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文化遗产有哪些地方(千年书院延续潮州文脉)

潮州文化遗产有哪些地方(千年书院延续潮州文脉)(1)

第十五期“潮智汇”潮州文化沙龙现场

  一方文脉袭一方精神,历朝历代,潮州各地创办过数量众多的书院,书院在文脉传承、弘文兴教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推动潮州文化研究、开展好读书月活动,营造浓厚学术和阅读氛围,20日上午,由中共潮州市委宣传部主办、市潮州文化研究中心承办、市金山实验学校协办的第十五期“潮智汇”潮州文化沙龙《千年书院延续潮州文脉》在市金山实验学校举行。本期应邀嘉宾以对话和沙龙的方式,畅谈潮州书院文化的历史渊源、深厚内涵、传承发展及其深远影响。

  □ 文字整理:本报记者 吴育杭 吴冰

  □ 摄影:本报记者 庄园

  赵松元(韩山师范学院教授、韩山书院副山长):

潮州文化遗产有哪些地方(千年书院延续潮州文脉)(2)

赵松元

  弘扬书院精神 传承潮州文化

  书院文化的繁盛是潮州文脉传承的一个重要特色。据相关记载表明,韩山书院的创办与潮人思韩崇韩的文化心理有着深厚的渊源,而祀贤传道,传续华夏文脉,可以说既是韩山书院兴建的初衷,也是韩山书院历尽沧桑而未曾移易的担当。韩山书院绵延久远,既是潮州第一所书院,也是广东最早的书院之一。韩山书院始创于宋代,历元明清三代。数百年间,韩山书院迁建、重建、修葺达20余次,虽历经风雨沧桑而薪火相传,文脉不断,一直是潮州乃至岭东兴学育才、人文荟萃之地,对潮州以及岭东地区文化的传播、教育的发展、民风的善化、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韩山书院是潮州最早重光的千年书院。2014年3月,韩山师范学院杰出校友管乔中先生出于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母校情结,出资重光韩山书院。经过多方努力和配合,2015年3月27日,韩山书院正式注册为民办非企业单位。同年10月28日,韩山书院举行揭牌仪式,标志着韩山书院正式重光,管乔中先生出任山长,同时聘请国学泰斗饶宗颐先生、爱国实业家陈伟南先生为荣誉山长。

  重光后的韩山书院,秉承“求真、求正、求是”的学术精神,以存养天机、蓄蕴奇伟、培养优质人才为担当,继承先贤的人文精神,致力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好潮汕乃至岭南地区的教育事业。当前,书院的主要职能有:整合校内外学术资源,进行高层次的文化研修;举办学术研讨会、学术讲座等,营造学术氛围,推进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进行前沿性理论探索及岭东人文课题的研究;开展国学及岭东人文等文化研修培训和古琴班;资助高层次人才培养和高层次文化教育交流活动;设立韩山书院文库,出版岭东人文学术研究成果,形成韩山书院学术文化品牌。六年来,书院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书院以其担当与作为在国内书院文化界享有盛誉,也受到全国书院同道的广泛好评。

  书院文化是潮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要好好书写的一篇“文章”。令人遗憾的是,这一问题过去没有引起学术界、文化界和教育界的足够重视。我查阅知网发现,从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将近40年的时间,仅有15篇相关的论文,就潮州书院尤其是对韩山书院的始建年代、建制、管理模式及历史发展进行的简略研究。吴榕青教授于2019年著述了《韩山书院史稿》,可以说这是潮州第一部研究书院文化的书籍,具有重要的地位。另外,韩师的周录祥教授编著了《金山艺文选》。除此以外,有关书院方面潮州还是缺乏系统梳理和很好的对外宣传。

  目前,潮州很多书院或只留下断井颓垣,或已湮没在历史的深处。今年,我市也着手推进了金山书院项目建设。我们很期待金山书院的重光,也希望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潮州文化界教育界的积极参与下,潮州书院文化建设能取得突出进展,从而将“延续潮州文脉”落到实处,使潮州文化焕发出新的光彩。

  林跃文(潮州市金山实验学校校长):

潮州文化遗产有哪些地方(千年书院延续潮州文脉)(3)

