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士和盗贼哪个更适合(盗贼还是学者)

人是具有社会性的、复杂的生物,现在当我们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时候,不管对于谁,伟人、大家、功臣、抑或是王侯将相,我们都习惯于站在一个比较公正,或者说辩证,总之就是尽可能客观的去看待和评述他的功过。

而我今天所说的这个人物——伯希和,在我的专业——考古学的视角看待,或者更加广泛地,说是站在我们身为中国人的这个身份来看,最容易会被提起的争议点大概就是今天这个题目——盗贼或是学者。

我们无法不遗憾于,在他来到中国进行他的“探险”“探索”的时候,和斯坦因一样,他掠夺、盗取或者是骗取了属于我们的珍贵的文化历史财富。

但是在另一个方面,他以自己的独有的天赋、学识、以及在研究汉学中花费的精力时间,一定程度上地推动了本国与外国学者对于西域文化、敦煌文化的认识。

那么就让我们深入了解一下这个人物。

我并没有完全按照历史时间阶段性地来划分他的生平,一个人的生平经历都是具有连贯性、难以割裂的,尤其我查资料的时候,我觉得很难去说某段时间里伯希和在做些什么,而那些一年一年计算的鸡毛蒜皮,也是做一个大概的了解即可。

我大概地将其分成两段,一个是我觉得非常重要的以他的求学阶段为主的,即第一部分——早年经历,我觉得他的天赋和学习经历是决定了他的行为、研究方向和成就的重要因素。第二个就是重点部分,也是所有褒奖和批判的源头。我给它的题目是——汉学大家,站在一个更加宏观的角度其实这个标题或许会有些窄,我们聊到的时候再说。第三部分,我们就来说一说这个人物的一些探险考察成就之外的荣誉和事迹,包括他的著作成就。最后总结升华,也分享一件我觉得很有意思的事。我们开始第一部分。

[早年经历]

这是一个总的介绍,我们在搜索伯希和的时候,一般得到的都是这样,通常不会直接的出现“考古学家”这样的描述,更多的形容是“汉学家”。

什么是汉学?那么伯希和在对中国文化、历史方面的研究、探索,其过程与方法,其实已经进入了我们常规所说的考古学范畴,所以我们一般提起他,也会自然而然地把他划进考古学家行列。

这里我强调一下他的语言方面的成就,这个跟考古学看似关系不大,但是在我看来,这正是他能进入更加宽阔的历史文化领域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础。事实上一开始他就是一位语言学者。

他的两位老师——

战士和盗贼哪个更适合(盗贼还是学者)(1)

战士和盗贼哪个更适合(盗贼还是学者)(2)

然后这个语言好苗子就跟开了外挂一样学起了多门外语,其中精通的就有13种这都还不包括他能够熟练掌握的各种东方语言,如于阗文、粟特文、突厥文(为了探险在路上现学的)、回鹘文、西夏文、八思巴文、婆罗迷文等等。

战士和盗贼哪个更适合(盗贼还是学者)(3)

然后在他东方学的学习中他也掌握了东方学的所有门类,除了牛逼还能说什么?

关于他早期来到中国的一些探索实践活动,实际上并不只有这些,几乎在他开始探险敦煌之前,他也一直在东方各地与法国之间奔波,这里列举了前四年的活动。其实我主要想说的就是第一个 他遇到的义和团运动我觉得这对他本人的个性、处事方式以及思想都有一个很鲜明的体现。并且这件事中他遇到的人也是他而后最重要的事迹——即探险敦煌,的一个重要推手。

战士和盗贼哪个更适合(盗贼还是学者)(4)

他当时的举动很刚,在我看来他很有一些武人的意气同时也是一个非常执着学术的文人。

庚子事变,停战后他跑出了路障,然后被清军逮住了。他凭借他强大的语言能力,获得了总理大臣荣禄的好感,进行了一段比较友好的交流。这一段经历让他在外侨中声名大振同时也结识了当时的辅国公载澜这时候载澜也是得罪了八国联军,被认为是利用义和团攻打洋人的祸首之一(实际上是慈禧太后的指示)然后就被流放到了新疆。注意是新疆而后来伯希和的主要研究地也就是大概在新疆甘肃这些地区这个时候他们还算是立场和身份对立后来就不一样了关于这个结识,我愿称之为“命中注定的相遇”。

