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对李恪评价(李世民为何不立最喜爱的李恪为皇太子)

李世民对李恪评价(李世民为何不立最喜爱的李恪为皇太子)(1)

文:洛轻尘

李世民对李恪评价(李世民为何不立最喜爱的李恪为皇太子)(2)

01

李恪是李世民第三个儿子,因曾被提名储君人选一生都充满了悲剧色彩。李恪的生母是隋炀帝杨广的女儿,也就是电视剧《唐太宗李世民》中杨吉儿的原型。相传,李恪是李世民最喜爱的儿子,因带有隋朝血统而错失皇位,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李恪的生母是杨广的女儿,但并未被册封过什么公主,和嫡长女南阳公主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语,杨广四处“巡游”都是把南阳公主带在身边的,而杨公主和众姐妹被遗忘在长安城,当李渊的军队踏破城门之后,她们被当做战利品,分给了皇子和大臣。

从最后被分给秦王李世民来看,杨公主在这些被杨广遗忘的公主里,可能地位也不是最高的。当时的太子是李建成,倘若杨公主作了李建成的小妾,等其登基后,再不济也能混个三品以上的嫔妃,而给亲王做妾,地位则要卑微的多了。在讲究尊卑的古代,这种考虑是很必要的。

杨公主第二年便生下皇子李恪,七年后又生皇子李愔,史书称其为杨妃。实际上,这并不代表她生前就是妃的位分。唐初有贵、淑、德、贤四个妃位,李世民的后宫里,韦贵妃的封号是明确的,杨淑妃是杨玄奖之女,阴德妃因为儿子李佑谋反被杀后遭到连坐,德妃之位空了出来由燕贤妃晋封,还有一位郑贤妃,是在燕贤妃升为德妃后随之晋位的。

可见,李世民的后宫,四妃之中根本没有杨妃的位置,她最多是九嫔之首,也就是二品,死后才被晋升为妃。

李世民对李恪评价(李世民为何不立最喜爱的李恪为皇太子)(3)

为何要斤斤计较杨妃的品位呢?自古以来,有“母凭子贵”一说,同样,子也可以凭母贵。杨妃并不受宠,因而唐太宗对李恪这个儿子的感情也很一般。

这点可以从对诸皇子的封地得到印证。除太子李承乾外,长孙皇后的另外两子李泰封地在相州,李治封地在并州,而韦贵妃之子李慎封地在秦州,阴德妃之子李佑封地在齐州,燕贤妃之子李贞封地在扬州,杨淑妃之子李福尚未封王,故而没有封地,后宫王氏之子李恽在襄州。

李恪和太子李承乾同年出生,李承乾是嫡长子,另一个庶出的儿子李宽早夭,也就是说,三皇子李恪是名副其实的庶长子,在讲究尊卑又注重长幼有序的封建社会,庶子不能和嫡子相提并论,但在庶子众多的皇室,庶长子的地位还是很有分量的。

即便母亲的位分不高,唐太宗但凡有一点点的偏心,甚至是公正心,庶长子李恪的待遇与四妃之子平起平坐是极有可能的,最起码不应该差太多。

事实上呢?李恪的封地在安州,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连所谓的王氏之子李恽的襄州都比不上,更别提和四妃之子相同待遇了。看看唐太宗因为给三个嫡子赏赐过多、恩宠过盛而遭到大臣多少次进谏,就知道他对李恪有多吝啬了。

李世民对李恪评价(李世民为何不立最喜爱的李恪为皇太子)(4)

02

有了封地之后,李恪最迟在贞观7年(634年),也就是15岁便被唐太宗送去了封地,而李泰、李治则一直留在都城。德妃之子李祐则是在贞观15年(641年),二十多岁之后才去了封地。

李恪临行前,唐太宗说了一番大道理,“家国事殊,须出作藩屏”。大意是让你们到属地去,是为了兄弟和睦,断绝诸皇子对太子之位的“觊觎之心”。

实际上李泰和李治作为太子的同母弟,又是嫡子,对太子之位的威胁最大,若真是出于这种考虑,最应该到属地的是李泰(李治尚年幼),而不是不得宠的李恪等人。

李世民对李恪评价(李世民为何不立最喜爱的李恪为皇太子)(5)

贞观12年(639年),唐太宗写了一封《诫吴王恪书》来告诫李恪,其中有一句“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意思是,不给你珍稀财物,是为了防止你变得骄奢。

在面对李承乾与李泰时,唐太宗却又是截然相反的态度。“赐泰物万段”,这还不够,每个月给李泰的东西甚至“有逾于皇太子”,对太子李承乾则取消了他出用库物的限制。作为太子,不是更应该避免骄奢淫逸,而对其有所限制吗?

