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兹别克和苏联边界(乌兹别克斯坦为何总在抱怨)
要说早已经不复存在的苏联,生孩子不太行,但“生”国家的劲头,可是相当的足,不知不觉中,竟然给后辈们,留下了一堆很难捋顺的麻烦。
东欧的乌克兰就充斥着各种历史遗留问题,而中亚的五个斯坦,也一直饱受着困扰。
通常,一提到中亚五国,人们往往觉得,这些前苏联中亚加盟共和国,都是差不多的民族,字里还都带着“斯坦”,关系处的肯定不错。
毕竟,说到上海合作组织,或者“一带一路”的时候,咱们通常都是将它们合并称为“中亚五国”的。
但其实,自从早在苏联解体前夕,这五个“斯坦”的边界,就开始了规模不等的武装冲突,直到当下的21世纪,仍旧偶发流血事件。
其中,个头最大的哈萨克斯坦跟周边邻国相处还算和谐,而剩下的几个“斯坦”之间的关系,就比较一言难尽了,有时候,甚至用“世仇”两字来形容,都不算夸张。
特别是面积排第三,经济NO.2,人口数量NO.1的乌兹别克斯坦,总是最愤怒的一个,认为周边国家都占了自己的大便宜,曾经的苏联更是用各种压榨手段,几乎将自己“掏空”。
乌兹别克斯坦是中亚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
当然,这样的想法,带着明显的情绪化色彩。客观看,苏联对中亚的改造和经营的积极意义是远大于负面影响的——强有力的世俗化改革、普及教育、解放妇女和工业化发展,放在如今看起来,确实是苏联对于人类社会的一大贡献。
更何况,这样的一个世俗化、工业化的中亚,也更能减轻我国西部的维稳压力。
毕竟,在1920年代,苏联刚开始经营中亚的时候,这五个斯坦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风貌,跟阿富汗差不多在一个起跑线上。农业落后,工业基础几乎没有,绝大多数民众都是大字不识一个的文盲,社会生活被神权思想死死地禁锢着。
在那段岁月里,女性从开始有初潮起,外出就必须穿戴“帕伦亚”(中亚蒙面罩袍,类似于中东地区的“布卡”)并需要家中男性陪同,否则会被指认为亵渎神灵的荡妇,招致毒打迫害乃至丢掉性命名。
在某些地区,只要征得毛拉的同意,丈夫甚至有权杀死不戴面纱的妻子和女儿。
1925年,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婚姻登记处。这是乌加入苏联的第一年,女性出门还要罩袍蒙面
1935年,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一个女工培训课堂,此时的中亚已经圆满完成了世俗化改造
不过,有些地方的自然环境,还是要明显比阿富汗强很多。这里分布着一些沙漠中的绿洲,交通发达,形成了人口集中的农业区,过着相对富庶的定居生活。比如,撒马尔罕、布哈拉、希瓦、塔什干、安集廷、纳曼干等等。
很显然,以上地区,都在当今的乌兹别克斯坦境内。
不过,一个世纪前中亚地区的乌兹别克人,和如今的乌兹别克人,并不算是等同的概念。
直到20世纪初,这些“斯坦”的祖先们,仍旧没什么民族和国家的概念,更像是一些部族集团联盟——塔吉克高原 山民,吉尔吉斯山民 农民,土库曼和乌兹别克农民 牧民,哈萨克游牧民。
乌兹别克族服饰
但他们的长相还是带着明显区别,其中吉尔吉斯人和哈萨克人是东亚脸;
吉尔吉斯族人
哈萨克族人
土库曼和乌兹别克人则是西域长相;而唯一一个属于波斯语系的塔吉克人样貌最偏西方,有一定金发碧眼的比例存在。
土库曼族人西域长相
塔吉克族女孩,很具欧罗巴特征
这些人们更多的,还是对自己所属部族的认同,有关国家或者民族观念比较模糊(这点有些类似当今阿富汗的状态)。
而这些部族的分布又呈现着相互交叉杂居的状态,划分的不算特别泾渭分明。
因此,虽然他们在长相上有区别,但习俗却多有交汇之处。那些长相偏东亚的和偏西方的,往往会给同一个巴依老爷打工,在同一个毛拉带领下祷告,没有太多的民族划分意识。
近代的中亚地区曾经存在过一个松散的部落联盟——哈萨克汗国
直到1920年代中期,此地还没有什么乌兹别克、塔吉克、吉尔吉斯这些民族和国家的划分,有的只是沙俄时代斯坦总督区、布哈拉汗国等构成的地缘格局基础上的苏维埃政权。
这之后,当地人才逐渐认识了“民族”这个词汇,并用以描述人们之间语言、经济和族群上的差异。此后,双方有了比较鲜明的现代民族意识,从而又进行了疆域领土划界。
