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题西林壁所含哲理幼儿园(游青海大通老爷山)

题西林壁

作者:苏轼/北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1、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于“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韩愈、柳宗元”八人合成为“唐宋八大家”。

2、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3、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侧面。

4、各不同:各不相同。

5、不识:不能认识,辨别。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6、缘:因为;由于。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翻译】

  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高耸入云端;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分别看庐山,庐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样子。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苏轼题西林壁所含哲理幼儿园(游青海大通老爷山)(1)

苏轼题西林壁所含哲理幼儿园(游青海大通老爷山)(2)

苏轼题西林壁所含哲理幼儿园(游青海大通老爷山)(3)

苏轼题西林壁所含哲理幼儿园(游青海大通老爷山)(4)

苏轼题西林壁所含哲理幼儿园(游青海大通老爷山)(5)

苏轼题西林壁所含哲理幼儿园(游青海大通老爷山)(6)

苏轼题西林壁所含哲理幼儿园(游青海大通老爷山)(7)

苏轼题西林壁所含哲理幼儿园(游青海大通老爷山)(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