通过以上对比我们可以看出,李恪在李世民这里并没有后世所想象的那样受宠。

李世民对李恪评价(李世民为何不立最喜爱的李恪为皇太子)(6)

03

在后来的皇位争夺中,李恪也自始至终没有进入唐太宗的视野。

阴德妃之子李祐骄纵无常,结交了一帮奸邪之人,因和辅佐他的长史权万纪不合而聚众谋反,后被唐太宗废黜并赐死,李祐谋反未平,太子李承乾又阴谋篡位。

李承乾曾对宫中的一名太常乐人宠爱有加,唐太宗不忍心责怪他,而是将乐人斩杀。悲痛恼怒之下,李承乾竟一连几个月称病不上朝,并对屡屡劝谏他的张玄素等人差点痛下杀手。

身为太子,如此荒唐,唐太宗仍是一味回护,煞费苦心的将魏征任命为太子太师,以告诉众人绝不会废掉李承乾。

李世民对李恪评价(李世民为何不立最喜爱的李恪为皇太子)(7)

魏王李泰主编了《括地志》,唐太宗大加赞许,如获至宝,将之当宝贝一样收进了皇家的藏书阁中,并接二连三的大肆赏赐李泰。

李承乾一直忌惮深得父亲宠爱,并且怀有谋嫡之心的胞弟李泰。自己做了很多让父亲失望的事情,而李泰却越来越被器重,这意味着什么?恐慌中的李承乾计划暗杀皇弟李泰,结果却失败了。

李承乾一不做二不休,遂与汉王李元昌、驸马杜荷等人勾结,打算先下手为强,起兵向唐太宗逼宫,事情很快败露。谋反之罪,按律当诛,唐太宗却不忍心杀掉他,反而问朝臣应该怎么办,无一人敢应声。

最后通事舍人来济站了出来,说:“陛下上不失作慈父,下得尽天年,即为善矣。”找到台阶下的唐太宗即刻下令,将李承乾废为庶人,流放黔州,总算保住了一条命。来济也因此得到唐太宗的看重,官职不断升迁。

后经进一步查实,李泰确实对太子之位怀有觊觎之心,妄想取而代之,间接导致了李承乾的谋叛,因此被降为东莱郡王,徙居均州。

李世民对李恪评价(李世民为何不立最喜爱的李恪为皇太子)(8)

04

虽然李泰居心不轨,但在重新考虑储君的时候,唐太宗始终在李治和李泰之间摇摆不定,庶出的李恪根本就没有进入他的视野之内。最后确定立李治为太子,最主要的原因是想要同时保住李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个嫡子的性命。

李治年幼,与李承乾和李泰之间没有那种势同水火、剑拔弩张的紧张关系,性格又温和仁厚,由他继承大统,李承乾和李泰都可以保命。

可惜朝中大臣并不赞同立年幼的李治为太子,唐太宗痛哭涕零,在长孙无忌、房玄龄、李勣、李靖等重臣面前表演了因诸子争位之事欲拔剑自杀的戏码,这才把李治扶上了太子之位。

李世民对李恪评价(李世民为何不立最喜爱的李恪为皇太子)(9)

既然储君已定,李恪又是什么时候被提名的呢?李治被立为太子半年多以后,可能唐太宗认为李治过于仁弱,而且年纪太小,所谓“国赖长君”,曾向长孙无忌提议改立李恪。长孙无忌当即否决了这个提议,自此唐太宗再未提及此事。

唐太宗在立储君的时候不考虑李恪,已成定局之后又突然冒出这个想法,有何深意?有两种解释:一是对李治这个太子不是很满意,觉得李恪比较英勇,灵光一闪,未加多想,就试探性的问了长孙无忌。

二是朝中对李泰觊觎皇位一事还耿耿于怀,唐太宗却对这个宝贝儿子十分挂念,这就急需一件事转移朝臣的注意力,比如将太子之位的明争暗斗从李泰身上转移到李恪身上。贞观21年(647年),唐太宗将爱子李泰再次进封为濮王。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唐太宗提议立李恪为太子都没有多少诚意可言,反而将他推入了水深火热之中,甚至间接导致了李恪日后的冤死。

李世民对李恪评价(李世民为何不立最喜爱的李恪为皇太子)(10)

05

前面已经说过,唐太宗立储考虑的是三个心爱的嫡子能够共存,“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如果立李恪为太子,三个嫡子无论名分还是在群臣中的影响力,都比一直在封地的李恪强太多,也必将成为李恪君临天下最大的威胁,李恪会对他们手下留情吗?

以唐太宗对嫡子们的万般宠爱,事事为之计划周全的态度,他会允许嫡子全部被杀这样的事情发生吗?

退一万步讲,如果唐太宗深思熟虑,真心想要换储,应该是在朝上廷议,最不济也要召集几位重臣共商大事,怎么可能只和一人提及?而长孙无忌是李治的亲舅舅,也是最不可能赞成换储的人,唐太宗不可能连这一点都想不到。

就算大臣们都不同意,为了立李治为太子,唐太宗不惜以死相逼,到李恪这里却轻描淡写,长孙无忌一反驳,就没有下文了,他想要立李恪为太子的诚意能有多少呢?

