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朝鲜之役伤亡(万历第二次平壤之战)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黎子堂
字数:4190,阅读时间:约8分钟
编者按:在以往的叙述中,明代万历抗日援朝战争中的第二次平壤之战,被叙述为明朝以精锐军队一举扫荡日军,以及有所谓日军火枪强,明军只有三眼铳,要靠大炮才能取胜之类的言论。本文就针对入朝明军的战斗力问题,进行介绍与讨论。
▲第二次平壤之战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历史背景。万历二十年(1592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援朝明军三万余人浩浩荡荡地渡过鸭绿江,开启抗倭援朝的征程,兵峰直指被日寇占据的平壤城。而当时占据平壤的日军小西行长部,由于失去了朝鲜叛民这一耳目渠道,对明军来援的消息一无所知。
直到次年一月四日,日军使者在顺安谈判时被明军伏击,大浦孙六几人逃回平壤城,小西行长方才得知明军到来,开始着手加强戒备,并派出使者向黑田长政,大友义统,小早川秀包等人讨要援兵。
然而由于在信中夸大明军兵力,导致黑田长政和小早川秀包犹豫不决,而大友义统更是吓得放弃驻地凤山城一路逃回王京。小西行长的举措,倒是帮了明军一个大忙。最终,小西行长只得以所部第一军团,直面即将到来的,大明天军。著名的第二次平壤之战,就此爆发,侵朝日军终于要真正面对大明帝国的军威了。
▲小西行长
关于第二次平壤之战中明军的兵力问题,是有详细记载的。按照《经略复国要编》报进兵日期疏和益乞增兵益饷进取王京疏来推测,有33997-38937人左右,其中葛逢夏部由于疲弱者众多,在半途裁去400人,最终兵力大约是38537人左右。
笔者列出《万历朝鲜战争全史》中表格,以咨参考:
以上表格所据为《经略复国要编》报进兵日期疏,再据议乞增兵益饷进取王京疏所提,实际兵力当为兵丁38537员,进兵疏可能是少算了家丁部分以及明军部队,比如《宣祖实录》中提到的王玠部的2700名火器手。
各将领部的家丁数量,按照《经略复国要编》所记载如下:
杨元同戚金:共682名
李如柏:共245名
祖承训:共123名
婁大有:共12名
钱世祯:共40名
沈惟敬:共32名
方时晖:共12名
陈邦哲:共30名
郑文彬:共50名
赵汝梅、赵之牧、赵汝琏:共80名
宿应名:共10名
总计1316人
当然此处只统计了一部分将领的家丁,其他将领如李如松、李如梅、张世爵等人也有相当数量的家丁。比如《两朝平壤录》中称碧蹄馆之战李如松带领3000家丁,这可能是包含了张世爵等人的家丁。但也侧面反映了当时李如松家丁数量之多,可能在数百至一千左右。
而关于这批明军的战斗力问题,目前有两种极端评论,一种是孙卫国先生的说法,他的《再造藩邦之师》一书中,称援朝明军为“当时明朝最精锐的部队”。盖因援朝明军的来源多是九边兵,而九边兵又往往与精锐挂钩,故孙先生认为其是明朝最精锐的部队。这一说法在以往的论述以及网络上得到许多人的认同。
而另一种,则是霍利的《壬辰战争》一书,其认为“李如松的远征军主要是由雇佣兵和征召来的流民,不法之徒或时运不济的农民组成”。他认为明军是一支无用的弱军,这一说法也得到一部分人的支持和认可。但综合史料来看,这两种说法都有失偏颇。
▲万历朝鲜平壤之战绘画
首先,是孙先生的说法,诚然,入援明军主要由九边兵构成,但九边并不代表一定是精锐,其中也有大量的老弱部队。如宋应昌所说“恐该地方官以防虏为辞,将老弱不堪充数,徒致空名”。虽然宋应昌也采取了一定措施,比如查询各镇精兵数额进行抽调,但结果却不尽人意。