伯希和作为一个当时列强之一的法国人,他所具有的帝国主义观念很正常,但是在他作为一个学者的角度来看,他对文化的热爱,也是真实可贵的。

对于一个隔着时光也隔着时代隔着国籍,隔着观念也隔着思想的人,我们很难从一些文献资料传记中窥见他最真实的样子,但是我们可以知道的是,对于这个毁誉参半的人物,而在中国很多时候是毁的部分占据上方,他所有的搜集研究成果,我们今天都可以参考使用。

第二个部分是关于他的汉学研究探索生涯这里提一下法兰西学院的汉学讲座,因为伯希和是一个法国学者,他的学术生涯和他的授课经历无法脱离他的国家,他国家的重要学府。法兰西学院的 “汉学讲座”,是西方第一次使汉学登堂入室地进入文化金字塔的顶端大学,在法兰西学院的汉学讲座历史上,尤为可贵的是,无论世界政局发生什么变化,诸如动乱、战争、冷战,还是法国自己历史上的革命与复辟制度交替变化以及多次经济危机,也无论是中国政局的严重动荡和中法之间多次发生冲突与战争,该讲座却始终不受任何干扰,不仅顺利坚持下来,而且始终处于发展之中。在法兰西学院讲座 200 年的历史上,共有 9 位世界顶级汉学家执掌教席,其中就包括伯希和的老师沙畹。法兰西学院于 1909 年为伯希和专门开设了一个 “西域语言、历史和考古”讲座,简称 “西域史讲座”。它实际上于 1911 年正式开讲,并且一直持续到伯希和于 1945 年的逝世为止。他在法兰西学院主持的这个讲座,就是利用他自西域携归的古文字文献和文物来诠释西域 ( 特别是中国西部) 的历史。他在法兰西学院主持的这个讲座,就是利用他自西域携归的古文字文献和文物来诠释西域 ( 特别是中国西部) 的历史。他逝世之后,直到 1963 年,法兰西学院又为伯希和的大弟子韩百诗 ( Louis Hambis) 设置了一个 “西域历史文明”的讲座,以延续伯希和的学统。三代讲学人,虽然这样相提并论不是非常合适,但我第一反应就是,有没有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内味了?

我们先说他开始探险前期的一些活动

战士和盗贼哪个更适合(盗贼还是学者)(5)

我们常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实际上好好学外语才是真的走遍天下都不怕。

之前说过他与载澜的再次相遇,这一次相遇载澜赠送了一本敦煌千佛洞的写本,此时犹太人斯坦因已经从千佛洞掠走了超过七千卷古籍。伯希和以为可能不剩啥了,但是当他见到那位如今同样毁誉参半的王道士,被带进藏经洞时,他看到上万卷古代经文被叠放在洞内墙边。

需要提一下,当他 1906 年受命率西域科考探险团出发时,不但已经是一位颇有名气的汉学教授了,而且还有望竞选法兰西远东学院院长的职位。但他放弃了这一切名利,而全心全意地去投身并主持一次前途未卜、成败难定和艰苦卓绝的西域科考探险事业。

这不能不说明他是一名很有头脑、很有理想、很有魄力和很有为科学献身精神的人物。后来的故事便是在中国耳熟能详的,关于他如何糊弄王道士以顺利卷走三千册敦煌文献的故事。伯希和在藏经洞中待了三个星期,凭借微弱的烛光翻阅书卷,他必须确定每一本经文甚至每一页纸片是否值得买走。

战士和盗贼哪个更适合(盗贼还是学者)(6)

战士和盗贼哪个更适合(盗贼还是学者)(7)

藏经洞里的这些卷子有用汉文、梵文、藏文、回鹘文、突厥文、粟特文以及东伊朗各种文字写就的写本。如果说世界上还有人能全部把它们都读懂的话,这个人只能是伯希和,再不会有第二个。

战士和盗贼哪个更适合(盗贼还是学者)(8)

伯希和的这部日记并不像普通旅行家、探险家或一般学者们所作的那样,仅记述那些耳闻目睹的趣闻轶事。伯希和无论是在书信中,还是在日记中,所记述都是学术上的重要问题,很少有闲话和废话。他将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相结合,以考古补史料,以史料证考古。伯希和掠走的文物今藏法国国家图书馆博物馆伯希和率领的法国西域科考探险团具有明显的官方性质。它首先是根据西域考察国际委员会的法国委员会,与其他国家的国别委员会充分协商之后,才组织起来并划定了活动地盘。法方又将此事通知了中国政府,以便办理签证,并要求中国各地方当局给予协助。所以说伯希和在西域的探险活动得到了很多方便。

