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语言的10个技巧(和掌握10多门语言的他聊过后)

学习语言的10个技巧(和掌握10多门语言的他聊过后)(1)

看点 双减后教培成“过去式”,这无疑对孩子的自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说到外语的学习,最花课外功夫,也最看平时努力。如何有策略地学习外语?外滩君联系到了掌握10多门语言、破百万浏览量的语言类博主侯雪千,下文中他不仅道出了多年来亲身实践的学习经验与方法,更难得的是分享了自己对学习外语意义的深层次思考。

支持外滩君,请进入公众号主页面“星标”我们,从此“不失联”。

文丨柯察金 编丨Amanda

差不多整整一年前,侯雪千结束了多年的留美生涯。

他本科就读于华盛顿大学金融专业,后在乔治华盛顿大学攻读了国际关系硕士,笑称“跟华盛顿杠上了”。毕业回国,很顺利地进入到一家大型金融机构。

这样的经历,在归国留学精英里大概属于“标配”,但雪千的故事远不止于此。

学习语言的10个技巧(和掌握10多门语言的他聊过后)(2)

侯雪千

一年后的今天,外滩君在上海见到了雪千,第一感受是他极广的知识面和超强的表达能力——不过,此刻侃侃而谈的不是“金融精英”版本的雪千,而是作为留美学生,以及多门语言者的雪千。

金融本业之外的雪千,是个名副其实的外语达人:除了英语几乎达到母语水平,还掌握了日、韩、俄、法、西、土耳其……等10多门语言。最近半年,则又迷上了维吾尔语。

近几年,雪千稀稀落落地在网上发布了一些有关语言学习的vlog,虽然都是随兴制作,没成想给很多人以启发和帮助,在油管和B站成为颇有名气的语言类博主。

学习语言的10个技巧(和掌握10多门语言的他聊过后)(3)

正在读书的雪千

值得一提的是,雪千的大部分语言都是出于个人兴趣自学的。除却英语,几乎没有在目标语言国居住过,也不存在纯母语的沉浸式环境。

外语最吃课外功夫,也最看平时努力。双减过后,教培瞬间成为历史,这无疑对孩子的自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交谈之中,雪千道出了他多年来亲身实践的学习经验与方法,值得与大家分享。

另外在外滩君看来,雪千身上最牛的甚至不是“会说10几门语言”。如果说留学生的优秀各有特色,那么雪千身上所体现的魅力,似乎更接近于“留学”本身的涵义……

学习语言的10个技巧(和掌握10多门语言的他聊过后)(4)

把学外语当做一种生活习惯

雪千来自哈尔滨,出国前,读的是公办。他从小就对语言感兴趣,“能从听懂或读懂一门外语中获得快感”,英语水平也一直比同龄人要好。

初中的时候,雪千回忆,虽然是应试教育的打法,但英语老师很负责,经常手里抱着个录音机在教室踱来踱去,给大家放听力。“多亏他,我的英语基础很好”,他笑道,“语法学得比美国人还扎实,他们经常把时态什么的搞错。”

首次完成外文的整本阅读也是在初中。读的是《追风筝的人》的作者,卡勒德·胡赛尼的另一部作品,叫做《灿烂千阳》,讲的是两个阿富汗妇女的不幸故事。

现在回想起来,他觉得这本书对于初学者还是难度高了点。如果作为入门读物,他更推荐乔治·奥威尔欧内斯·海明威的作品:

“奥威尔的书蕴含着深刻的思想,但因为是给工人阶级写的,语言很简练,《1984》、《动物庄园》小朋友都读懂;

海明威也是文风极其简洁明快,代表作有《老人与海》……

他们都属于近代欧美搞的一个类似古文运动的那种,把英语从华丽辞藻中拉了回来。”

学习语言的10个技巧(和掌握10多门语言的他聊过后)(5)

雪千的书架一角

到了美国之后,雪千更是进行了大量的阅读。他享受一个人沉浸在精神世界里,以“读万卷书胜行万里路”为格言。在他的很多视频里,都能看到背景里堆叠的“书山”。

高中阶段,雪千来到美国,就读于一所教会学校。“刚开始时稍微需要一点适应,特别是当时室友讲的是黑人英语,逐渐才习惯……要说真正能在语言上完全融入,我觉得是大学时候的事儿。”