比如,宋希望调宣府精兵,结果宣府派来的宋大斌部马兵,是三千新兵。而希望调得山海关精锐火器手计划,也被山海关参将浇了一头冷水。山海关参将孙一元回信称“本关并无火器手三千名”,而希望调得吴惟忠部南军精锐三千。吴惟忠的回复则是“募完南兵二千一百名”。
且不说募完二字说明吴惟忠的兵是新招募的,训练还没完的新兵,后面又提到“各军原领器械,俱朽坏不堪” 。对此,宋应昌在疏中表示道“见前项军士俱系虚数,又多器甲不备,诚恐各处兵马俱属如此,难济实用。只得要求各处将官坐名调取”。
但即使如此,到了后面,宋应昌在给各军将领的疏文中仍然提到“今调兵四集,云集乌合”。在万历二十年十二月初八日给李如松的书信中更是直言:“蓟镇则强弱相半,宣大率皆庸贩之徒”“则今日之所望而持者,惟辽镇七千耳” 。
另外前文也提到,在万历二十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进兵途中,葛逢夏因为军中疲弱者,不得将其遣散,遣散人数达四百人。而按《宣祖实录》所记,葛逢夏统领的是真保建遵调兵,侧面也说明了当时来援的明军水平参差不齐。
最后是《经略复国要编》议乞增兵益饷进取王京疏中再次提到的“止有已到兵丁三万八千五百三十七员,分隶三营副将,且内多疲弱不堪,临阵所选精锐,不过二万”。
总的来说,结合前文所述,此处援朝的明军夹杂着相当部分新募部队,但这并不代表军力弱。因为像吴惟忠的南兵,虽然是新募,但是到战前已经训练了两个月,也有一定战斗力。但这些部队远远达不到“明朝最精锐的部队”的赞誉,只能说颇有战力罢了。按照宋应昌的总结,这批明军,临阵可战者二万人,弱兵则一万多。
▲明军骑兵
其次是霍利先生的观点,这一观点较孙卫国先生的观点更加极端偏颇,完全无视了明军的组成。虽然有相当一部分明军是新募组成,但是主要核心的辽镇兵、蓟镇兵以及部分南兵,都是实打实的正规军。
更何况,这些新募部队在战前也经过了一定时间的训练,其战斗力并不会太差。再者,如果日军就这么被这所谓的由雇佣兵和流民组成的军队杀得大败,那也辱日过甚了。总结来说,第二次平壤之战投入的明军部队,在战斗力算不上明帝国最精锐的军队,但也不是什么三流军队。
▲万历朝鲜平壤之战示意图
接着再来说一下明军的兵种构成和装备问题。
明军的兵种构成,在早期征调方案中,宋应昌是希望抽调大量的步兵和车兵,辅助以骑兵。也就是以步兵为主的远征军。但是到最终还是变成了“骑多于步”的情况。主要原因还是以骑制步和快速入朝的战术考虑。
另外,从上文表格中可以看出,大部分的明军都是马兵,仅有南兵和蓟镇有步兵。按照周维强先生《明代战车研究》一书中的统计,最终调到的车兵数量只有原计划的四分之一,即蓟镇戚金和王问部的2000名,占全军的6.3%。
而步兵主力的南兵,则有3600名,占全军11.3%。剩下的骑兵足足有21165名,占全军的76.1%。其中杨元的中军有百分之九十是骑兵。其骑兵数量之多,足以傲视侵朝日军了。但是这样的构成,在野战中或许能占据优势,但在攻坚作战时问题就比较大了。
▲明军的轻车
不过,即使明军以骑兵为主,仍然携带了大量的火器。先说北军,北军一直以来被认为不擅使用火器,加上以骑兵为主,不少人认为入朝的北军没有携带火器。这一观点主要是受到柳成龙《惩戒录》的影响,其书中在记载碧蹄馆之战时说“时提督所领皆北骑,无火器,只持短剑钝劣”。
这一说法显然是不靠谱的。因为按照《宣祖实录》中记载,碧蹄馆之战的北军对阵日军,是先放神机箭。日方记载中也提到了明军使用大筒,三眼铳等火器。同时日军在碧蹄馆战场上也缴获到了天字大将军炮,说明当时北军是有配备不少火器的。
▲定辽大将军炮
