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和村属于哪个街道?阳和世居吓坑黄祠
【皇氏古建築大全】【環遊尋美拾遺錄】【黃劍博客圖文集】
Jumbo Heritage List © Epic Adventure of Jumbo Huang
第2064回:阳和世居吓坑黄祠,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原创图片(本图文中的图片版权归Jumbo Huang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微信Jumboheritagelist 或 Huang_Jumbo)。本图志全部图片谢绝一切非完整性的截图转载!请自重,特别谢绝各种手工特意叠加商业网站水印的转载!本作品保留一切权利。作品中图片不得直接或者间接用于以营利为目的一切商业行为,违者必究。
本图文中部分章节文字内容可能局部来自公开网络或公有领域,仅供个人学习研究和欣赏而使用,没有明确商业用途(Jumbo Huang Notes: Image copyright belong to Jumbo Huang, Part of Text citation resources was from public domain)
2016年05月19日,今天忙里偷闲地来到同乐社区,我在溪边下车,穿过绿树成荫的社区,到处是工厂,我沿乐园路走到尽头,远处是绿色的山岗,山边就是金钱凹赖屋,看那气势辉煌的高大牌坊,就知道这个村是暴富起来了,
连对联都是金光闪闪的,难道人家说深圳是文化沙漠,还真是钱味过浓,文味不足;赖屋有一些老房子,但被高墙大院围了起来,门口站着好几批保安,嫌麻烦,我就站在外面欣赏了一下,我将这些分散的老围统一列为《皇氏古建筑大全》第23275:龙岗同乐金钱凹赖屋老屋村;
之后走过新建的洋楼区域,从一巷道穿过去,看到山边分布着一些古宅,都是赖屋村的,我再继续前进,看到左侧出现一临时搭建的篮球场,是一处围屋的禾坪改建的,一群人在广场上聊天,我往坡上走,远处就是《皇氏古建筑大全》第23276:金钱黄屋炮楼,由一炮楼拖一排屋组成的古宅是三间两廊带阁楼的结构,炮楼平面是长方形的,有锦鲤鱼吐珠排水口,建于民国,目前已经变成了废品回收场,
炮楼已经被工厂和民房包围了,离开炮楼之后,我过马路沿小河走到深汕路与阳和路交界的地方,以前是经过这里,但一直没有仔细考察,我沿阳和路走了几百米,经过一幼儿园,到处是工厂和仿洋房,
最后我在马路右侧发现一些农田,有一被分割掉的老围,残存的古宅零散分布在乡间,我走进长湖围老屋村,到处是狗,一些租客在古宅门口开辟菜园,我将所有古宅统一归入《皇氏古建筑大全》第23277:长湖围老屋村圍;
我再走到另外一个村,也分布着一些古宅,我将它们统一归为《皇氏古建筑大全》第23278:长湖围余宅老屋村,在村头有一条马路,对面也分布着一些古宅,另外一侧的古宅正在维修,有工厂在盖瓦片,一排餐厅建在路边,旁边的招牌上打着广告,叫“来一炮爽到底”,是青岛啤酒的广告语,下面还画个美女,令人遐想。我走过喜洋洋青岛多扎啤酒美食广场,从那里可以看到后面的余宅老屋村围屋,我再走百多米到达岗德路,
右侧就是《皇氏古建筑大全》第七十九:阳和世居,我走到阳和世居,发现位于公路边上的围屋前的广场已经被围墙圈了起来,无法进去,禾坪上种了一些古树,从远处看这座四角楼被整修过,月池在修路时被填埋了,围屋地势较低,常年被水浸,公路地势高,每逢暴雨季节必受洪灾,
