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一年多少人考上清华北大(盘点近现代海南名师)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在海南近现代教育史上,曾有许许多多人为这方热土的文明和教化付出心血,尤其是抗战胜利后的海南文化教育,曾经出现过历史上少见的人才济济、各路精英荟萃一岛的人文景象。

王国宪、颜任光、谢良裘、詹行烍……在长长一串海南名师名字中,海南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史的脉络也渐渐清晰,不禁令人追问他们从何处而来?又为什么投身到琼岛教育事业?虽然年代久远、资料匮乏、线索难寻,昔日的那些人、事、物已经被历史的烟云所遮蔽,但能从故纸堆中打捞近现代海南师资的故事,无疑让我们更加了解海南教育的“前世今生”。

海南省一年多少人考上清华北大(盘点近现代海南名师)(1)

年轻时的谢良裘夫妇。(资料图片)

解放前,海南中小学教员一律实行聘任制,学校人事权基本上由校长掌管,并由校长通过发聘书的方式任用教职员工,琼台名师谢良裘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开启他的教书匠生涯。据《谢良裘先生传略》,谢良裘1910年出生于儋州市中和镇,1932年考取广东省立第六师范学校(今琼台师范学院),他知识渊博,古典文学功底扎实,能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1935年毕业后,被六师校长发聘书留校任教。

海南省一年多少人考上清华北大(盘点近现代海南名师)(2)

颜任光博士和夫人的合影。(资料图片)

虽然理想的路上充满荆棘,谢良裘并没有因为教师职业的清贫与艰辛放弃他的治业,他一生潜心教育,先后任教于海口女中、国立高级农业学校、琼台师范学校、海南师专,并工诗善书,能写隶、楷、行、草、魏碑等体书法,是海南一位多才多艺的名师、学者、诗人、书法家,即使已经去世50年,但至今仍被人怀念。

名家荟萃,师资强大

抗战胜利后的海南文化教育,曾经出现过历史上少见的人才济济,各路精英荟萃一岛的人文景象。重建家园、恢复国民尊严、恢复被战争耽误了的教育成了那个时代非常紧迫的任务。

抗战时期被迫背井离乡、逃难外地的海南人士又携儿带女回到海南来了,大批高级知识分子的涌入,琼籍留学学者、教授、名流云集海岛,让人对抗战胜利后的日子充满着美好憧憬。

海南省一年多少人考上清华北大(盘点近现代海南名师)(3)

私立海南大学大门。(资料图片)

那期间私立海南大学的成立,长白师范学院从东北迁来海南,国立华侨中学的人气旺盛,私立海强医专发展为海南医专,更有留法美术家符拔雄单枪匹马创办的海南艺专,一时间,海南的教育呈现出从未有过的兴旺之势。

海南第一所高等学府私立海南大学创立于1947年。据台湾学者苏云峰记述,当时海大教师来源甚广,外籍教师最多时有9人,分别来自美、法、德、日、意等国家。中国教师亦分别来自9个省份,海南籍则占人数的三分之一。在私立海南大学办学之初的90余名教师中,留学美国和法国的各有7人,留学德国和日本的各有1人,出自国内名校的有11人,这其中又有9人是博士、3人是硕士,聚集了一批颇有建树的各科杰出人才。

校董事会15人,除了张发奎为广东人外,其余皆为海南籍:宋子文、陈策、王俊、韩汉英、黄珍吾、郑介民、颜任光、陈序经、梁大鹏、云竹亭等,都是当时颇有影响的政界、学界和商界人物。而在海大的9名博士中,便有8位海南人,3位正副校长颜任光、范会国和梁大鹏,均为留洋博士,范会国是有影响的数学家,梁大鹏为年轻有为的政治学博士,而第一任校长颜任光的学术地位最高、资历也最深,且那一年颜任光已年届六十。

颜任光是乐东乐罗人,出生于1888年,早在上世纪20年代,中国教育界就有“南胡北颜”之称。“南胡”指的是主持东南大学的著名物理学家胡刚复,“北颜”指的是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著名现代试验物理学家颜任光,系中国现代试验物理的奠基人之一,对发展我国的仪器仪表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1945年8月,抗战胜利。一群海南精英首先在重庆酝酿筹创私立海南大学。此时的颜任光,在上海已经拥有丰厚的家产和富有影响力的学术地位。但家乡还是在他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1948年春,经私立海南大学董事会的恳请,颜任光放弃了在上海的优裕条件和蒸蒸日上的“大华”品牌,回到家乡出任私立海南大学校长一职。

据史料记载,私立海南大学从筹备到开办,只用了短短一年的时间,学校从无到有,很快就形成了一定的办学规模。

琼籍教师聚力报效家乡

琼籍学人诉诸乡情,纷纷返乡执教的情形并不仅仅出现在私立海南大学成立伊始。1958年,原海南区党委决定复办海南师专,在这场空前高涨的海南师专重办热潮中,琼籍教育家表现出来的赤子之心亦值得历史铭记。

退休数学教师吴开录就是被海南师专用一纸申请,从清华大学召回工作的。吴开录是海南海口人,自1958年于中山大学毕业后,便一直在清华大学教授数学。许多人羡慕他能在中国的最高学府工作,可鲜有人知,他始终将报效家乡当成夙愿。于是,他欣然坐上返乡的火车,带着一腔热血投入了海南师专的怀抱。

在这段充实壮大海南师专队伍的旅途中,吴开录并不孤单。据统计,在1958年至1966年底的第一波复办高潮中,海南师专全校教职工人数从38人逐年增加至130多人,不仅先后有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师范专科学校、海南体训队、海南教师进修学校、海南工业专科学校等教育队伍前来加盟,还吸引了600余名莘莘学子从海南、湛江、韶关乃至潮汕地区负笈来此求学。

海南师专素有“琼岛名校,教师摇篮”之美誉,因此,海南师专的毕业生学成后,又继续投身海南教育事业,形成良性循环,教育之火,薪火相传。据了解,当时海南的初中大多分散在农村,在师资紧张的情况下,海南师专培养的学生必须是未来能够同时教几门功课的老师,还要补充学习农业及相关的经济地理和乡土地理等知识,方有能力讲授农村中学开设的农业知识课和动植物课等课程。

尽管条件艰苦,海南师专师生依旧终日热情高涨、满怀理想。或许正是琼籍学子的这份热爱,让海南高校在接下来的半个世纪中,历经岁月磨砺,擎过历史交予的火炬,仍然屹立于大海之南,书写着琼岛教育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