当伯希和结束了他的西域探险活动回到祖国,这段历程和他的研究成果为他带来了无限的荣誉和地位。

战士和盗贼哪个更适合(盗贼还是学者)(9)

他带回的文物文献资料,成为他讲座的主要教材。这里是他回归以后的主要荣誉经历那我们可以看到,1921年伯希和成为法国科学院院士,那么实际上1909年伯希和就结束了他的探险回国了,那么这段空白他在干什么呢?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间是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对,没错,这个非常有武人风度的学者,他去打仗了。有人评价说:……虽然有夸大的成分。但是伯希和与为数众多的中国几代主流学者的交往,很大程度反映甚至代表了本世纪上半叶国际汉学正统与中国国学主流的相互交汇,不仅推动欧美汉学界加深了解认识中国学术文化及学者,更重要的是对中国本土的学术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有人论及“百年来影响我国的六十洋客”,将伯希和列于“七位华风西被的汉学家”的第二位。而以学术造诣论,伯希和无疑位居首席。伯希和西域探险归来后,并未在敦煌学这一领域进行更多的开拓性研究,而是转而研究西蒙古史与马可·波罗游记。

个中缘由我们不得而知,有人猜测呢是顾忌身后之名。我感觉这和魏晋史大师陈寅恪先生晚年研究秦淮名妓柳如是有点相似的意味。这里列举了伯希和的主要著作,关于西域史的部分,除去这些伯希和也有大量文章发表。其中包括之前提过的关于敦煌藏经洞的一些著作我们说著作等身,我觉得对于伯希和发表的研究论文以及考据文章来说,也可以称得上这四个字了,但是伯希和生前却没有一部专著问世,发的文章也都是考据类。

为什么?伯希和本人通古博今且强闻博记,只要是他涉足的领域就没有他不精通的,并且在多个领域做出了开拓性贡献。而且,他对浩瀚如海的东方文献的掌握已经到了变态的程度,为了考证中国在8世纪末开辟的两条交通路线,他仅仅根据数行文字的文献,就写了300页的巨著《交广印度两道考》(译者冯承钧先生是伯希和的弟子,也是学术大牛)。有人说是因为他读别人的文章和专著,最喜欢挑刺儿。

他拿写《两道考》的这股精神头儿旁征博引地挑毛病,那简直就没有不被他批得一无是处的论文。可想而知情商低的汉学天才得罪了多少同行。所以伯希和自己写文章也是非常小心。伯希和非常喜欢在自己的藏书上用铅笔做注疏,在页眉页脚上写得简直密密麻麻。但他逝世以后,他的夫人没有将其藏书按大师们的惯例捐赠出来,而是零星把它们卖给识货的学者和相关研究机构了。更有甚者,这位夫人为了让书新一点、干净点,把汉学泰斗的铅笔批注仔细的、一点点的用橡皮擦了个一干二净!一位优秀学者的思想除了他自己的文章著作,还有很大一部分体现在他的读书笔记中,尤其一位汉学大家,他在研究阅读的时候所产生的种种思想观点,都是非常珍贵的。

战士和盗贼哪个更适合(盗贼还是学者)(10)

有时候“注”和“疏”的价值不亚于原文甚至在原文之上,比如说中国的《水经注》,或者不是非常恰当的类比,宋代朱熹为儒家经典做的注直接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第四部分我们简单探讨一下,伯希和对中国考古学界来说又有什么样的影响?除了他依靠其语言能力对敦煌经卷壁画所做的研究之外,他也极大地推动中国西北史的研究,他与中国一些学者的交流,加快了中国一些学科的诞生进程。这应该是比较主要的部分。伯希和他是一个是横跨包括历史和考古两个领域在内的多个领域的旷世奇才。抛开一切争议来说,我觉得单看他个人能力,也可以说是考古学界的男神了。

非常有趣的一件事,当我搜索伯希和的时候,我第一个看到的并不是保罗.伯希和这位法国学者,而是一个户外运动服装品牌。本来我应该直接略过的,但是不知道能不能说是,惊鸿一瞥,我看到“冲锋衣”三个字,耳熟吗?我记得老师之前提过一次,以后我们下工地的时候,翻山越岭的时候,经常会需要穿到它。这也是一个在法国创立的品牌,跟我们今天说的汉学家伯希和是同源,我没有深入查证它的创立会不会真的跟那位伯希和有关,比如说伯希和的西域探险考古历程啊也是一种户外活动吧。但是我觉得如果说以后需要用到冲锋衣的时候可以考虑下这个牌子,就会有种奇妙的——次元碰撞感。

不是广告,没收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