我绕阳和世居走了半圈,没有找到入口,正无奈准备放弃时,老围内居然走出一位老者,他看到我站在远处参观,就往左侧的铁门走过去,我忙绕到左侧,看到一货车停在门口,我从缝隙走进侧门,跟老者打招呼,之后我们一聊,才发现他也姓黄,跟我一样都是祖籍湖北,
他说阳和世居的黄氏是四百多年前从湖北一带迁移到广东的,他们与龙田世居的黄氏是一脉相承的,阳和世居宗祠内很多族人的名字与我名字的前两个字是重名的,可能是辈份一样了。
黄老领我去阳和世居内部参观,他不停说二百多年前的石柱和木工比现在整修的强多了,我看到一些木板门,二年前刚建的新木板都开裂了,
而二百年前的木板却完好无损,阳和世居的木雕也非常精美,黄老说最近常有族人过来捐钱维修,上次香港的黄建忠就捐了几万,世居是二百多族人共有的,本来有五座炮楼的,我认为阳和世居还是传统的四角楼,后面化胎中间崩塌的那座应该是望楼,虽然侧面很多房子毁损了,但经过修补加固,
余下的房间都非常结实,黄老说1983年之后族人就都搬出世居洗脚上楼了,之后阳和世居出租给外地人,结果搞得非常脏乱,就像福田新居的下场一样,之后阳和世居的族人下决心赶走了租客,将阳和世居空出来维护,黄老还在后面自己养蜂呢。目前阳和世居非常干净。
黄氏阳和世居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同乐行政村阳和浪自然村。建于清末1808年左右,为三堂两横四角楼一望楼带走马廊的布局。朝向西偏南20°。面阔55米,进深65米,占地面积3575平方米。土木结构。前部是围墙,无围屋。其左、右围屋仍完整。后围龙屋剩一大半,另一半坍塌。
南横屋完整,北横屋坍塌。建筑墙体用三合土夯筑而成。月池已被填为平地。正面开三门。正门为石拱券门,门楣书“阳和世居”四字。世居中部为三开间三进的黄氏宗祠。檐口用鸡胸椽,板瓦屋面,平脊。前堂前后出廊。檩下穿枋高浮雕花卉,间书“长发其祥”、“瑞霭盈门”。中堂前后出廊。
用穿斗与抬梁式相结合木构架,方石柱。迎门上书“福禄寿”,檩下穿枋书“奕世荣华”、“凤趾麟祥”。檐穿枋下雀替为透雕龙。后堂前出廊,仅剩明堂一间。角楼为三层。底平面呈方形。
歇山顶,板瓦屋面,船形脊。每层均开了望窗及枪眼。南、北两侧两角楼顶层开小门。东西之间有走马廊相通。阳和世居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非常干净清爽,走进去就像进了一个别墅,
目前已经被龙岗区政府列为不可移动文物,大门条石门框非常坚固,老黄说当年东江纵队驻扎在这里,后来日本鬼子包围了阳和世居,但怎么也攻不进去,因为阳和世居的外墙足有近一米厚,子弹是打不透的。老黄带我去看祠堂,最近几年有很多族人捐款维修老围,老黄说有个叫黄建强的老人也在做客家围统计了,我倒是非常想认识此人,2014年维修宗祠时也有上百人捐款,我看了一下芳名榜,全是姓黄的,单是名字里有“黄建”的就有很多,
比如黄建忠,黄建雄,黄建宁,黄建强,黄建鸣,黄建友,黄建旋等,也有一些女士捐款,如黄春梅,黄丽芳,黄芸珍等族人。这些人名大部分与我老家黄月村的人重名了。宗祠叫巨胜堂,是六世祖黄继先与萧氏传下来的,我想起我奶奶就曾经改嫁给了萧氏,巨胜堂的族谱和牌位都在文革时期被毁,现在的族谱是之后重修的,不久我陪黄老参观了一些房子的厨房和内部结构,然后挥手告别,我再继续沿阳和路走到同庆路,
经过同乐主力学校,一群家长站在门口等待学生放学,保安如临大敌地拿着钢叉站在门口,学校是搞得跟象牙塔一样了,社会其实也没有那么黑暗。我走了百多米,之后进入非常脏乱的《皇氏古建筑大全》第23274:丁甲岭老屋村圍参观(后来这片古村从地图上消失了),到处是野草丛生的景象,很多外地人把收的破烂堆在老围的门口,气氛紧张,我逛了一会就离开,经过高速公路之后就到达了吓坑老屋村,这里也是黄氏聚集的村落,
