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来发电(用爱发电)

最近,一部小说《风情不摇晃》被国家限制了,因洗白毒贩被全网下架。对此,有些人很不服气,认为这是小题大做,或者故意写小作文批评国人没有言论自由。写小作文的人认为,这部小说的重点旨在歌颂爱情,歌颂人性,虽然主角犯了很大的错(或罪),但是罪犯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也有人性,有人性就应该值得肯定,值得表扬和宣扬。

说这种话是明显的避重就轻,首先,宣扬和表现人性也要符合基本的价值观,任何突破价值观底线的所谓人性,都是在耍流氓。如果街上一个很饥饿的流浪汉,为了吃饱一顿饭就在街上持刀杀人抢粮食。我们是应该肯定他(流浪汉)的人性呢?还是应该否定他的价值观呢?相信大多数人会选择后者。因为杀人已经突破道德价值底线了。

还有人说,像这样的作品,在西方肯定能正常出版,甚至可能畅销。但我认为,也未必。能不能出版我不知道,但是要成为畅销书是不大可能的,虽然西方对待毒品有一定的容忍度,平时的态度也是遮遮掩掩,但是还不至于毫无底线!

我们都知道,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不同文化价值观就会导致对待同一件事有不同的社会容忍度,西方国家也许对毒品有一定容忍度,尤其是美国,吸毒已经半合法化,所以他们对毒贩的打击力度不像中国这样采取零容忍。另外,在社会价值观层面上对贩毒和毒品也有所不同,中国社会对毒品是谈毒色变,对毒品所带来的危害是深恶痛绝!所以,在中国,任何积极宣传毒品或贩毒正面影响都可能遭到全社会的无情抵制和制裁,毫无妥协的余地。但是美国却不同,美国人民对于恐怖分子和恐怖事件也深恶痛绝,要是谁去宣传恐怖分子的人性,很可能会立刻被美国FBI请去喝咖啡,然而美国对待毒品和缉毒却是犹抱琵琶半遮面!

美国对恐怖分子和恐怖事件的态度和中国对待毒品和毒贩一样都是零容忍。但是美国对毒品事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历史上,美国也曾严厉禁毒过,但是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这和他们所倡导的所谓“自由人性”有关。他们认为吸毒是个人的事,和别人无关,为了那些瘾君子的选票和自我标榜“人权教师爷”的名声,美国不得不对涉毒事件采取更为宽容态度。

所以,有些认为西方国家可以容忍毒贩的人性,毒贩可以自由舒展人性,从而批评中国封禁(风情不摇晃)是不人道,不自由,不人性。他们忽略了各国的社会普世价值观不同,中国的普世价值中包含对贩毒的零容忍,这和美国对恐怖袭击的零容忍是一个道理。

那些动不动就对国家提出批评,说没有言论自由的人,让我想起了前些年一部很火的电影《色戒》。色戒主要讲述一个女地下党员要去执行一项刺杀任务,刺杀的对象是汪精卫亲近的特务,后来随着剧情的不断腾转挪移,最后,作者竟然有意把女主角爱上了那个汉奸特务,请问这是在向社会传递一个什么样的价值观?一个汉奸特务不应该受到严厉惩罚吗?怎么还能获得女共产党员的芳心和爱情?请问当时的女共产党员代表什么?代表勇敢,智慧,正义,希望,和国家的未来!作者和导演把一个代表正义希望和未来的人去和一个邪恶反动卖国的特务媾和,而仅仅只是为了突出表现汉奸(肉体欢愉)的所谓人性。这不是在颠覆人的正常三观和社会普世价值吗?这不是在颠倒是非遇到观众的价值判断吗?

难道偌大的一个社会没有一个最基本最朴素的价值判断标准吗?也不知道当时这部电影是怎么过审的?

如果有犹太人拍电影歌颂某个女犹太英雄情不自禁地爱上一个盖世太保,想想会有什么后果?相信等待该导演的一定是摩萨德的冷枪或子弹。

据我所知,电影《色戒》改编自张爱玲的同名小说,张爱玲是谁?她是“宰相合肥天下瘦”的李鸿章的外孙女,就是那个签订《马关条约》的买办官僚李鸿章的后代。在抗日战争水深火热时期,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深重灾难时期,我们的张大小姐躲在后方摆弄起小资情调,毫无家国情怀,把代表先进力量的女主角写成爱上代表邪恶力量的汉奸特务,她的险恶用心昭然若揭。后来的导演也不加删减地照搬原本小说,将《色戒》原封不动地改编成电影。

