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值得培养的名将 三国志里被忽视的八卦

作者:杂了咕咚

三国志值得培养的名将 三国志里被忽视的八卦(1)

69、这位小哥,报上名来

公孙度字升济,曾用名叫公孙豹,辽东襄平(辽宁辽阳地区)人。他的父亲叫公孙延,为了躲避战乱,带着儿子从辽东郡,北上迁居到了玄菟[tù]郡(现沈阳抚顺地区)。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因为这次避难,公孙度的人生来了次逆袭。大约在公孙度十八、九那年,他在玄菟郡里谋到了职位,当个小郡吏。在这里,遇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位贵人:玄菟郡太守公孙琙[yù]。公孙太守只有一个儿子,可惜十八岁一过就死了。巧的是太守少爷竟然跟公孙度同年,公孙太守看到了公孙度,如同看到了自己刚刚死去的儿子,打心里往外那么喜欢公孙度。一拉家常,灵异事件出现了,太守的儿子也叫公孙豹,跟公孙度原来的名字一样。太守不禁又划十字,又合十双掌,心中一通默念我佛阿门玉皇大帝的感谢上苍,他认定公孙度就是上天给自己送来的转世儿子。从此,公孙琙待公孙度如亲儿子一样。他请来当地名士,教导公孙度,培养贵族气质。还亲自挑选了名门望族家的女儿,做度儿的妻子,并利用自己的人脉推荐公孙度成为尚书郎的人选(真是可怜天下失独父母的心啊,看来放开二胎是好事)。感觉公孙度遇到的贵人与其说是公孙琙,还不如说是那个死去的公孙豹。看来起名字还真有学问,哪怕是个曾用名,冥冥之中都有际遇相随。名字起好了,就赢在起跑线上了。这公孙度的度,成了镀金的镀了(每次读到这里,我就会想,自己是改个名字好呢,还是办个起名公司好呢?)。

三国志值得培养的名将 三国志里被忽视的八卦(2)

72、战争来了,到辽东去看海

提到辽东,不得不讲讲它的地理位置和位置。需要大家把目光,注视到东汉版图的东北角,这里有三个郡:以辽东郡为中心,它的北边是玄菟郡,它的东南是乐浪郡。按照汉朝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制度,这三个郡都属于幽州。由于地理位置处于偏远地区,生活也比较落后,周围还有几十个少数名族混杂,国家对这三个郡的税收也很少(这种老少边穷地区,钱收多了也没人交,还容易引起叛乱。所以有些时期还是免税赋的),所以汉朝不怎么重视这三个郡,也不怎么管。朝廷对东北三郡的底线是不反就行,当然,如果有少数民族来侵犯,中央还是会出兵保护的。保证国家领土的完整性是大国的基本气质。

一个地区得不到全国的关注,在和平繁荣时期会悲惨一些,但在国家发生战争的时候就有优势了。从184年黄巾军起义开始的五十多年的时间里,汉朝的中原地区都打成一锅粥了,东北三郡一直没受影响,人民的生活比较平稳安逸。东北三郡,特别是辽东地区反而成了人们的避祸之所,人们纷纷奔向东北,比如文有隐士管宁、王烈、邴[bǐng]原等等,武有后来的东吴名将太史慈,他们都是战乱初期来到了辽东郡的。

73、有仇不报非君子

所谓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公孙度咸鱼大翻身,成了辽东郡的太守。再次回到领导阶层的他,已经不是原来的毛头小伙子了,而成了老练狠辣的政客。他要借此机会,大干一番。

公孙度首先想到的就是报仇。他对那些瞧不起自己的人,最为痛恨。可惜很多鄙视他的人已经作古。但有一个人还活着,就是公孙昭。当初,公孙昭做过襄平县的县令,他把公孙度的儿子公孙康招来服兵役,而且还真对得起公孙度,让公孙康一来就当官,当个什么官呢?伍长。伍长管五个人,类似于现在的班长吧。公孙康的职务很稳定,从不降级。稳定到什么程度呢?公孙康手下的兵都当排长了,他还是班长呢。这明显是在羞辱公孙度,而且还是在襄平县,襄平可是公孙度的老家,这是羞辱公孙度家族啊。公孙度把公孙昭抓来,在襄平的闹事上,扒光了公孙昭的衣服用竹条活活打死了。

按说仇也报了,内心的不快应该释放了,但多年的积郁,让公孙度有些变态。这在另一件事上有了充分的体现。重新获得政治生命的公孙度,这次有了鸿鹄之志,他希望能网罗一批精英,为自己效力。此时在他的家乡襄平,正好有一位从河内郡太守的岗位上退下来的离休干部李敏,公孙度打算请李敏来辅佐自己。李敏这个人在《三国志》里鲜有记载,只是因为跟公孙度有交集,才出现。所以无法评价他的人品和才能,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看不惯老乡太守公孙度,他不想为公孙度卖命,但又怕被公孙度打击报复,惹不起躲的起,他决定出逃。好在那时候,没主的地方多得是,不像现在是块儿能盖楼的地儿,就被不知道什么机构给占了,把没钱的赶走,钓有钱的来住。李敏以最快的速度带着家眷,匆忙迁居到一处海岛,悄悄消失在了茫茫大雾之中,再也没有了音讯。李敏匆忙到什么程度呢?根据李敏的孙子魏晋重臣李胤的回忆,连儿子李信------也就是李胤的爸爸-----都没带走。

听说李敏竟敢玩儿消失,走的时候连声招呼都不打,太没礼貌啦!这可犯了公孙度的大忌,认为李敏严重瞧不起自己,强烈的自卑使公孙度强烈的自大,他怒不可遏地带人来到李家的祖坟,刨坟掘墓开棺焚尸,让李家的死者不得安生。然后把李家的宗族老少全部杀了(也有跑的,李信就跑了)。

三国志值得培养的名将 三国志里被忽视的八卦(3)

咕咚有话说

博客上有位叫“yitiansword”的读者,发现上期的夏侯惇手里拿的道具不对,不应该是花生米。这位读者很仔细,必须点个赞!我已经跟道具组说了,下次换成蚕豆。

尽管几年前,在咸阳汉景帝的墓穴里发现了十几颗花生米。但用主流的观点更严谨。花生是在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后引入中国的,大约在明朝,所以三国时代不会有花生米。蚕豆是张骞带回来的,甚至有观点说在石器时代就有了。不管那种说法,三国时期应该有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