在松子坑水库旁边的山岗旁边有至少两家形制稍微完好的客家围,两座客家围的门楼都被毁损,月池被填,禾坪上建起了商业房子,非常杂乱,我先到达吓坑老屋村A区,也就是右侧的那座老围,几排整齐的排屋沿山而建,全是用三合土夯筑而成,目前多已出租,每条巷道的拐角处都能看到一些神秘的女人,到处是卖春药的广告,唯一正派的是一位抱着婴儿的少妇,
另外还看到一妇女蹲在脏水沟旁边洗鸡,我走到围后,看到一些后生已经拆掉部分古宅,建起了仿洋房出租,靠山边有一些土屋,还有人用山上捡的木材烧火做饭,我穿梭半天,终于在左侧看到一座残留的门楼,从出租公告栏可以看出业主多是黄姓,如黄桂香,黄皇奎,黄伟球,黄定能和黄改新等,我穿过门楼,可以看到左侧还残留着一堵三合土夯筑而成的城墙,这是这座客家围整合布局的唯一例证了,我无法追溯此围的原始名称,为便于统计,我将它列入《皇氏古建筑大全》第23280:龍坑世居。
我沿外墙走上坡,看到山边分布着两座宗祠,我先去右侧的宗祠查看,它规模较小,却挂了文物保护的牌子,左侧那座更大的宗祠却没有挂牌,非常鬼异。《皇氏古建筑大全》第23279:吓坑老屋黄氏宗祠还算坚固,有石质的门坎和门框,外墙是三合土夯筑,门楣书“黄氏宗祠”四字,檐坊下有龙凤花的雕刻,前面是广场,两个儿童好奇地走过来围观。不久我走到左侧那座宗祠,它的规模更大,我怀疑它也是黄氏宗祠,但我走进去参观时,
发现它其实是一座客家围中间的祠堂而矣,这座围屋非常大,从山岗边一直沿伸到马路上,只是它已经非常残破了,目前被分割为两部分,一部分只剩一栋长排屋,从大门口可以看到门楣书“某某世居”四字,只是在旧社会被毁掉了,我站在那里分辨了很久,实在是看不出围名,就去旁边停泊轿车的商店那里咨询,凑巧碰到一位黄姓族人,但他年轻不到四十,对旧社会之前发生的事情不清楚,他说只能找一些七老八十的老人询问下,因为他从记事起就已经不知道这些客家围到底叫什么了。为便于统计,我将吓坑村老屋二区的二座客家围统一归入《皇氏古建筑大全》第23281:龍沺世居。
这个围屋最漂亮的部分就是中间的祠堂,门檐架木横梁,花岩石筑双层外拱内方门,双重安全栓,额镶石匾被毁,横梁上的木雕非常精美,门墩和柱础的雕刻也非常独特,泥砖木结构,二面坡悬山式,覆灰瓦,
封檐板装饰雕刻是它的精华!几位租户在旁边跟我聊天,他们就宗祠目前被锁上了,只有村长才有钥匙,在宗祠两侧都是排屋,目前已经出租了,我在巷道中行走,还看到一座炮楼,再走不久就看到正面残存的三合土夯筑的外墙,
最后我走到外面,在一颗老树旁边看到老围的外墙,再旁边就是一栋曾经是违建的厂房,目前已经出租,我返回到老围内,从宗祠旁边的一门楼走出去,抬头回望,发现门楣上的石匾被烟熏黑,已经看不到字了。我遗憾地离开了吓坑村,走到对面的整齐农民房那里,附近全是工厂,路上走的也是打工仔,感受不到什么文化气息,反正来了就是捞钱。
后来我返回龙岗小区门口,看到一位左手残疾的老人正骑着三轮车到处收破烂。今天在我的建议下,鸢这次去上个月购买饼的地方找餐厅服务员要钱,因为上月24日鸢在那家兰州中川国际机场餐厅购买20元的饼时,餐厅忘记找兑鸢80元钱了,结果今天老板一查记录,果然是那天多出了80元,所以餐厅服务员把80元钱还给鸢了。晚上19点多鸢乘坐的飞机安全降落在深圳机场,她这个月出差就坐了上十次飞机,真成空中飞人了。。。
时光如梳,三年之后。