我不知道拍《色戒》是为了宣传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呢?还是为了突出毫无道德和价值观原则只是为追求肉欲的人性呢?有时候,我们也会看到许多影视剧,里面有一些反派人物,那些反派人物能量巨大,几乎可以一手遮天,他们好话说尽坏事干绝,人前他们慈眉善目,孝子贤孙。人后他们邪恶,龌龊,卑鄙无耻,心狠手辣,贪得无厌,杀人无数,

他们在父母和长辈面前嘘寒问暖礼仪有加,在夫妻之间相敬如宾,温柔体贴,在子女面前温情脉脉,和蔼可亲。在在同事朋友面前有情有义,两勒插刀。

但这些也掩盖不了他们私底下干的一些见不得光的龌龊事,那些道德败坏毫无底线的事。

难道就因为他们尊老爱幼,有孝心有爱心,就认为他是和好人吗?那好人的定义也未免太宽泛了吧?

每个人都有人性的善与恶,一个万恶不赦怙恶不悛的坏人,如果把他的恶故意缩小,却把他心中还有一丝尚未泯灭的善无限放大,这是正确评价一个人的态度吗?这明显是在为恶人洗白,是是在为虎作伥或认贼作父。

网络上有这样一个视频段子,李雪健扮演的张作人对他的手下人说:“一个坏人干了一辈子坏事,突然有一天他改邪归正,干了一件好事,就被人称作浪子回头。相反,一个人一辈子都在做好事,突然有一天干了一件对不起某人的坏事,就被某人说成原形毕露,这是什么狗屁逻辑?”。

人是一个复杂的动物,人性也很复杂。不能因为他有一两个长处就否认他犯过的重大罪行。清朝的和申很爱家爱妻子就能否认他是一个大贪官吗?汪精卫年轻时曾刺杀袁世凯,凭这个历史功绩就能否定他是个大汉奸吗?

小说作者让缉毒女警爱上毒贩,你让女警的那个为了抓捕毒贩牺牲的男友情何以堪,你让男友的家属情何以堪,你让那些千千万万不计生死奋斗在缉毒一线的公安民警(包括已经牺牲了的)情何以堪?就算毒贩曾经有过种种悲惨遭遇和人生不幸,那也不是他选择贩毒犯罪的理由,他因为自己一个人的不幸遭遇就可以随意破坏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吗?作者把缉毒女警爱上毒贩是因为毒贩也拥有普通人的人格魅力和人性,一些不幸遭遇引起女警的同情心。作者这样写是故意舍大义取小义。同情一个毒贩就是在谋杀千千万万个幸福的家庭,这是普通人都应该懂得的道理,都应该不会去做的事,更何况一个资深的缉毒警察呢?只能说作者设计这样的情节和人设是别有用心,作者是在故意歪曲抹黑我们人民警察的形象。

欧洲有个环保组织,这个组织的力量非常强大,几乎无所不能,只要国家政策稍微违反些许环保理念,就会立马遭到该组织的拼命抵抗。在德国,由于环保组织力量过于强大,德国不得挖煤,不得建设核电站。马斯克想要在德国建一个汽车厂,环保组织说冬天蛇和蚯蚓在冬眠,不允许破土动工,这样会打扰动物冬眠。于是马斯克的建厂工程一再延迟,特斯拉在中国一年建三个厂,却在德国三年建一个厂。俄乌冲突爆发后,德国能源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德国不得不从美国以高出市场几倍的价格购买能源。作为工业大国的德国,始终处于能源不够用的状态,尤其是到了冬天,能源缺口巨大无比,于是,有网友调侃说:“没了能源,德国的环保组织可以用爱发电”。

用爱来发电(用爱发电)(1)

最近德国又因为能源问题大打出手,德国警察和环保派因挖煤的事互不相让,甚至还把环保圣母(瑞典环保少女)也牵扯进来。不过在我看来,这场闹剧表演的成分多于实际效果。

看到没?小说《风情不摇晃》和欧洲环保组织的理念何其相似?环保组织说,为了(蚯蚓等)动物能睡个好觉,欧洲的工业和国民经济算个屁。为了不被(核电站)污染,德国在家被冻得瑟瑟发抖算个屁。小说的作者说,:“为了尽情表现毒贩的人性和所谓的爱情,正确价值观算个啥?千千万万被毒害的家庭算个啥?无数牺牲的缉毒英雄算个啥?国家的警察荣誉和形象算个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