而宋应昌在《经略复国要编》中也屡次提到督造大将军炮,灭虏炮等配备给北军。在十月初八日给李如松的信中就提到,取到配发到辽东的军械中有“大将军八十位,滚车十辆,现留四十位,灭虏炮二百一十门”,还有百子铳佛郎机等。
平壤之战前,宋应昌在给李如柏李如梅二人的战术计划中也有提到“其南面北面,西南及东南东北二角各设大将军炮十余位”。以三面二角各设十炮来看,当时李如松手上能用的大将军就有五十门左右。再加上海量的灭虏炮,虎蹲炮,北军的火器配备率,是相当恐怖的。
同时,宋应昌还给明军配备了海量的火箭,如毒火箭等,其数量更是以千万计,达到人均数支火箭。而单兵火器方面,《宣祖实录》中记载明军在攻破含毬门后,冲入城门时放三穴铳和鸟铳。而《经略复国要编》有提到蓟镇送来铜神枪一千杆,可能是配备给北军的快枪。
▲天字大将军炮
北军尚且如此,南军的火器数量就更多了。比如《宣祖实录》中记载的万历二十一年正月过江的明军备御王玠,其部下为2700炮枪手。朝鲜的炮一般代指鸟铳,可以推测王玠部皆为鸟铳手。但是在明方史料中并未查到有王玠这一统兵将领。
由全火器的配置来看,推测其可能隶属于南兵,这支部队有可能是出自王问部车营或是吴惟忠部。另外,宋应昌曾多次催促督造百子铳、佛郎机等炮,这些中轻型火器有可能是配备给车营的。当时为入朝调派的战车主要是一字战车和轻车,均在车上配有各类火器。
另外提一句,长久以来,有不少人认为明军在单兵火器上只有劣质的三眼铳,所以被日军的铁炮死死压制。这种观点未免偏颇。从上文的介绍也可以知道明军除了三眼铳,还携带了相当数量的鸟铳,其中南军更是以鸟铳为主。在平壤之战中明军南北军三眼与鸟铳相互配合,发挥了巨大作用。
▲三眼铳
宋迎昌更是在书信中直言三眼铳好好运用未必不如倭铳,加上明军自身鸟铳也不逊色于倭铳,再辅助以海量的中轻型火器,哪一方的火力更强一目了然。并且,尽管战斗过程中倭铳火力凶猛,一度击中明军数名将官,但从最终战果来看,整场战役日军不过是给明军造成千余的伤亡,倭铳的作用还是不宜过分夸大的。
除了各类火器外,明军也保有大量的冷兵器,如弓弩刀枪等。其中比较特色的武器,当是北军使用的铁鞭和铁质连枷棍,南军使用的狼筅。防具方面就是读者们熟知的布面铁甲之类了。
明军甲胄的防御力是相当惊人,按照耶稣会传教士弗洛伊斯在《日本史》中的记载“他们穿着厚薄适中的,钢铁制成的铠甲,佩戴着钢铁打造的护膝。就算他们骑在马上,铠甲也能垂到足边”。同时还评价道“即使最优良的日本刀枪也不能给他们造成丝毫损伤” 。
不过弗洛伊斯的话可能有所夸大,但还是表现出当时明军甲胄的精良。同时,为了应对日军的鸟铳,宋应昌还派人制造了一批遮蔽铅子的棉被防牌,可以在八十步外抵挡日军铅子,以抵消一部分日军的火力优势。这些防牌配合战车一同使用,在攻城战中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辽镇精兵
综上,通过对明军的兵力、构成、战力、装备的简单介绍,整体来看,这称得上一支优秀的远征军,尽管这并不能达到宋应昌的预期。但无论如何,这支部队于万历二十一年一月六日,抵达平壤城下,开启了远征的第一大战,并给狂妄的日本侵略者以迎头痛击。
参考资料:
《经略复国要编》
《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
《万历朝鲜战争全史》
《再造藩邦之师-万历抗倭援朝明军将士群体研究》
《明代战车研究》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黎子堂,任何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