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特点(品评管理经典泰勒科学管理原理)

一、泰勒科学管理原理产生的时代背景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特点(品评管理经典泰勒科学管理原理)(1)

上世纪初,美国工业开始快速发展,但各大企业普遍都是根据传统的经验进行管理,生产效率低下。企业主不知道工人一天到底能干多少活,嫌工人干活少,拿工资多,于是就普遍通过延长劳动时间、增加劳动强度来加大工人的工作量;而工人也不确切知道自己一天到底能干多少活,总认为自己干活多,拿工资少,当企业主加大工人的工作量时,工人就用“磨洋工”消极对抗,导致企业大都劳动效率低下。

泰勒当时在米德维尔工厂,从一名学徒工开始,先后做过车间管理员、技师、小组长、工长、设计师、总工程师等工作。工厂的经历使他了解到工人们普遍怠工的原因,并认为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是时下生产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同时认为管理的中心任务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泰勒提出了基于作业研究和时间研究的系统解决方案,并亲自实践,这套系统的生产效率提升方案就是后来的科学管理原理。

二、科学管理原理的基本思想1、两个基本原理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特点(品评管理经典泰勒科学管理原理)(2)

第一是作业研究原理,通过改进操作方法以提高工效,并以合理利用工时为目的。作业研究是把每次操作分解成许多的动作,并把动作细分为动作要素。然后,再研究每项动作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据此决定去掉那些不合理的动作要素,并对保留下来的必要动作,依据经济合理的原则,加以改进和合并,以形成标准的作业方法

第二是时间研究原理,在动作分解与作业分析的基础上,观察和分析工人完成每项动作所需要的时间,以及满足工人一些生理需要的时间和不可避免的情况而耽误的时间,作为标准作业方法的标准作业时间,以确定工人的劳动定额,即一天合理的工作量。

2、三个基本出发点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特点(品评管理经典泰勒科学管理原理)(3)

第一个出发点是效率至上。泰勒的科学管理是谋求最高的工作效率,并以此作为管理的中心任务。

第二个出发点是为了谋求最高的工作效率可以采取任何方法。在各项工作中,要挑选一流的工人,并培训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在工作中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作业的环境也要标准化;不用过于考虑人性的特点 ,将人训练成为一种机器。

第三个出发点是劳资双方要共同协作。为追求最高的工作效率,管理人员和工人都要进行观念革命,在工作中要互相协作并共同努力。并认为资方和工人的紧密、亲切和个人之间的合作,才是现代科学或责任管理的精髓。没有劳资双方的密切合作,任何科学管理的制度和方法都难以实施,难以发挥作用。

3、四项任务

第一项任务是对工人操作的每一个动作进行科学研究,用以代替传统的经验方法。

第二项任务科学地挑选工人并进行培养和教育,使之学会工作,改变过去由工人任意按照自身的做法工作。

第三项任务与工人亲密协作,以保证一切工作遵守已形成的科学原则和标准方法。

第四项任务是资方与工人之间在工作和职责上进行分工,资方做自己比工人更胜任的那部分工作,从而改变过去那种几乎将所有的工作和大部分的职责都推到工人身上的管理方法。

4、组织管理

第一,区别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由管理部门按科学规律统一拟定工作标准和制定工作计划,从而达到用科学的工作方法来替代以往工人凭自己经验来工作的目的。

第二,实行职能组织制。将管理工作进行细分,并据此设立职能管理者(职能工长)。

泰勒的职能工长制是根据工人的具体操作过程进一步对分工进行细化而形成的。他认为这种职能工长制度有三个优点:

(1) 每个职能工长只承担某项职能,职责单一,对管理者培训花费的时间较少,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专长。

(2) 管理人员的职能明确,容易提高效率。

(3) 由于作业计划由计划部门拟订,工具和作业方法标准化,车间现场工长只负责现场指挥与监督,因此非熟练技术的工人也可以从事较复杂的工作,从而降低了整个企业的生产费用。

尽管泰勒认为职能工长制有许多优点,但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这种单纯“职能型”的组织结构容易形成多头领导,造成管理混乱。所以,泰勒的这一设想虽然对以后职能部门的建立和管理职能的专业化有较大的影响,但并未真正实行。

第三,推行例外管理原则。在规模较大的企业组织中,高层管理者的职权集中于处理例外事件,而将处理日常事务的权力授予中下层管理者。这种以例外原则为依据的管理控制方式,后来发展为管理上授权原则、分权化原则和实行事业部制等管理体制。

三、泰勒科学管理原理的历史贡献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特点(品评管理经典泰勒科学管理原理)(4)

第一,为当时的企业普遍存在工作无序、效率低下的问题提供了系统解决思路和方案。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的形成,并不是脱离实际的,其几乎所有管理原理、原则和方法,都是经过泰勒自己亲自试验和认真研究所提出的。科学管理原理一经提出,就在美国和欧洲大受欢迎,并广为实践,为当时欧美各大企业所面临的最大的、共同的效率低下问题提供了解决思路及方向,并帮助大多数企业取得了成功。也因此,我们可以豪不夸张地说,科学管理原理是至今唯一可以被证伪的管理理论。

第二,为管理理论的发展明确了方向。泰勒科学管理明确了管理的中心任务就是提高工作效率,后期的管理理论的发展基本上都是围绕工作成效而展开,比如韦伯的行政集权管理,通过建立官僚行政体制旨在提高组织效率;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和发展,也都是为找到激发人的工作意愿以提升人的产出的有效方法;德鲁克把管理的本质定义为激发人的善意和潜能,并关注到知识工作者的产出,提倡目标管理等等,其实质就是一个中心即提高工作成效。

第三,为管理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研究管理就是研究人们的工作,任何人或机器的工作都可细分到作业动作和作业时间这两大要素,泰勒科学管理建立了基于作业研究时间研究工作分析的底层框架,为研究人的工作奠定了基础,也奠定了后期工业工程学科(IE)的发展和应用的基础。没有作业研究和时间研究,就不会有现代的福特生产方式、丰田生产方式和敏捷生产,也不会有ISO9000体系的过程方法,也不会有流程的规划和再造。

第四,打开了组织研究的门,并对组织的管理做了初步的尝试,比如实行职能组织制、管理职能和执行职能的分开、例外管理原则,为后续组织管理理论的发展和专业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第五,发现了建立亲密的员工关系及协作对工作任务的重要性,从而引发了后期的梅奥霍桑实验,同时,更引发了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和发展。

四、泰勒科学管理的局限性

100多年来,科学管理思想至今仍然起着巨大的作用。当然,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有一定的局限性:

一是科学管理在研究的范围上比较小,内容比较窄,侧重于生产作业管理,而没有涉及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等方面。这主要是由于当时企业所面临的社会环境主要是物资供给不足,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企业的生产力提升就成了主要矛盾。而市场、营销及经营等概念是在上世纪60年代欧美出现供给过剩、市场竞争后才发展起来的。

二是泰勒对人性假设的局限性,即认为人仅仅是一种经济人,这无疑限制了泰勒的视野和高度,这也和泰勒所处的时代相关。但这些也正是需要泰勒之后的管理大师们研究新的管理理论来加以迭代、补充和发展的领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