句话就会激怒你呢?她说她的,跟你有什么关系呢?

A说:她在否定我啊,她想控制我啊。

我说:这是客观事实还是你认为的事实?

A想了想说:我是这么感觉的。

真相是什么呢?真相有很多种,比如,这个中年妇女是个热心肠,但是却没有掌握语言的艺术,在她的评价体系中,她认为A对待孩子的方式有些溺爱,所以想提醒她;再比如,中年妇女就是一个习惯于什么都要"插"一脚的人,她在用这种方式展现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感,其实只是一种下意识的表现,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ta说话,ta就存在;再比如,她确实是一个控制欲强,没有边界心的人,但是问题在于,即使她是这样的人,也不代表她真的能够实现控制你的结果——因为想不想控制别人是她说了算,但是接不接受控制是你自己说了算。

真相,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多种可能"我们之所以经常有被伤害感,恰恰是因为我们将"真相"定义为"唯一的一种可能",即"我认为的那种可能"。如果能打破这个魔咒,对于我们的情绪来说,很有帮助。

心理学讨厌一个人怎么去克制(为什么我们那么讨厌别人的指手画脚)(6)

3.解决任何问题,都要立足于"对成长有利"这个唯一的标准。

不管是化解情绪还是解决问题,我们都要知道,衡量我们应对模式的唯一标准是:"对成长有利"。举个例子,我现在很生气,我可以选择压抑,选择转移注意力,也可以选择自欺(比如阿Q式的被打后反而说"这是儿子打老子"),都可以帮助我缓解当下的情绪,它们都是不同的防御机制,用来保护我们当下不因为激烈的情绪而遭受更大的损失,它们都没有错。

但是接下来我们要怎么处理,如果仅仅是依靠防御解决完当下的问题,还远远不够,情绪只能疏导,而不能压抑,否则会在将来形成更大的伤害。所以,我们要学习正确的情绪管理方式

那么回到具体的事件中来,我们也需要重新整合自己的认知,整合自己的“反射系统”,从而达到"对成长有利"的目的。

① 认知提升:允许不同

我们需要知道世界本来就存在多种多样的声音、人种,思想上的差异更是天渊之别。所以,在世界上,"同"很稀罕,"异"很常见。所以,允许不同,就是我们成长的一个重要课题

我们经常用"道不同不相为谋"这句话来给自己制造合理化的理由,事实上,所有的"金句"都需要辩证的思考。道不同不相为谋指的应该是我们因为理念严重不同,所以没办法一起合作做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不接受这世界的不同

世界上有丰富的物种,更有千奇百怪的思维方式,每一种既然存在,都有它存在的理由,正如我前面说的那样,如果它真的不合理,那么早就被"进化"淘汰了。所以,存在即合理,这是一句至理名言。

当我们允许别人的想法和我们不同时,实际上就打开了自己心灵的窗户,拓展了自己的思维。与我们不同的,不代表是没有价值的,我们可以不采纳,但是不应该拒绝

正如人的成长往往伴随着痛苦的体验,良药从来都是苦口的,建议也往往是难听的,我们可以经过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之后,对别人的建议不予采纳,但是最起码在别人指出问题的时候,至少接受:这代表了与我们不同的声音

心理学讨厌一个人怎么去克制(为什么我们那么讨厌别人的指手画脚)(7)

② 提升认知:区分建议和否定/控制

我们刚才已经提到,让我们难受的不是建议本身,而是我们"嗅"出的建议背后的否定和控制。

但是我们需要给自己一个正确的认知:第一,否定、控制,都是我们的感受和解读,并不一定和真相相符。第二,我们需要有能力辨别对方的初心,到底是建议还是控制/否定。事实上,真相也经常与我们以为的不符。

防御心比较重的人,对"伤害"的敏锐程度很高,对"被伤害"的范围也有显著的泛化。这个泛化,表现在对不是伤害或者对方没有恶意伤害的情况,也感受到伤害。换言之,经常有"被伤害感",长期处于这样的潜意识水平中的人,会经常感受到敌意、紧张、愤怒等,不管是对自己的情绪健康还是对自己的人际交往,都会有比较明显的破坏作用。

所以,如果我们做不到在当下这件事上马上摆脱过去的思维模式,但至少可以在之后及时复盘,矫正自己的错误认知

心理学讨厌一个人怎么去克制(为什么我们那么讨厌别人的指手画脚)(8)

③ 问题根源:我们的"认同"

事实上,我们之所以有被伤害的感受,首先源于我们对否定的"认同",当我们感受到对方在指责我们的时候,例如中年妇女教育A"不要这样溺爱孩子"的时候,在A愤怒之前,其实首先有一个对对方的"认同"。也就是说,我们实际上在潜意识里,是认可对方说的话的,然后我们会自动化的将这种"认同"进行进一步的分解——"她说我不对"="我确实做错了"="我错了"="我不好"="我没价值"——"我怎么能没价值?她说的不对"——"我要骂她,多管闲事"。

以上是一整串自动化的连锁反应,发生在电光火石之间。

这种对别人否定的认同,实际上是导致我们自我价值损害的根本原因。说的再简单一点,哪怕对方对我们不是建议,而是批评、指责、恶意攻击,只要我们不认可ta,ta就不会伤害我们,只有我们认可了ta话,ta的态度才会对我们施加影响,否则,就像空气一样从耳边轻轻流走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伤害我们的并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

心理学讨厌一个人怎么去克制(为什么我们那么讨厌别人的指手画脚)(9)

④ 问题根源:ta只是在表达ta自己。

其实中年妇女怎么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把中年妇女和我们自己联系在一起了这才是被伤害感的根源。

很多人可能会说,她明明就是跟我说话,你怎么能说跟她没关系呢?

她的确是在跟你说话,但是她只是在表达她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啊,观点本身可以有不同,但却没有对错,你所认为的"对",只是基于你自己的认知水平、成长经历得出的结论,并不是"真理",而她,同样也是基于她的认知水平和成长背景得出的观点,你们谁都没有错,只是不同而已。

就好像一个人长得很丑,ta出现在你面前,你看见ta的脸上布满了麻子,觉得很恶心,那么究竟是ta让你恶心了?还是你自己对麻子敏感所以才恶心呢?

一个是麻子,一个是语言,看似不同,其实本质并无区别。只是我们很不习惯这种思维方式,所以理解起来可能有点困难。

所以,归根到底,不是别人的问题,而是我们自己的问题,这并不是在为别人"开脱",而是教会我们使用另一种"对成长有利"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毕竟,我们能掌控的,也只有我们自己,不是吗?

心理学讨厌一个人怎么去克制(为什么我们那么讨厌别人的指手画脚)(10)

原创声明,盗版必究。如果喜欢,请点赞并关注我:“有梦想的唐糖”。持续输出原创好文,从心理学角度帮你拆分生活里“鸡毛蒜皮”背后的深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