林跃文

  金山灵气育英才 弦歌百年今又始

  金山为潮州文化教育名山,是莘莘学子向往的求学圣地。千年历史文脉的传承,无声浸润着满园桃李芬芳。金山虽不高,但自古以来,金山便是府城的“后扆”,钟灵毓秀。

  据记载,779年,唐代宰相常衮贬任潮州刺史,曾于山巅建凤山楼并题写“初阳顶”。后来,韩愈刺潮时在凤山楼左右修建款凉亭和延光亭(后废)。999年,陈尧佐贬任潮州通判。他在金山山麓新修孔庙,孔庙东厢祀韩文公,同时在此办学。1012年,潮州知军州事王汉大规模开辟金山,置建且命名了众多景点。其后,群贤毕至,胜迹屡添。宋庆元间,潮州通判廖德明请朱熹手书“拙窝”,修建廉溪祠,传播理学。1457年,潮州知府陈瑄在金山上构建玉华、北山书院,影响甚远。

  1877年,潮州总兵方耀拨款,饬令绅士郭廷集,在周敦颐祠旧址创建金山书院。1887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巡阅政务来到潮州,并饬建金山藏书楼,题写“小琅寰”。1894年,惠潮嘉巡道曾纪渠又拨赎锾三千金,让潮州知府方功惠购书充实藏书楼。从清末到民国,金山书院先后易名为潮州中学堂、省立潮州中学、省立金山中学等。民国时期,金山作为新文化的沃土,开风气之先、领时代之新、走变革之路,莘莘学子立德修身、立志成才。期间法国留学归来的张竞生任校长时,在办学理念上,他强调学生全面发展;在增设外语、算学、生物等实用课程的同时,非常注重学生的体育锻炼;主张男女平等,向社会招收女学生,开创了潮州男女同校的先河。1926年,曾留学海外的杜国庠任职校长。1927年9月,南昌起义军到达潮州时,金中以及创办于1926年的潮安县立初级中学的部分师生参与接待,他们在潮州“七日红”留下了光辉的红色印记。

  其实,潮安县立初级中学是潮州金中的“前身”。1939年6月,潮汕沦陷,潮安县立初级中学转迁中荣乡(现归湖镇)。1947年,学校迁回西湖山麓原校址。1948年,学校开始招收高中班,并改校名为潮安县立第一中学。1949年10月23日,潮州城全面解放,由学校师生亲手制作的潮州城第一面五星红旗在金山上冉冉升起。同年,广东省立金山中学改称广东金山中学,并于1952年迁往汕头礐石。

  1977年,潮安县立第一中学恢复校名潮安第一中学。1985年,正式改名为潮州市金山中学。1999年,金山中学校友会创办民办公立的初中部——潮州市金山实验学校,校址在原潮绣厂。2005年,高中部搬至东山路新校区,初中部则搬至金山上。

  纵观金山百余年间的沧桑变化,虽历尽艰辛,但金山精神屹立不倒。金山人矢志弘扬金山精神,延续金山文脉,使之鸿儒群聚,多士向臻,英才辈出。金山培育出了革命志士李春涛、洪灵菲、戴平万、书画大家佃介眉、岭南词宗詹安泰、国学大师饶宗颐、岭南政界精英卢瑞华、红学专家饶芃子等英才,他们与众多金山学子一起抒写金山灵气育英才的光辉篇章。

  悠悠历史,弦歌不辍。如今,潮州市金山实验学校兴办于金山之上,金山依旧草木葱茏,鸟语花香,书声琅琅。学校师生肩负起传承弘扬千年金山文脉之重任,遵循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学为中心的人本生态成长乐园的办学理念,牢记“勤奋,活泼,求实,向上”的八字校训,秉承立德树人、落地实施、厚植素养、严谨治学、全面育人的办学方针,全力培养品德高尚、开拓创新、人格自尊、行为自律、学习自主、生活自理,有世界眼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罗如群(湘桥区委宣传部原副部长):

潮州文化遗产有哪些地方(千年书院延续潮州文脉)(4)

罗如群

  探索新模式 传承保护书院文脉

  宋元明清时期,潮州书院众多,最为出名有四大书院,分别是韩山书院、金山书院、瑞光书院、琴峰书院。其他还有义安书院、玉华书院、虞山书院、凤栖书院、宗山书院、意溪书院、鳄溪书院、玉涧书院、龙湖书院等共42座书院,此外,还有一批乡村的书斋和精舍,这些都为地方培养了大批人才和士大夫,以王大宝、林大钦等为代表,共有科举进士172人之多,单明朝考取进士的就有163人。