雪千表示,自己是一个厌倦权威的人,这点也成了促使他学很多门外语的原因之一。

他所在的美高规模不大,倒也有20多个国际生,包括2个韩国人。“每年到哈尔滨旅游的韩国人也很多。

但每次亚洲人和亚洲人之间交流,只能说英语,”这让他很是泄气,“虽然喜欢英语,但当时我对英语的这种霸权地位不太服气。”于是,他花时间自学韩语,逐渐做到与韩国人自如对话。

当然,学习语言最大的养料还是兴趣,雪千高中时就选修了西班牙语,但学了两年都不解其中味。直到大一暑假,才体会到这门语言的魅力,重新捡了起来。后来,西语成为他最擅长的语言之一。

他说自己有点“收藏癖”,小时候喜欢收集各种卡片,“后来发现这些东西都是虚的,指不准哪天搬个家就没了。”于是他收藏起了语言,“毕竟这些是永远不会丢的”。

学习语言的10个技巧(和掌握10多门语言的他聊过后)(6)

雪千在节目中分享书单

雪千强调,学习任何一门外语,最重要的是找到持久的动力,否则一切方法论都没有意义。“学外语的本质也是一种学习,所有的学习都涉及到艰辛的脑力劳动,如果没有兴趣和动力,是很难长久坚持下去的。”

学外语是马拉松长跑,很多学生可能一开始的时候还饶有兴致,但到后面就坚持不下去了。雪千说,这种情况很正常,他自己也面临过。最好的解决办法,有三点:

第一,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构建语言环境。比如喜欢玩游戏,就把游戏设置成英语;喜欢刷剧,就多看点有意思的英美剧……把学语言跟娱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当然,“如果你有意识地学习语言,一定会对电影、电视的观感造成些许的破坏。”

反过来说,有的学生平时也爱通过英美剧学英语,但收获很低,原因可能就是深陷舒适区。比如过度依赖中文字幕,或是在观看过程中只关注剧情。

第二,在初期就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比方说在多久之内,要把语法体系建构起来,当然这阶段会不可避免地迎来一些枯燥;

因此第三,要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寻求正反馈,比如一篇文章一个月前听不懂但现在听懂了,以前和老外能聊两句但现在能聊三句……可以找到一些切实进步的证据,激励自己。

雪千在学维吾尔语时,网上可见的资料很少,找到的很多也是自己不太感兴趣的领域,“这时候,我的学习动力也会不可避免地受挫”,但他虽然语法目前只学了百分之二三十,但每次到羊肉串店时,还是忍不住拉着维族人聊天。

“哪怕用自己支离破碎的、夹杂汉语的维语,也都会聊个10分钟,给自己一些正向的反馈。”

对雪千来说,语言学习早已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因为我从中就是非常容易获得乐趣,所以会不由自主地去做这件事情。”

平时坐地铁乃至电梯,雪千都会抓住零碎时间听听力或复习单词。他给外滩君展示了他的单词软件,不是市面上常见的应用,而是他自己DIY的——把10多门语言的单词分门别类,手动输入释义和例句,制作卡片并做好收纳。

学习语言的10个技巧(和掌握10多门语言的他聊过后)(7)

学语言的关键:

搞清输入与输出的关系

在多年的语言学习中,雪千总结了自己行之有效的经验。大体而言,他认为语言学习的“输入”比“输出”更重要。

输入,即所谓的“泡脑子”——在不久前,他与国际语言学家,“如何在6个月内学会任何一门语言”的演讲者Chris Lonsdale专门讨论过这个话题,得出的结论很一致。

学习语言的10个技巧(和掌握10多门语言的他聊过后)(8)

雪千与Lonsdale(龙飞虎)老师讨论语言学习

输入与输出的主次不分,甚至会带来一定风险。

“如果过早地张嘴或提笔,外语的水平可能会fossilize(石化),养成一些错误的语言习惯,”雪千说,“这既是我自己的亲身经验,也是在第二语言习得领域,被很多研究证实的一个现象。”

所以雪千强调,在输出的时候,一定要做到“自觉”(self-conscious),要留意自己可能会犯的语法错误。

正反馈固然让人信心倍增,但也不全是积极的。跟母语者用对方的语言聊天时,通常对方都会很客气,一个劲夸“讲得真不错”,但一些错误不经过纠正,可能就永久地留下了,“和初学钢琴、投篮的姿势养成,是同样的道理。”

