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工业博物馆十一是否开放(老沈阳人知道的一个地儿-辽宁工业展览馆)

   菜地里拔起的沈阳地标,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沈阳工业博物馆十一是否开放?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沈阳工业博物馆十一是否开放(老沈阳人知道的一个地儿-辽宁工业展览馆)

沈阳工业博物馆十一是否开放

   菜地里拔起的沈阳地标

——辽宁工业展览馆

   筹建:城南菜地拔起标志建筑  在一份关于辽宁工业展览馆筹建过程的描述中这样写道:“1958年初,省长办公会议正式决定筹建辽宁工业展览馆,并责成沈阳市政府代为选择馆址。起初选在惠工广场一带,勘察后认为农民李长荣的菜地较为理想。这一地带虽属郊区农村,但农害较少,又多为大田和菜田,距市中心较近,交通也还方便,从长远来看也算理想用地。”  1959年3月,辽宁工业展览馆在城南这片菜地上破土动工。工程设计的总体方案是以辽宁省建筑设计院为主,吸收沈阳市各设计院、鲁迅美术学院等单位,从百余个平面布置和立体设计方案中经过多次反复研究、辩论筛选出来的。最后决定采用辽宁省设计院工程师胡仁浩的设计蓝图。这个设计既体现了古代建筑艺术传统,又吸收了现代的结构技术;既有高度的民族风格,又适用于灵活多变的展览需求。  辽宁工业展览馆,是向新中国成立10周年献礼的标志性建筑。有资料显示,当时参建的工人和技术人员最多时达1838人。经过一年多的日夜奋战,到1960年4月,辽展主体工程基本竣工,建筑面积33000平方米。

  开馆:两万多件展品接待百余万观众  在筹展工程中,美术设计与施工工作基本上采取了由展览馆包下来的办法。在美术设计中,主要遵循“经济、实用、光洁、大方”的原则。从展览筹备开始,就在展品陈列布置方面采取了“统一规划、统一施工”的做法。在施工过程中,对材料的使用,贯彻了“经济、实用、瞻前顾后”的原则,所需材料和设备要经久耐用。由于在设计施工中,采取了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单位面积造价大大降低,每平方米造价只有30元。经过几次局部调整,辽宁工业展览馆终于在1960年8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馆名由时任国家副主席董必武题写。  当年的《辽宁画报》上,刊登了1960年辽宁工业展览馆开幕的报道:“最近建成的辽宁工业展览馆,是我国一个较大的展览馆。人们在18里长的路程里,可以看到二万多件标志着我省十年建设成就的各种展品。这个展览馆,是一首时代的赞歌,它歌颂了党的总路线的胜利;它赞美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力。”  资料显示,开馆第一年,辽宁工业展览馆接待国内观众127万余人、外宾3273人。

见证:粮票明信片上都曾留下印记  有资料称,展览馆成立之初,还发行了一套明信片。沈阳籍收藏家詹洪阁介绍:当时的辽宁工业展览馆门前有喷泉、花坛,而在如今的文化路立交桥位置则是一个转盘。展览馆是伴随着沈阳成长的一座有历史有内涵的建筑,代表了当年辽宁乃至于东北的工业发展史,辽宁省的“粮票”上都印有这座建筑。  作为一座标志性建筑,辽宁工业展览馆一度成为很多证照、粮票上的图案。在上世纪70年代,辽宁工业展览馆也成为很多人的留影地,这像是一个时代的见证,辽宁工业展览馆成了很多老照片的背景。据介绍,上世纪80年代,展览馆内还没有店铺和商家,一般都是官方举办一些活动。而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逐渐有店铺和商家进驻。随着青年大街沿线的建设,各种酒店、商号的增多,辽展附近也日渐成为活动中心。

   发展: 从单一展览到“开疆扩土”  辽宁工业展览馆成立之初,举办了国内外许多大型展览。改革开放以后,辽展逐渐走向按市场经济方式运作,举办、承办、接待了众多的国内外大型展览、展销会、博览会等。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中,辽宁工业展览馆在市场化办展和商业零售领域扛起了引领市场化发展的大旗,开辟出辽展商圈的天地,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开发了辽沈地区第一个商业展览、第一个国际展示项目;开拓了沈阳服装专营市场“辽展时装城”;打造了辽沈地区第一家儿童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朵朵童世界”品牌,创建了辽宁省域名优农产品展览展示平台“辽展优品”,在沈阳人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在辽展60岁生日的时候,为期近一个半月的“品质和平 辽展之夜”国际数字文化节在辽宁工业展览馆启幕,其中,最吸引人的莫过于3D《清明上河图》长卷东北首展,这使得60岁的辽展焕发出浓浓的网红气质,成为夜沈阳的最新打卡地。

   希望:“文保”建筑见证沈阳越来越好  建馆60年的辽宁工业展览馆曾是沈阳最著名的地标式建筑之一,接待过众多国家元首的到访。伴随着新中国工业的崛起,辽宁工业展览馆在特定历史时期,担负了东北工业交流、展示的责任与使命,为新中国工业发展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是沈阳城市历史上的政治阵地、文化名片和经济窗口。  2013年,辽宁工业展览馆成为沈阳市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辽宁工业展览馆不仅是一个时代的标志,更是城市发展的见证。从荒郊的冷清,到如今闹市的繁华,希望这座“文保”建筑,可以激起更多人热爱家乡、热爱沈阳的情怀,也以越来越好的发展,见证越来越美的沈阳。(作者: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主任记者刘宏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