也正是从这时起,乌兹别克斯坦自认为受了不少委屈。
原本,苏联最初在中亚搞了个花剌子模苏维埃人民共和国,1924年花拉子模又被划分成了乌兹别克和土库曼两个苏联加盟共和国。
而哈萨克斯坦则隶属于俄联邦(俄联邦是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之一)。
也就是说,这时候苏联管辖的中亚,一共只有三个民族划分——哈萨克、乌兹别克和土库曼。
1924年10月的中亚版图
然而,考虑到人口最多,而且属于农耕定居民族的乌兹别克人占据着中亚的主要城镇区,莫斯科方面为了制约乌兹别克,不让它一家独大,竟然直接冲着地图大笔一挥,弄出了个吉尔吉斯斯坦,并把原乌国塔什干区西部划给了哈萨克斯坦,还将奥什划给了新建立的吉尔吉斯坦——一大理由竟然是,这里的居民长相偏东方,更接近吉尔吉斯族。
至今,乌兹别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在“奥什”地区归属问题上依旧矛盾尖锐,互不相让。
一个吉尔吉斯斯坦的集体婚礼——跟哈萨克斯坦类似,他们的长相和服饰都很具蒙古特色
另外,又把富庶的希瓦的一半划给了乌兹别克斯坦的南部邻居——土库曼斯坦。
紧接着,顺便从乌兹别克斯坦抠出了一块地盘,强行“创造”了一个国家——塔吉克斯坦。随后,又把位于费尔干纳谷地谷口的苦盏划给了塔吉克斯坦,成功地改变了乌兹别克斯坦的自然边界,让其和周边邻国之间的边界与小范围的传统居住区并不一致,进而形成了中亚五国互相制衡的局面,并延续至今。
以看出,第五个“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入盟时间最晚——因为那之前,它们根本不存在
正如前面说的那样,划分边界的前提是,树立“现代民族意识”,而树立现代民族意识的基础则是——开展民族识别工作。
原本,这里的人们区别身份的主要依据是——经济地位、宗教教派和所效忠的部族首领。
而苏维埃政权却偏要人为地在他们觉得都差不多的人群中,强行区分开不同民族身份。
结果,很多时候,这里的人们往往在自己都很懵圈的情况下,被“识别”成了不同的“民族”。
非常最典型的就是乌兹别克斯坦的费尔干纳盆地人口的划分——农耕定居居民,全部被划为了乌兹别克人;而畜牧人口则被归成了塔吉克人。
自然环境优越的费尔干纳盆地是整个中亚人口最密集的区域
同时,原属乌兹别克苏维埃共和国的苦盏州也被苏联高层调整为塔吉克苏维埃共和国一部分,并更名为列宁纳巴德,以纪念伟大的革命导师(苏联解体后,塔吉克斯坦又将其改回了原名)。
对于这样的一种民族划分,哈萨克斯坦前总统纳扎尔巴耶夫曾开玩笑说过——“莫斯科人在划分民族时,认为骑马的那就是哈萨克族,种地的就是乌兹别克族,山里的就是塔吉克族”。
乌兹别克族舞蹈
很明显,人的身份认同是会受到主流社会文化和心理暗示强烈影响的——之前大家都是一群人,而如今政府不断通过宣传机器说,我是甲民族,隔壁老王是乙民族。时间久了,团结意识难免越来越淡,甚至彼此会真的认为——隔壁老王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乌兹别克斯坦国家歌舞团表演《吉利赫若施》,其实这个舞蹈的在中亚都有流传,只是各国的叫法不同而已
而且,这样直接在地图上人为划分出来的边界,也搞成了一个世界之最——此处是地球上“飞地”最密集的区域(飞地,就是指那些属于本国,但不与本国相连的土地)。
比如,乌兹别克在吉尔吉斯境内有4块飞地——索赫、沙溪马尔丹、塔什捷帕以及乔卡拉加恰;
而吉尔吉斯在乌兹别克也出现了一块飞地——巴拉特。
再加上“奥什”地区的争议,让如今的两国成了世仇。
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飞地
而乌兹别克斯坦的民族情况,同样非常复杂。
除了从沙俄时代起,就陆续迁徙过来“垦荒”的东斯拉夫人(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这里还有大量1930年代末-1940年代初被扣上“通敌”罪名,从远东地区强行迁徙至此朝鲜族、一些被平反后,没有回迁的高加索人,以及为了工业化和城市建设,来此地工作的苏联各族军民后代。
