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美术作业设计(语文自然美术学科融合)
暑假即将来临,卢湾一中心小学的语文、自然、美术三科老师联手,推出了一项颇有创意的跨学科暑假作业“诗配画”,引领学生们将学科知识融合起来,用有趣的方式呈现,而这也是该校响应新课标跨学科融合主题式学习所做的大胆尝试。
“牵牛花妈妈办法多,她把宝宝藏在果荚里,宝宝慢慢长大了,一颗一颗跳进泥土里……”这是该校一4班李睿诚小朋友在语文老师贺春秋指导下,写的一首清新可爱的童诗,并配上了充满童趣的插图。
这内容并非天马行空,而是来自于自然老师周赟和美术老师刘佳雯的同步引导。
原来,本次作业的学科融合,是由语文老师贺春秋先以课文《植物妈妈有办法》为主题,让学生们模仿其中的结构进行仿写与创作,尝试童诗的写作。
接着,自然老师周赟会进行相关学科知识的教学与引导,将种子的传播知识传授给学生,再指导学生们用科学的方法查阅更多资料,对植物生长过程进行观察和记录,尝试主动探究。
学生们还会在美术老师刘佳雯的指导下,将诗的意境结合自然常识,用手绘图画的形式,通过各种拼贴、翻页等创意,呈现出美丽的“诗配画”。
自然老师周赟和美术老师刘佳雯还会联合指导,让孩子们把自然植物的生长过程描绘得科学又美丽。
比如这个枫树的种子,就是她们一起指导的效果。
不过,学科融合的过程,对学生来说也是新的尝试。
就拿李睿诚小朋友的这份作品为例,在配图时就遇到了挑战。一开始将牵牛花的茎画成了直的,自然老师及时指正,于是小朋友便将花茎改成了弯弯绕的形态。可修改后还是错了,因为按照植物生长规律,花茎应该是逆时针绕,而非画上的顺时针。
就在这“数易其稿”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自然知识的掌握。
有意思的是,各学科老师对学生的指导,也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专业,有时还会给出“跨学科”的建议。
比如,贺春秋老师在指导王雅晴小朋友写诗时,建议她在配图时可以尝试可爱的连环画形式,把橡子的成长画得惟妙惟肖。
这几位小朋友的作品,正是老师们在设计暑假作业前特意尝试的“打样”初稿。
虽然看上去形式有点像常见的小报,但其实有本质的不同。“以往的小报通常就是主题性的文字配图,但这次的‘诗配画’作业,其实是多学科的深度融合。”贺春秋老师表示,这次学科融合作业是新课标背景下全新的尝试,覆盖了整个一年级,“我们希望能为孩子们的暑假带来有益、有趣的学习体验”。
在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安桂清教授看来,这一跨学科融合的暑假创意作业,正是以课程核心素养为纲,以大观念和综合性主题为导引,设计综合性探究学习任务,嵌套主干学科(语文)和关联学科(美术、自然)的知识与技能,实现学科和跨学科观念、知识和实践之间的有机整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