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味与诗词一起如何形容(美味只要一入诗词)

美味与诗词一起如何形容(美味只要一入诗词)(1)

美食大餐图

中国人的节日离不开美味,尤其是春节,各式各样的美食诱人垂涎欲滴。在诗人的世界里,不论怎样的美味,只要一入诗词,那就既有诗意又好吃。

比如东坡肉。苏轼是个美食行家,被贬黄州写有《猪肉颂》一词:“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写猪肉的做法:洗净锅,少放水,慢慢煮,煮烂了才好吃!黄州的猪肉价格便宜,早上起来吃两碗,好过瘾啊!据说,在杭州任职,时逢西湖泛滥,苏轼发动群众疏浚,老百姓感谢他,过年时抬猪肉拜年,苏轼指点人们烧得红酥酥的,分给参加疏浚西湖的人吃,大家吃后无不赞叹,就把他做的肉称“东坡肉”。

比如鳜鱼。唐代诗人张志和的《渔歌子》云:“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鳜鱼,刺少,味美,农历三月是吃鳜鱼的季节。食法多样,以安徽徽州一带臭鳜鱼最有名。臭鳜鱼是由发酵而来,和泡菜一样,洒薄盐,密封数日,出坛时有淡淡的臭味,但吃着香,而且开胃。鱼肉因为事先发酵而变得更加爽滑,蛋白质也更好吸收利用。由于刺少,方便了孩童和老年人食用,好消化、脂肪少、蛋白高,不失为美味。

比如鲈鱼。范仲淹有《江上渔者》曰:“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鲈鱼,一直是中国人喜欢的河鲜,还有个“莼鲈之思”典故: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秋天时,看到秋风起,想念家乡的菰菜、莼羹和鲈鱼脍,当即感叹道:人生应当纵情开心,何必因为做个官被困在这离家千里之外的地方?于是毫不犹豫辞官回家,吃他的莼菜鲈鱼去了。由此,可见鲈鱼的魅力。

比如螃蟹。清代画家郎葆辰,以水墨画蟹著称,时人谓之“郎螃蟹”。他画过一幅《蟹菊图》:蟹三四只,秋菊一两株,菊花灿然,并题诗道:“东篱霜冷菊黄初,斗酒双螯小醉时。若使季鹰知此味,秋风应不忆鲈鱼。”画家把“持螯饮酒赏菊”与晋人张翰(字季鹰)“莼鲈之思”的典故引用于诗中,既扣住了“秋风起,蟹脚肥;菊花开,闻蟹来”的时令特点,极言螃蟹之美味,又表达了自己淡泊名利的野逸之心。可见,蟹中有美味,蟹中也有志趣。

比如鸭子、河豚。苏轼《惠崇春江晚景》曰:“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一诗两种美味:一是鸭子,清凉败火,适宜体弱多病、久病初愈的患者,老年人可放心食用,其做法多样,煮汤、烤肉皆可,北京烤鸭就是有名的美食。二是河豚,一片竹林,三两枝桃花,河岸上满是蒌蒿,芦芽刚刚破土,还有水中“欲上”的河豚,见此,美食家苏轼可能在想,河豚该上来了,用蒌蒿和芦芽一炖,要比东坡肉鲜美多了。

另外,有些食品也是不可或缺的美味。比如清代符曾的《上元竹枝词》:“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还有唐代白居易的《寄胡饼与杨万州》:“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这里的“桂花香馅裹胡桃”“面脆油香新出炉”,就把元宵、胡饼两种美食的“香”渲染得淋漓尽致,能不诱人垂涎欲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