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境低迷(人生得癔)

心境低迷(人生得癔)(1)

几年前在急诊时,曾接诊过一个年轻姑娘,据家人介绍说,她前段时间“失恋”之后心情就一直不好,平时寡言少语,少吃不动,今天突然就“不行了”。

检查了血压、呼吸、脉搏、血氧等指标都很正常,但姑娘双眼紧闭,四肢强直,对外界刺激毫无反应。后来,给她输了瓶生理盐水,推了两针“速尿”,不多久,姑娘翻身下床,自己找厕所去了。

这种情况在急诊并不鲜见,医学上称之“癔症”,又名“歇斯底里”,是指患者将遭遇精神刺激后的负性情绪以躯体症状的形式表现出来。

癔症的发病机制并不清楚,但可以明确的是,这是一种精神异常,而非“装病”。癔症的发作能帮助患者“脱离”困境或免除某些义务,但这种目的和动机是无意识的,属于“继发性受益”。

比如这个病例,姑娘缺乏对于失恋的基本心理承受能力,无法排遣现实的悲哀情绪,当面对内心深处的伤痛逃无可逃时,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大脑皮质选择进入“局部睡眠”。

想要唤醒“睡美人”,方法有很多,比如王子的亲吻,但医生更擅长的,是利用膀胱充盈而产生的强烈尿意。

癔症患者在人群中往往不受欢迎,他们喜欢以自我为中心,情感反应强烈,爱吹嘘夸耀,常给别人留下虚伪和做作的印象。但无论是为了取悦别人还是安慰自己,癔症者的这些社会行为至少不具攻击性,比起另一种癔症样表现--“急性短暂性精神病”,要人畜无害、安全得多。

这事就无需赘述了,南京城里200码高速飞驰的宝马车,两死一伤的惨烈交通事故,还有让舆论一片哗然的司法鉴定书:“王某某作案时患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有限制刑事责任能力。”

对专业脑科医院所做精神疾病鉴定的质疑,这本是属于医学范畴内的讨论,无论支持还是反对,均应依据专业知识。

但目前所出现的汹汹民意,显然是预设立场的,疾病更像是为肇事者度身设计,人们纷纷表示:这么争气的病,多少钱能得一次?

这既由于案件本身的特殊性,更归因于政府公信力的缺失。在过去的几年里,用不着一一举例,有太多奇葩出石头,让金陵王气黯然收。想要批评众人先入为主的判断,不如先认真检讨导致这一情况发生的根源。

对事实真相的调查,似乎也没那么困难。

《水浒》中有这么一出,宋江酒后题反诗,为了逃脱官府追责,故意披头散发、装疯卖傻。这招却被通判黄文炳识破:

“且唤本营差拨并牌头来,问这人来时有疯,近日却疯。若是来时疯,便是真症候;若是近日疯,必是诈疯。”知府道:“言之极当。”便差人唤到管营差拨。问他两个时,那里敢隐瞒,只得直说道:“这人来时不见有疯病,敢只是近日举发此症。”知府听了大怒,唤过牢子狱卒,把宋江捆翻,一连打上五十下。

肇事者在南京城生活了十多年,有家庭,有社交,并不是离群独居的野人。

精神障碍诊断标准(DSM-5)对“急性短暂性精神病”的定义是:在 2 周或更短时间内,突然从完全没有精神病性症状转变为明显异常的精神病状态,出现幻觉、妄想、胡言乱语等异常思维和行为,持续时间短到 1 天,最长可达 1 个月,最后能完全充分恢复到病前功能水平。

对于精神疾病的诊断,虽然不像躯体性疾病,可以有各种化验检查的客观证据,但也应有病程演变、有典型症状、有明确诱因、有可疑预兆、有专业科学量表等支持因素。

对于社会关切度如此之高的案件,有关部门不能简简单单抛出一个“鉴定结论”,而有必要向社会公示更多的诊断依据,用开放的心态接受和解释来自各方面的质疑。

即便诊断成立,“限制刑事能力”到如何程度,如何鉴别和处理疾病造假,如何对确诊患者进行约束,如何避免类似悲剧发生,还有太多问题,值得追问。

约束也是一种保障,人生得“癔”,未可尽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