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大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汉思想家董仲舒)
今天要带大家了解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董仲舒。
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在西汉时期,有一个著名的历史事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提出这一理念的正是今天我们要讲的西汉著名思想家董仲舒。董仲舒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思想,它的背景和意义又是什么,我们从儒家思想讲起。
儒家学派大思想家,孟子在《孟子·梁惠王》一书中曾经说,不喜欢杀人的人才能统一天下。但他似乎说错了,因为在孟子数百年之后,正是秦国统一了全中国。秦国在“耕战”两方面,也就是经济上、军事上,都超过其他国家。当时秦国是出名的“虎狼之国”。它全靠武力,又加上法家残忍的意识形态,成功地征服了六国,形成了统一的政权。
但其实孟子也没有完全说错,因为在秦朝统一中国大约15年后,就灭亡了,被汉朝取而代之。虽然汉朝初年还是继承了秦朝的统治思想,但后来在汉朝的统治思想中,“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汉朝为了建立儒家的正统思想,还开启了著名的考试制度,而且主张以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基础。
这个制度下,进入仕途的各级政府官员,就不靠出身高贵,不靠财富,而靠通过一系列定期的考试。这些考试由政府主持,在全国同时举行,对于社会的所有成员都敞开大门,只有极少数人除外。当然,这些考试在汉朝仍是雏形,在数百年后才真正普遍施行。而这个制度的发起人,也是今天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位董仲舒。
讲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他甚至有点讨厌,废除了先秦百家思想不说,还建立了让我们“痛恨”的考试制度,当然这里的痛恨是加引号的。在我们了解董仲舒的思想和贡献之前,还是让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董仲舒的一生。
董仲舒于公元前179年,出生于西汉的广川,也就是今天的河北一带。他出生于一个大地主阶级家庭,家里从小条件不错,他自幼也天资聪颖,酷爱学习,传说读起书来常常忘记吃饭睡觉。董仲舒在30岁时,开始招收了大批学生,精心讲授。他讲学,在课堂上挂上一副帷幔,他在帷幔里面讲,学生在帷幔外面听。所以,很多人跟他学了多年,甚至没有跟他见过面。通过讲学,董仲舒为汉王朝也培养了一批人才,他的学生后来有的当了诸侯国的国相,有的成了长吏。由于董仲舒广招门生,宣扬儒家经典,他的声誉也日益扩大,在汉景帝时就当上了博士,掌管经学的讲授。
到了后来汉武帝继位后不久,汉武帝让各地推荐贤良之士,寻求治国方略,董仲舒被推举参加策问,也就是类似现在的顾问的意思。汉武帝连续对董仲舒进行了三次策问,基本内容都是,天与人的关系问题,所以称为"天人三策"。董仲舒在策问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其中大一统思想对后世影响巨大。在汉朝初期,经济发展很快,出现了著名的“文景之治”的盛世。但在景帝时代出现了吴楚七国之乱。统一的国家将面临着分裂的危险。景帝时任博士的董仲舒认为,当前最重要是要巩固集中统一的政权,防止分裂割据的局面出现。董仲舒从儒学经传中寻找统一的理由,他从《公羊春秋》一书中找到了"大一统",并提出了大一统理论。他说:《春秋》一书中所主张的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适合古今任何时代的道理,每个王朝也当然要遵循。
而且他还根据大一统的普遍法则, 提出了思想也要大一统的论点。因此他建议废除除儒家思想以外的其他思想,以防止这些学说迷惑百姓,这样国家的法律和制度才能显示出地位。只有思想上统一了,才能巩固和维护政治的统一,只有政治统一了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于是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大一统建议,实施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学作为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大大维护了汉武帝的集权统治,为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董仲舒对策后,被武帝派到江都易王,刘非那里当国相。刘非是武帝的哥哥,是一介武夫,但因为董仲舒当时声望很高,是举国知名的大儒,所以对董仲舒非常尊重。但刘非图谋不轨,一心想篡权。希望董仲舒要象管仲辅助齐桓公一样来辅助自己,以篡夺汉朝政权,但董仲舒借古喻今进行了规劝。