对于打算留学深造的孩子来说,外语能力再怎么要求也不过分。所以“早期开始做输出练习的时候,就一定要下意识地留意自己是不是哪句话用得不对,回去查一查,及时做出修正。”

“这里面涉及到一个重要的假说,叫‘留意假说’(hypothesis)——只有在留意一门语言的语法点的时候,一个人才能在这门语言中取得进步。”

当然,雪千表示,不是说输出完全不重要——这里面涉及到另一个问题:说话其实是一个生理的过程,需要活动口腔内的某些肌肉,才能发出特定的语音语素。

“如果从来不训练口腔和舌头,也就永远无法完美地把这些音素发出来。只有构建起一些特定的神经回路,才能正确地控制口腔和舌头。”

所以,即使是在学习语言的早期阶段,也可以尝试影子跟读法,借助母语者的发音来做输出练习。

学习语言的10个技巧(和掌握10多门语言的他聊过后)(9)

聊回到输入,怎么样才是一种比较好的输入方式呢?

首先,“泡脑子”的材料,能调动的感官越多越好。

雪千提示我们,观察婴儿是怎么学语言的:他们会聆听、模仿大人说话,观察大人的肢体动作,也会用手去触摸物体……

雪千表示,我们常会以为孩子学语言会比大人快,但其实按照学习的总时长来说,孩子是远远大于成人的。对于孩子来说,某个语法点可能是1000个相似的句子堆叠起来的意识。

“这是学习语言最自然的方式,但中国大部分的小朋友学习外语没有那么高的条件,于是跟学母语采取了截然不同的路径——是在用成年人的方式学外语。”

按照尽可能多地调动感官的逻辑,具有表演形式的语言材料,比如电影,会比单纯的录音效果要好。“当小朋友看到表演的时候,他能知道说这句话的人和周围的关系,可以从关系中判断。”

其次,好的输入应该寻找适合自己水平的内容。如果一篇文章,全篇看不懂或者听不懂,那么这样的“泡脑子”毫无意义。

雪千提到了“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假说。这个假说认为,对输入材料有大概性的了解,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不可理解的输入对于习得者而言,只是一种噪音。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只是随便打开一段外语广播来听,还称不上是输入,前提是能听懂个大意。输入材料最好要满足“i 1”的原则,就是材料只能比现阶段的语言水平稍稍难一点。

学习语言的10个技巧(和掌握10多门语言的他聊过后)(10)

另外,雪千认为背单词是很有必要的,关键是怎么背。

“最好的方式,是在某个特定的语境中看到不会的单词,就有意识地记下来”雪千表示,脱离语境背单词,没有什么意义,“比如waste和squander,这两个词都是‘浪费’,但没有人会说‘I just squander 50 cents...’,而这些用法只能通过语境才能真正地吸收。”

雪千说,背单词,最关键的其实是复习机制,“不是说今天10个,明天10个……而是每一天都在背负着前一天的内容往前走”,没有一个清晰的复习机制,背了等于白背。

有些单词软件可以“看图背单词”,但雪千对此有些质疑。“图片的形式,对于桌子、地板这样的名词或许可以,但涉及到一些抽象的概念,到底能有多大的作用?名词对于一门语言来说,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我自己的理解,还是根据语境去学单词比较高效。”

“现在还很流行一些词根记忆法,用结构性的方式将词汇串联起来——这得看每个人不同的认知习惯,我个人没有尝试过。”

学习语言的10个技巧(和掌握10多门语言的他聊过后)(11)

拥抱“痛苦和折磨”,

眺望广阔的世界

说了这么多外语学习的方法论,但对于雪千来说,语言远远不止是一种工具——不管是留学还是学习外语,长久以来令他感触最深的,是一种“痛苦和折磨”。

很多人如果之前了解到雪千,大概都是从他去年年初发布的一个vlog开始的。该视频在油管、B站等平台上均有数百万的浏览量,引发了留学和外语学习群体广泛的讨论。

学习语言的10个技巧(和掌握10多门语言的他聊过后)(12)

雪千vlog截图

在那个爆火的视频中,雪千用一口流利的英文静静诉说,仿佛是在给他这么多年的留学生涯做总结:

2015年夏天,我在凌晨三点走过在西雅图最喜欢的书店Magus Books,眼睛一下就被橱窗后黄色灯光下的一本书吸引了,第二天一早我就去买了这本书,读完了它。

这本书可能不是我读过最好的文集,但书名我一直记得,《知性乃道德职责》——这跟学习语言又有什么关系呢?