2020年09月04日,今天出门时经过了吓坑村A区,发现这里很多地方已经将村子分成ABC等若干区域了,而且池屋村B区及吓坑村现在已经属于同德社区管辖了,2015年11月4日,龙岗区龙岗街道出现三个社区,分别是新的同乐社区、同心社区、同德社区,听说同乐片区总面积16.84平方公里,下辖16个居民小组,实际服务管理人口约11万,由于管辖面积过大、管理人口过多,该片区的发展受到种种问题的制约。
当地“一分为三”后,三个社区边界线清晰,人口和区域范围的匹配也变得合理,让社区在管理以及各方面服务工作更好地进行。分设后,深汕路以南片区为同乐社区,共有7个居民小组,3.9平方公里,总人口3.8万人;以北片区为同心社区,有6个居民小组,7.1平方公里,总人口3.8万人;而同德社区共有3个居民小组,5.9平方公里,总人口3.7万人。。。
《皇氏古建築大全》第23279:吓坑老屋黄氏宗祠所在的客家围村已经被封锁了,因为年初的疫情,现在村里所有的出口都被铁栏杆和不锈钢铁门锁住了,只有一个大门是临时打开的(平时也被铁板封闭了),
但我走进去就是一户人家的洋楼,变成了一个私人的宅院,我只好退出来,另外一堵长百多米的夯土墙依然保存完好,地名作为语言符号,具有族群属性。深圳的地名,记录着百越、广府、畲瑶和客家族群居住的历史(曾祥委教授)。
在客家方言中“吓”指的是海边地势较低的地方。“坑”,本指小水沟,客家话中有“坑坑沥沥”一词,泛指有小水流的狭长山谷。如今的吓坑老屋村,已经鲜有原住民的身影。因为租金低廉的缘故,这里成了周边外来务工人员的聚居地。
穿过一排排破旧的老屋,一座荒废的大宅跃然入目。门上抹去的,是一个时代特殊的印迹。岁月,在大宅的木门上镌刻下沧桑。门缝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演绎着一个家族从显赫到残垣的变迁史。从大厅的布局来看,这是一座较大规模的祠堂。
门梁架和檐枋上雕刻着的戏出,尽管老化严重,人物面目表情依旧栩栩如生。这些运用绘画和雕刻展现出来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是农耕社会人们虔诚的信仰和热切的祈愿。临走前,一条小巷子里发现的这座祠堂,匾额上依稀可辨的“龙田世居”字样,向我们揭开这吓坑老屋村的身世。
为了防止重名,我将吓坑的客家围命名为《皇氏古建築大全》第23281:龍沺世居。
我开始曲线救邦了,我从左侧的一片老宅穿梭过去,从一个临时打开的铁门走进危房群里,
到处是残墙断壁,杂草丛生,吓坑村老屋二区完全被遗弃了,所有的房子都没有住人了,像鬼屋群,我走到龍沺世居的后大门,围寨厝门楼的屋顶已经坍塌,大门也破损了,门框是条石结构,我再走进去,发现龍沺世居的禾坪上长满了齐人深的灌木和野草,我大感震惊,
四年前这里还居住着很多租客,世居门口热闹非凡,如今却是人去楼空,野草丛生,令人扼腕,大宗祠的木门都损坏了,瓦片腐烂,所有的房子都没有住人,牌匾被毁,精美的雕花檐板和栩栩如生的壁画依然可辨识,青石做柱础,
我走进院子内,天井里都长了野草,我走到宽阔的大宅内,阴森恐怖,偶尔有鸟飞过,很多夯土房的外墙已经快坍塌了,令人唏嘘感慨。
让古村落“活着”才能延续美丽,传统古村落寄托着一代代群众的乡愁,保护古村落,让乡村活出灵魂,古村落的活化利用最重要的业态是文旅和可持续的商农产业,一些古村可以使用沉浸式、植入式的角色扮演,实现一种新的能够体现时空穿越感的旅游业态。我们要群策群力,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挖掘古村落文化的精华,将古村落保护与美丽的乡村建设、生态旅游开发等有机结合,再造活态乡村生活,探索出一条古村落活化的新路子。