这导致,仅在只有两个西安市大小的费尔干纳盆地内,竟然就分布着130多个民族,而且此处还是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交界之地。
显然这一切,都埋藏下了巨大的隐患。
不过,当年作为苏维埃加盟共和国,中亚五国接受的是莫斯科方面的统一计划和调控。因此,苏联政府往往会将它们视为一个整体,来搞建设,发展经济,设计电力、天然气、灌溉、交通网络等等。
这期间虽有一些摩擦和不服,但大体上还是相安无事,在同一面红旗下,为一同个伟大理想而共同奋斗。
没成想,随着苏联的不复存在,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就边界和飞地问题陷入了数十年的纷争,至今已经爆发了多次边境武装冲突,但结果基本都是“双输”。
苏联虽然早没了,但苏联“内战”一直在打
除了被切割的领土,乌兹别克斯坦另一个被“掏空”的东西,则是它宝贵的自然资源。
当年,为了完成莫斯科方面的“白金计划”(棉花计划),苏联带着乌兹别克修建了一条人工运河,导致咸海日渐枯竭。
乌兹别克作为中亚自然环境最好的加盟共和国,不仅盛产棉花,粮食和瓜果蔬菜也不少。
而实现工业化,除了炼钢炼铁造武器外,纺织业的发展,也属于其中的一个重要目标。
于是,这就有了让后人十分傻眼的“白金计划”。
这样摘棉花的,都是“摆拍”
在那时的苏联党中央和乌兹别克斯坦地方政府的眼中,棉花这种经济作物的价值远远超出了瓜果梨桃等农产品。
特别是乌兹别克当地政府的官员们,更是将疯狂增产棉花,用作了换取政治利益和继续“晋升”的主要途径。
曾经的苏联时代,大片农田被强行改为了棉花种植基地。
一到采棉旺季,平时喧嚣的城市会猛地一下变得静悄悄——工人不在工厂做工,全都被大车拉去摘棉花;学校里空无一人,师生们在政府的号召下集体去棉花田劳动;基层公务员更是背负着相当沉重的“采棉任务”,苦不堪言。
塔什干的一个种棉花的集体农村
而支撑当地棉花产出的那些宝贵的水资源,则来自于一项似乎在“透支未来”的水利工程——卡拉库姆列宁运河。
有了卡拉库姆列宁运河后,原本将流向咸海的拉姆河和锡尔河被改道,用于了浇灌土库曼斯坦东部地区和乌兹别克斯坦中部的棉花田。
这条运河直接灌溉了350万公顷的荒漠沙地和100万公顷的新农区,同时改善了700万公顷的草场,使得沿岸的水稻和棉花产量实现大幅度增长,产量直接翻了两番(前苏联的棉花产量中的95%来自于该地区),并吸引了超过3000万人来此地进行工作和定居,形成了中亚地区最繁华的城市带。
乌兹别克斯坦的城市街道,苏联的每一个城市,都会修建工人文化宫和芭蕾舞剧院
然而,这个计划所带来的危害也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暴露出来——因为咸海两条主要补给河流锡尔河与阿姆河的改道,导致咸海逐渐枯竭。
进入90年代后,曾经非常繁荣的咸海渔业直接瘫痪。到了21世纪,7万平方公里的咸海更是缩成成了仅仅只有数千平方公里的湖泊,数万平方公里的湖底沙化,鸟类鱼类大量死亡。
沙漠中的渔船——这里原本是波光粼粼的渔港
如今,咸海周边富饶的沙漠绿洲已经成为了荒凉的生命禁区。
与此同时,生态环境更是遭到了无法修复的严重破坏——湖水逐渐褪去后,大量盐碱覆盖着地表,还造成了急速的沙漠化和水土流失。
此地的气候也随之恶化,没有了水,一切都没有了。居民们只能忍受最高气温近50摄氏度的酷暑和最低40摄氏度的严寒,以及非常厉害的盐沙暴。
咸海面积的变化
从2010年开始,由哈萨克斯坦牵头,乌兹别克斯坦加入了北部咸海生态恢复项目,试图修复恶化的生态环境。这么多年下来,虽然效果还是有的,但并不特别明显。毕竟,跟大自然较劲,付出的代价都是相当沉重的。
而且,如今的乌兹别克斯坦,大致上依旧延续着当年苏联给搞出来的产业格局,相较于被荒废的工业,乌兹别克斯坦尤其依赖棉花种植带来的经济效益。因此,卡拉库姆列宁运河还是不能停的,甚至依然关乎乌兹别克斯坦的命脉和国运。
荒废的乌兹别克斯首都塔什干的契卡洛夫飞机制造厂车间,塔什干曾经是苏联的一个重要的飞机制造基地
说了这么多,总结一句话就是,对于当今的乌兹别克斯坦来说,似乎无论它从哪个方向眺望一下,都觉得十分憋屈;然后再低头看看眼前被掏空的咸海,难免更是悲从中来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