  我来介绍一下意溪书院。意溪书院有285年的历史,根据《海阳县志》记载,意溪书院是由当时的海阳县知县龚崧林所倡建的。他亲自来到东厢都蔡家围卜地而建,并写下一篇500多字的《意溪书院记》。意溪书院集讲学、藏书、供祀三大功能于一体。民国时期,由民间贤达捐资在意溪书院旧址重建,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而后经历过楼房倒塌、停办等,历经岁月沧桑,1946年,意溪书院校舍重修后,恢复上课,校名改称为“意溪乡第一中心小学”。1993年,意溪书院得以扩建,大大改善办学条件,满足了学子的求学需求。

  中国古代书院通过培养人才、创新和传播学问,产生了具有典型中国特色的书院精神。书院体现出价值关怀的人文精神、知识追求的学术精神以及价值关怀与知识追求相统一的精神。书院的价值是对中华文脉的传承与弘扬。书院是延续文脉的圣地,例如薛侃在宗山书院创学,聘大师讲经论道,学行温、良、恭、俭、让,传承仁、义、礼、智、信,尊德行而道问学,促使阳明学说在潮州文化历史长卷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书院是文化的瑰宝,是文化底蕴、精神蕴蓄的重要载体。我们要将书院文化精神一代一代延续下去,发扬光大。我认为,对书院文脉的延续与保护,可探索继承书院精神的学校教育功能模式,将书院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相结合,走出特色办学与书院保护相结合之路。还可探索集书院文物保护、讲学与学术交流、人才培养、文化旅游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功能模式。如韩山书院可依托韩山师范学院,举办各类培训班,打造国学教育基地。同时可对外开放,让中小学师生免费参观、考察、学习,也可与省内外大学和科研机构合作,定期举办学术会议,出版研究成果,不断提升韩山书院的影响力。再比如宗山书院、玉涧书院等有着独特文化资源,可以设计集多功能为一体的书院旅游线路,使人们从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邱益丰(潮州市建筑设计院工程师):

潮州文化遗产有哪些地方(千年书院延续潮州文脉)(5)

邱益丰

  院祠交辉彰显潮人 对师道精神的尊崇

  我国的传统教育主要受两大因素影响,一为儒家思想,二为科举制度。与此相关的学校建筑大致可分为官办的官学和民办的书院两大类型。

  潮州书院的格局及其建筑形态具有独特的样貌。早期潮州书院的选址受庙(祠)供祀引发。大多书院建设的选址与庙(祠)的关系,先有供祀后有书院。宋代书院受庙(祠)影响,书院是在庙(祠)的旧址上扩建或新建的。韩愈治潮后,潮州多处的书院、学宫、文庙、社学等都有供祀(主祀或从祀)韩愈。供祀师贤这是潮州古代书院的一大遗风,体现了潮人对师道精神的尊崇。

  到了明代,潮籍官员返乡之后建书院带来了外面主流书院的建筑形制。其特点是与文庙相结合,体现讲学、藏书、供祀三大功能。书院常作自由式布置,往往依山择胜地,而其中供祀的文庙部分偏于规整式布置,体现尊师必有的庄严。清早中期,潮州书院建筑基本秉承明代书院与文庙相结合的特点。我们可以从清“城南书院图”看到,该书院具有院庙相结合的特点,布局中规中矩,轴对称院落式。整座前院为供祀功能(庙),后院的中央以教学为核心,前院大门只有祀师时才可进入,平时人流进入后院是从左右通巷后方偏门进入,整座书院功能分区十分明了。前(院)祀后(院)学的平面布局体现了潮人先尊师后重教的传统。

  古代潮人多依村族居,十分重视氏族祠堂的建设,各村各族姓均建有祠堂。传统祠堂建筑多以轴对称院落式布局,以供祀祖先为核心,这种格局对潮州书院建筑影响很大。至清末,官办的书院布局基本按潮州祠堂的建筑形制进行,例如澄海蓬沙书院。按传统祠堂布局,供祀功能依然在前院主要核心位置,讲学、藏书则在后方主座位置,生活学舍依然放于左右边缘的位置。从一些书院的建筑形制,可以看到“尊师”占据整座的面积逐渐增加,“尊师”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此外,民间大多在祠堂附近建有书斋或塾院,有的干脆利用祠堂的从厝或后包做私塾,解决学子读书问题,这也促成了后来昌盛的文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