李世民对李恪评价(李世民为何不立最喜爱的李恪为皇太子)(11)

此时虽然魏征已死,但房玄龄、李靖这些大臣仍然健在,唐太宗也正值壮年,手握兵权,若是吃了秤砣铁了心要立李恪为太子,又岂是一个长孙无忌能左右的?

改立李恪为太子遭到否决后,唐太宗一点沮丧懊悔之意都没有,没几天就为李治长子李忠的出生大摆宴席,“酒酣起舞”,兴致十分的高,并破例将之册封为亲王,早将李恪的事情抛之脑后了。

反观刘邦欲立赵王如意失败后,为戚姬母子的未来安全得不到保障,愁得长吁短叹,甚至“心不乐,悲歌”,临终前,刘邦特地留了手诏给太子刘盈,要他日后一定照顾好赵王如意。

欲立李恪未果,唐太宗既没有给他补偿,也没有对其进行过多的安排,比如告诫太子李治以后要善待这个提名储君的哥哥,不能兄弟相残。由此可以看出,李恪在唐太宗心目中有多大的分量了。

李世民对李恪评价(李世民为何不立最喜爱的李恪为皇太子)(12)

06

有人认为李恪带有隋朝血统,所以没有被立为太子,也许有这方面的些许因素,但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他不是嫡子,也得不到父亲的宠爱。按照古代的父系宗法制度,李恪为李世民的亲生儿子,就是李氏传人,完全有资格继承李家的天下。

如果因母亲是前朝公主而没有资格继承皇位,唐太宗根本就不会提名立他为太子。长孙无忌在反驳时,列出的第一条因由就是李恪的两朝血统,不宜做太子。事实上,长孙无忌说了一大堆冠冕堂皇的理由,就是没有提到他的特殊血脉。可见,这一点根本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

况且两朝血统在古代是很常见的事情,后赵石虎的太子石世,生母就是前赵的安定公主;北周闵帝宇文觉的生母就是北魏冯翊公主;隋炀帝杨广的太子杨昭的母亲是西梁孝明帝萧岿的女儿。

唐高宗李治登基后,不负父望,对亲哥哥李泰优待异常,“车服羞膳,特加优异”。而其他的皇子就没有这么幸运了,特别是李恪,当初曾被提名太子,又是庶长子,身份地位较为尊贵,就算对皇位构不成威胁,有时候还是需要杀一儆百树立一下帝王的威严的。

李世民对李恪评价(李世民为何不立最喜爱的李恪为皇太子)(13)

永徽4年(653年),高阳公主和驸马房遗爱阴谋造反,打算拥立荆王李元景(唐高祖李渊第六子)为帝,计划泄露后,唐高宗派长孙无忌审理此案,长孙无忌设计令房遗爱诬陷李恪亦是同谋,李恪被迫牵扯进来。

史载唐高宗曾哭着对侍臣说:“荆王是我的叔父,吴王是我的兄长,我想赦免他们的死罪,可以吗?”

兵部尚书崔敦礼说:“过去周公诛除管叔、蔡叔,汉景帝平七国之乱,然后是汉昭帝的时候,燕王和盖长公主谋逆,都以国家法度处以应有的刑罚,这些前事都不远,陛下怎么能为了施舍恩情随意改动法律呢?”此言甚得高宗之意,于是荆王李元景、吴王李恪被杀。

太宗和高宗父子都是演戏的高手,下面的大臣也皆是善于察言观色的机灵之辈,太宗不想李承乾死,他们就顺水推舟,让李承乾颐养天年,高宗急需巩固皇位,树立皇威,他们就引经据典,杀之而后快。

李世民对李恪评价(李世民为何不立最喜爱的李恪为皇太子)(14)

07

李恪再怎么说也是皇帝的长兄,一不留神还会无辜被杀,谁还敢认为皇帝是软弱可欺的呢?根据政治的考量来看,与其说是长孙无忌陷害了李恪,不如说是高宗为了甩掉仁厚懦弱的帽子,威慑皇族和重臣,“不得已”而为之。

至于后来长孙无忌倒台后的平反昭雪,更凸显了皇家的冷血算计和李恪命运的悲催了。

李世民对李恪评价(李世民为何不立最喜爱的李恪为皇太子)(15)

“最是无情帝王家”,太宗皇帝的一次心血来潮,提名李恪为太子,不但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好处,反而招致长孙无忌和李治的嫉恨,为后来被冤杀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太宗皇帝若是泉下有知,会不会对此有所愧疚?

尽管杨妃和李恪在电视剧中常常被太宗捧在手心,风光无限,但只要我们认真研读一下历史就会发现,李恪终其一生,都处于非常边缘的境地,太宗立其为储的挡箭牌效用和高宗蓄意为之的杀鸡儆猴,都是他的致命毒药而已。

作者:洛轻尘

版权声明:本文由「鱼羊秘史」原创制作,并享有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