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照禅师经典语录(中庸解读系列第九篇)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文义解释本篇字面意思比较简单,一般对本篇解释错误主要出现在“均”的解释上面。大多数版本的解释,多将“均”译为治理的意思,即天下国家可以得到治理。这种解释显然并不合适,首先文言文中很少见过“均”作为治理的意思来使用的,一般“均”都是用于平均的意思。同时,很明显这一篇一共四个分句,前三个分句属于排比用法,最后一句表转折,通过排比强调后面的转折意思。排比句中后面两句“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意思都是放弃或实践特殊的情况,因此第一句译为治理国家明显不合适,均,就是字面的平均的意思,放在文中就是天下国家可平均,天下国家都被平均到人们手里了,那么天下国家也就不存在了。爵禄可辞,爵禄也不存在了。白刃可蹈,蹈白刃显然是不正常,正常人不可能去踩刀刃,因此表达的是正常的俗世生活方式可放弃。
因此这一篇应该译为:天下国家可以消失;爵位俸禄可以不要;正常的行为习惯也可以放弃,但是中庸不可能消失,要么主动的中庸,要么被动的中庸。
内涵扩展
这篇是《中庸》第一篇中“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的观点扩展。一方面用前三个分句组成的排比句,从国、家与个人三个维度的相,强调所有的相都可以被打破,但是中庸这个“道”的表现形式,不可能被打破,从三个维度强调道不可离,可离非道。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也可理解为:放弃家国天下、爵禄,敢于蹈白刃,也未必能做到中庸。中庸是道的表现形式是小无内、大无外的无所不在。他既不是愚痴式的逃离一切所谓功名利禄式出家可修的,也不是苦行枯禅式的标新立异能够达到的。中庸,顺其自然的。前几天在上一篇有朋友留言说“中庸不是什么都不做”你说的很对,中庸是顺其自然,顺道自然。我在昨天的文章里,引用了两个正弦函数的图形,一个振幅大一些一个振幅小一些,振幅的大小与做事多少无关,如果你理解成振幅的大小是做事的多少,那就和我刚刚说的“愚痴式的逃离一切所谓功名利禄”一类人理解的一样了。所谓振幅的大小是你不能发儿皆中的程度,是背离这个中就是y=0轴的大小,y=0可以理解为喜怒哀乐之未发或是发儿皆中。举个例子,吃饭这个事情,本就是一个中性的事情,喜怒哀乐未发无所谓好吃或难吃,什么都可吃,膳食营养均衡。当你有了美食的概念之后,只吃大鱼大肉,于是反中庸享受了没有出现了y大于0以上正的部分,同时因为膳食营养不均很身体生病了,就出现了y小于0的下负的部分,正负抵消依旧归于0,但是这个过程中你被动的归于中庸,浪费了实践承担了反中庸生病的痛苦。发而皆中则是,你有了美食的概念,但是你知道要主动归于中庸,虽然想要美食,但是思想上克服,平衡膳食,这样在饮食这件事上,你就达到了主动的中庸。但是还是因为精神方面有了分别,有了美食的概念,在精神上要克服对美食的贪欲,在这个维度上被反中庸了,相比而言这个维度的克制,让你付出的成本更低。
因此,中庸修炼的功夫,就是喜怒哀乐未发,万物一体、万法归一,兼容并包,知行合一的做到与世界归于一体,这样才能不断提升精神的力量。这个归于一体,就是要格物致知,只有真正从根本上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将不同的事物递归为一,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分别心。可以的认为万物一体则是参苦禅。佛家所谓“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就是这个道理。你不懂的中庸,不懂得万物一体,你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看世界万物就是世界万物。当你知道了世界万物一体,读了《道德经》、《论语》、《金刚经》等等经典,初步的构建了世界的模型,这时你认为这山这水应该都是一体的,他们应该都是分子、都是原子,但并未真正的了解为何山水一体,这只是悟道,并未证道。因此,此刻你看山不是山,看水也不是水,山水到底是什么,也没有搞懂。最终,当你格物致知,真正的了解了山水背后的道理,将山水递归为一,并且能够摒弃分别心熟练应用的时候,你发现山水不过是相,山水来了如是观照,山水去了不留一尘,看山依然是山,看水依然是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