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要学会自我尊重(老师更需要关怀自己)

老师要学会自我尊重(老师更需要关怀自己)(1)

各位老师好!自从10月14号的时间管理直播结束后,收到很多老师的私信。我想,虽然大家知道我是不回私信的,但相信一定是有很多不方便在群里提问的需求,才会私信。

感恩大家的信任的同时,我也有一些心里话想说:

我在践行自己不回私信的原则基础上,也想要去尽我所能去支持到大家。就目前而言,我既没有能力也没有意愿给大家做一对一咨询,我还是非常需要先好好地照顾我自己。

因此,我目前能做到的就是,以训练营的形式,把我个人成长的心路历程和方法分享给大家,为大家营造一个学习共同体的能量场

彼此助力

彼此启发

彼此温暖

所以会诞生“自我关怀训练营”

我们在五月和大家一起共读了《自我关怀的力量》,看到很多小伙伴的改变,也收到很多小伙伴的反馈,我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给到我很多继续做这个训练营的动力。

所以在11月,我们会继续共读《过犹不及-如何建立你的心理界线》

接下来,就是我为11月份的自我关怀训练营打Call的内容啦~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有很长一段时间受大量私信的困扰,每天早上睁开眼睛就有无数的信息等待回复。久而久之,我有一种被吞没的感觉,十分窒息。窒息到开始怀疑,我到底适不适合这份我曾想要用一生去耕耘的事业。

我想到一个办法,用两个手机,这样就可以把生活和工作分开了。后来发现,带两个手机,真的很重......更不要说,一个没有电的时候,要用另一个回复时发现那个号上没有你需要的信息或者联系人时,真的很不方便,有时用岔了还会串台。一段时间之后,两个微信号的好友逐渐趋同,朋友圈也是有一搭没一搭地逐渐同步。一人分饰两角,却发现两个角色其实差不多的时候,我觉得好累啊!

这是在干啥?!

于是我不禁想:为什么微信的朋友圈有分组功能?为什么发出去的朋友圈能设置三天可见?为什么可以设置公开、私密、部分可见、不给谁看?为什么微信好友人数有上限?为什么加好友时要提醒设置朋友权限:“仅聊天”和“聊天、朋友圈等”?为什么发微信消息要分群聊和私聊?……

这些功能不就是我渴望两个微信号所能达成的吗?但为什么在同一个微信号的时候,总是很难忽略那些未回复的私信,总是难以取舍发出的信息给谁看不给谁看,总是很难拒绝别人在微信上提出的需求,总是不敢干脆利落地使用那些限制功能。

直到我开始接受心理咨询,通过一次又一次和咨询师的交谈,我逐渐清晰地感知到:

困扰我的其实是一条线,是一条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中那条看不见的线:界线。

当我在交往的过程中,感受到的那些隐秘的、难以言说得不舒服,就是因为有人跨过了我的界线。

而当我在不知不觉中被无数次的跨界线却没有行动的时候,就会有越来越多的无力感包裹着我,那种好似被吞没了、逐渐失去生机的过程,就是被别人跨界线我却没有说不的时刻。

实际上我是没有什么能力阻止别人的行为的,

但是我可以做的是:守好自己的界线。

道理懂了,执行起来却很难:当我感觉自己该say no的时候,我总是缺乏勇气。当我强迫自己say yes的时候,总是感觉很亏待自己。

于是我在咨询师那里,在书里,在绘本里,一遍又一遍地看清自己,一遍又一遍地给自己的勇气储值,一遍又一遍地用身边亲近的人做实验。那些努力都一点一点化作了知道什么时候说不、什么时候说好的智慧。

我不再需要用两个微信号来帮助我,身体里生出了一股能量,这股能量在我被跨界限的时候,能把自己从那种无力的被吞没的感觉中拽出来,稳稳地扎根在现实的大地上。

这种稳稳的感觉,真的很好!

本次训练营,在和大家一起精读《过犹不及》的同时,还精心挑选了4本与主题十分契合的绘本。

让绘本来告诉我们,当我们面对烦恼、压力,面对学生、家长,面对领导、同事,面对父母、子女,面对我们自己,如何建立和守护,身体方面的界限和心理方面的界限。

想要在这个11月,通过阅读的方式,把这份成长的喜悦与方法和你分享,邀请你一起来感受这份稳稳地扎根在大地的踏实与心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