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打锣鼓(用1800岁锣鼓书唱出)

一面书鼓、一只镗锣

是锣鼓书守护人谈敬德一生的执着

创作要“上接天线、下接地气”

是他作为一名党员的追求

80岁的他说:

“建党100周年是一件大事,许多角度都能反映。

我就用家乡的人、家乡的事,来歌颂100周年。”

新民晚报“上海时刻”出品

修改十一稿

1800多岁的锣鼓书是上海最古老的民间曲艺之一,也是上海首个获批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19岁起,谈敬德便痴迷于锣鼓书,也是锣鼓书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他介绍,锣鼓书的表演艺术十分丰富,有说、表、唱、做、自击鼓,手、眼、身、法、步加舞等艺诀。表演中有帽子功、扇子功等。

今年恰逢建党100周年,按捺不住喜悦的谈敬德,从年初起就开始创作《女飞行员闯关》。其讲述了新场坦直姑娘陆心安历经重重考验,最终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批55名女飞行员之一的故事。1952年3月8日上午10点,陆心安参加的起飞典礼还接受了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

因种种原因,谈敬德无法联系到现居北京的陆心安,只能多次请教曾采访她的原《坦直镇志》主编龚桂峰。一个冬天伏在书桌旁,裹在老棉袄里的谈敬德熬出了初稿。他没料到的是,之后的2个月里竟修改了11稿

“以前,一般改个三四稿就差不多了。”印象最深的是上海市曲艺家协会主席吴新伯的建议:艺术作品,不是一个英雄或先进人物的履历表,得凸显最生动的地方。于是,纠结再三的谈敬德砍掉了陆心安在堂哥的影响下参军、做教练员等情节,而更集中地展现她在学飞时的三大难关:初一水平的她连走路、睡觉都在背书才跨过文化关;把睡床模拟成驾驶舱攻克技术关;-40℃户外试飞挑战意志关。词一改,曲也跟着“大换血”,但他甘之若饴。

这个极具新场特色的故事也被选中赴京展演,并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曲艺节目展”上海专场上获得关注。他说:“我终于实现了我的愿望,让我们浦东的事能够在全国传播。”

七十年代打锣鼓(用1800岁锣鼓书唱出)(1)

吸引下一代

除了继续打磨《女飞行员闯关》之外,谈敬德还在争取年轻人的关注。

家住新场的他发现,古镇藏着不少红色故事,但不少人目前还不太了解。他特地给石笋中学创作了《红色记忆在心中》。跟着朗朗上口的词,学生们可以了解到,曾是中共淞浦特委组织部部长的陈云在康家宅里指导革命斗争;爱国志士黄炎培如何找到一生信念;新中国首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吴仲超,曾在此从事地下党组织工作……在给幼儿园孩子的作品里,他将红色元素结合小猫、小狗、小鸭子等童趣形象。他表示,给专业锣鼓书演员写的词曲中得有较难的口技设计,但为中小学生量身打造的作品需更注重合唱板块。“好听,方便参与,才能让红色故事和锣鼓书唱得更响、传得更远。”

同时,谈敬德也忙着“线上”传播。他打算一共创作10个红色系列作品,并制作成微信视频,方便网友随时随地收看。

很多人都纳闷,80岁的他怎么那么“折腾”,还看上去那么年轻呢?他的秘诀是:“忙、忙、忙,为锣鼓书忙!”

七十年代打锣鼓(用1800岁锣鼓书唱出)(2)


来源:新民晚报(记者 李颖 肖茜颖 王凯)

海报设计:戴佳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