学习语言赋予人智力么?不一定;会讲外语是知性的一部分么?也不尽然。但是知性与掌握外语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它们都使人痛苦。

我说的痛苦,并不是指枯燥乏味的语法和单词学习,抑或花在追求知识和智慧上的大量时间,甚至,不是这种追求所带给你的孤独。

真正的痛苦,真正的折磨,是困惑。因为所知越多,与无知的边界也越大,无知的信念越坚定,新获得的认同就无助。

如果你学习波斯语,你会发现世界上所有美丽的,不全是你母语里的作品。萨珊王朝的史诗,并不逊色于唐诗;如果你学习西班牙语,你可能会意识到,你原本认为自己文化里如此特别的一部分,在其他文化里有极为相似的东西……

学习一门语言,如果足够用心,你的一部分会变成操这门语言的部落的一份子……

在视频中,雪千把这种痛苦称作“文化的精神分裂”,这也是对他而言,学习外语真正的折磨。那么,任何一个不是自虐狂的人,为什么会想要学习外语?

他说,没错,学习语言可以在全球化的世界里提高自己的价值,但更重要的是,“这种折磨是留给那些敢于直视世界的人,是留给那些敢于撇去偏见的人,而不是躲在语言障碍后面,拒绝真正去了解同处于这个世界的其他人类,甚至是所谓的敌人。”

在雪千看来,所有对知识的追求,本质上都是一种自虐。学习语言也不例外。但是这种痛苦,“并且可能只有这种痛苦,能让我们超越误解。”

学习语言的10个技巧(和掌握10多门语言的他聊过后)(13)

雪千在大学时最喜欢的一家书店

面对面地与雪千交流,一个很直观的感受就是,他已经习惯了用多种不同的维度、视角思考问题。穿梭于不同的文明与文化之间,惊叹于它们的美丽,也有很有意识地去避免任何先入为主的意见。

外滩君问雪千,学了这么多语言,这种“文化的精神分裂”不会对身份认同造成冲击么?

他说自己刚到美国,是身份认同危机最严重的时候,“那时候十多岁,每天夹在一群美国人中间,迫切想找一些令自己最与众不同的东西,”所以那一段时间,他每天都会读四书五经,看论语怎么说,夫子如何如何。微信头像用的也是《康熙帝读书像》,个性十足。

但兜兜转转这么多年,再谈起自己本民族的文化,雪千有种看山还是山的感觉:“我们是世界几大古老文明里一个很有特点的存在,有自己美丽的地方,也有一些层面制约了文明的发展……”

“但所有的文明都有自己的特性,我不太需要通过某种太强烈的情感依托,去构建对任何一种文明的认识,或者说从中寻找自我。毕竟,不是我构建了中国,而是中国构建了我,这一点不会改变。”

雪千觉得,对于留学生而言,最好的状态是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融入当地、尊重和了解当地。他觉得,“只有一个人真正地在比较深的程度,了解另外一种文化或文明,才能真正地了解自己的文明。如果你永远都是活在自己封闭的世界里,其实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文化长什么样子。”

学习语言的10个技巧(和掌握10多门语言的他聊过后)(14)

回国以后,他又重拾起古汉语的经典,说“不希望自己的母语被污染,想去重新打磨一下”;但同时,又会每天打开各种语言的新闻,了解拉美的近况,看看日韩的政局。

“地球更小了,也更大了。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都要认识到。”

外滩君之前经常看到一个词叫“international mind”,在雪千身上,这个词好像一下子变得瓷实了。

学外语和出国留学,浅有浅法,深有深法。把外语当做一种纯粹工具,把留学当做一种纯粹跳板,固然可以。但要说精彩,好像还真避免不了“痛苦与折磨”。

不就正像雪千说的那样么——任何对语言或知识的追求,本质都是自虐。

关注外滩教育

发现优质教育

学习语言的10个技巧(和掌握10多门语言的他聊过后)(1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