我走到吓坑老屋村一区,在排楼群里穿梭,只在一个废弃的房间看到一个老人,他可能是本地村民,正在清理废弃的家具,一些人家的房间里还贴着画,原本可以容纳上千人的古村,现在居然没有住一个人,不知道村长再想什么,难道不想赚钱?还是这一带要在城市更新项目中被拆除?古建筑需要活化,如果不住人,老宅会烂得更快。
我在村里穿梭,几次想出村,结果都被临时搭建的铁门拦住了,我只好寻找出门,无意间爬上一栋洋房的三楼,可能俯瞰古村,院内有《皇氏古建築大全》第23280:龍坑世居黄氏宗祠,清朝道光十七年,梅州梅县的黄氏族人来到距离吓坑十公里外的坑梓镇,建造了一座占地五千平方米的客家围屋,就是著名的“龙田世居”。此后,黄氏家族在坑梓落地生根、开枝散叶。吓坑老屋村的黄氏村民,应与坑梓龙田世居同出一脉。
我穿过一个隧道,然后看到了一处建材加工厂,门边摆着大量的水泥管,远处是生产水泥砖的地方,有很多农民房都是成栋被废弃了,街道显得极为萧条。
我看到一个月池,前面是大片的加工厂和货拉拉的堆场,我走到《皇氏古建築大全》第十三:龍躍世居,右侧有一栋炮楼,广场翻修一新,却空无一人,左侧的那栋高楼也被封锁了,住户被清走,估计这一带都面临被拆的命运。每次拆迁都产生大量的建材垃圾,消耗大量的工业水泥,总之是造孽。。。
我参观了《皇氏古建築大全》第29609:池氏宗祠六丰堂(龙跃世居),祠堂右侧多是残墙断壁,野草丛生。
文化认同远大于血缘归宗,池姓是中华姓氏。池姓有几个起源,其中之一出自秦国王族公子池,其后代以他的名字为氏,遂成池氏。另外一支池姓来源于以居地为氏。古代有世居于护城河(古称池)畔的人,便以池为姓。池氏开姓颇早,在公元前十世纪中叶,黄帝四十一世胄、汤殷二十三世之裔,殷姓,讳民,因辅佐周穆王(西周第五王)有功,周穆王封民食邑于池(河南省渑池县),其后代子孙遂以封地为姓。
“民”是池姓的太始祖,已有二千九百多年的历史,渑池可谓是池氏开姓的发源地。公元前六百五十五年岁次丙寅(东周惠王二十二年),池姓先祖居渑池约有三百多年后,迁徙西河(今山西临汾河以西,即渑池至离石一带)。池氏居西河开始繁盛。据《元和姓纂》,池姓郡望西河,即由此而来。后又有池氏分支转迁西平(今河南西平县一带)。其亦枝繁叶茂。据《贵姓何来》书载:池氏是以居住地为氏的,望出自西平,所以有些池氏族谱称池姓郡望为西平,也符合历史发展过程的情况。
成语“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典故,就是话说北魏孝文帝时,公元471年,池氏总代数49世之裔池仲鱼,封授城门侯,而因城里失火,皇上责罪于池仲鱼疏于护城不力,被革职,并诛其九族。
以致池姓虽起源历史久远,但可能人口发展不多,或许其原因之一有可能是受到此事件的影响吧。久而久之,后来人们便将池仲鱼家族无故遭受株连之事,说成了如今“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句顺口成语而被广为流传。
据1997年赣南池氏六修的《池氏族谱》收录南宋状元池梦鲤的裔孙已遍布于赣、闽、粤、浙、湘等五省二十多个县市,尤以赣州、会昌、兴国和福建的长汀、连城、上杭等地较多。而散居于江西省吉安市辖的永丰县潭头乡源头村、石马镇东湖村及遂川县高坪镇茅坪村、
新干县界埠乡廖圩池家村等处的一些池氏均大多属于宋末状元池梦鲤的后裔这一大支系。并且若以池溥为赣南鼻祖作一世祖列传(池梦鲤是三世祖),自南宋开始,已经传至在二十五至三十四世左右,并且这支赣南池氏流派的繁衍历史已有八百余年,人口也达数万之众。
第2065回:西楚振家声传奕叶,南阳绵世泽源流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