公元前125年,公孙弘又推荐董仲舒,去胶西王刘端做国相。刘端也是武帝的哥哥,他比刘非更凶残、蛮横,过去不少做过他国相的人都被杀掉,或毒死。董仲舒一直提心吊胆,小心谨慎,唯恐时间长了遭到不测,于是在四年后,以年老有病为由,辞职回家。从此也就结束了他的为官生涯,专心回家教书育人、著书立说。
虽然他辞去了官职,但朝廷有大事,还常派人到他家向他请教。公元前104年,董仲舒在家中病逝,葬于西汉京师长安西郊,有一次汉武帝经过他的墓地,为了表彰其对汉王朝的贡献,特下马致意。由此,董仲舒的墓地又称为"下马陵"。
接下来,我们就从他的宇宙发生论、人性学说、政治和历史学说分别介绍董仲舒的思想观点。
关于宇宙的构成,董仲舒说,宇宙由十种成分组成:天、地、阴、阳、金、木、水、火、土和最后是人。他的阴阳观念也很具体。他说:“天地之间,有阴阳之气,常渐人者,若水常渐鱼也。所以异于水者,可见与不可见耳。”意思是,天地之间有阴阳二气,人生活在阴阳之气中,就如同鱼生活在水中一样,阴阳之气与水的区别在于,水是可见的,而阴阳之气是不可见的。也正是阴阳之气,将人与天相连,起到了天和人可以感应的作用。也就是说,阴阳之气是人和天之间的感应之物。这就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比如天要下雨的时候,人体病痛部位会有预感。人能感受上天,上天也能察觉人,所以做人做事要谨慎,我们常说“举头三尺有神明”,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关于董仲舒的人性学说,他认为人性包括两个部分:性和情。性的范围很广,包括仁、义等等。但是董仲舒不同意孟子的人性本善思想,因为他强调,人为和教化的作用,只有教化才使人与天地同等,这方面的思想,他更接近于荀子。但是也不完全同意荀子的人性本恶,他认为善是人性的延续,而不是人性的逆转。
在社会伦理方面,董仲舒提出了著名的“三纲五常”。董仲舒认为社会有五伦,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董仲舒选出了三伦,称之为“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在三纲之外,还有五常:仁义礼智信。五常是个人的德性,三纲是社会伦理。三纲五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通过三纲五常的教化来维护社会的伦理道德、政治制度,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政治哲学方面,董仲舒认为政府的职能,就是帮助发展人性和社会伦理,也就是三纲五常。董仲舒认为国家的治理,要按照自然界的规律。以庆、赏、罚、刑与春、夏、秋、冬四季对应,政府在组织也是以四季为模型,将政府官员分为四级,每级官员下面有三个副手,也是模仿一季有三月。并且根据“天人感应”学,认为如果自然界有异常,则说明政府有过失,比如有自然灾害就表示政府治理有过失。
在历史哲学方面,董仲舒认为朝代的更替遵循“三统”:黑统、白统、赤统。每统都有自己的统治系统。认为夏朝是正黑统;商朝是正白统;周朝是正赤统,由此循环往复。董仲舒认为,新王建立新朝代,是由于受命于天,所以他必须做出某些外表上的改变,以显示他受了新命,比如改国号、改习俗、改制度等等。
董仲舒的“三统”说也对每个朝代的统治都有所限制。为了对专制君主的绝对权力加以约束,董仲舒提出了:“王者受命于天”的说法。但这种学说并不是董仲舒原创的。在《书经》一书中已经有提过。但是董仲舒把它纳入他的总体的天人哲学中,使之更加明确了而已。董仲舒“王者受命于天”的学说,既为行使皇权提供根据,又对行使皇权有所限制。
董仲舒一生历经西汉四朝,度过了西汉王朝的鼎盛时期。他以《公羊春秋》一书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对当时社会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回答,对今天的中华文化都有非常深刻的影响。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小播读书”或分享给您的朋友,我们下一篇文章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