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风云营口(衔着烛火的云雀)
烛火,可照亮黑暗一隅,亦可照亮方寸人心。一隅光明,可拯救黑夜于希望;星火燎原,人人亦是民族之英雄。——题记
(营口之窗“营口故事”)衔着烛火的云雀
——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海的那边,是彼岸。黑暗的尽头,是光明。
“我记得那年打完一场大战役之后,我们被派驻到营口,做战时报道,当时是在辽河渡口登的岸”,著名摄影家、战地记者、《东北画报》摄影记者、辽宁省文联委员孙天元在回忆起自己解放战争时期来到营口时的场面,神情不觉间洋溢出幸福与兴奋。“那是咱们党的军队打战役节节胜利、即将建国的时候,我们穿着解放军的军服,老百姓一看到我们这身衣服,眼里泪水都涌出来,可脸上带着笑容……他们朝我们欢呼,把我们托举起来,有些腼腆的战士,面对着盛情,都不好意思了……”。这是生于山东掖县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孙天元,第一次从辽河渡口登陆营口时的深刻记忆。
今日的辽河渡口,朝晖夕阴,海浪缱绻,汽笛悠远安详。那些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时而忆起老一辈口中那曾经的“火树银花不夜天”的老街遗梦,感慨万千更感恩现在。那梦里,有跨海远洋至此的异国珍宝,有即将远销海外的丝织绸缎和精美玉器,有“唱醒祖师爷、荣登魁首”的梨园名角,有洋溢着中华烟火气的传统美食,有往来如织摩肩接踵运送货物的马帮车队……也有人们不愿看到的西方列强和日本侵略者对经济的垄断,和对民众的挟制与逼迫……在这样的繁荣与抗争交织的矛盾中,有一种人,他们穿行于市井,不诱于纸醉金迷,不屈于强权贵胄,他们潜伏于社会各个阶层,心怀着对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于黑暗中点亮烛火,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传递光明。
他们,就是为民族之崛起而无名奉献的,共产党人。
他们建立党组织、组织工人运动、掀起革命热潮、大义殒身不恤。留给后人的,绝非一时的物质与财富,而是永久发光的精神与信仰。
平凡的荣耀
“麻烦帮我签一张事假的请假条吧,我刚刚和领导电话汇报了情况”,今年56岁的曹杰曾担任一家规模企业的工会主席,55岁退休以后依然奋战在工会战线,作为精干的业务能手,她深知组织纪律性对于党员干部而言意味着什么。“每逢请假,必形成书面请示,这是纪律,也是党性。”她请假一天,为的是为故去的父亲祭奠三周年的忌日。
在开车去墓园的路上,曹杰拨通了同事的电话,请人帮忙向领导签一张书面请假条。
“我从开始做工会工作,就一直保持着热爱,因为我对于职工工作有特殊的情怀。也因为是党员,所以对党的纪律也有着特殊的遵循。”曹杰从年轻时投入工会工作,到退休返聘,始终奋斗在工会战线,他父亲始终支持她为职工群众多做贡献,因为她的父亲也曾在营口地下党组织的活动中,发挥过一名进步者执著的光热。
“当时在辽河老街的宝和堂就是地下党组织的联络点,父亲在那里负责送情报,楞严寺在当时也是党组织的联络点之一,信和情报主要送往那里。”提起父亲送情报的故事,曹杰总觉得自己的人生相比之下太过平淡无奇,因而在她心中,那些父亲口中提到的关于参与革命的传奇过往,就成为了她终生不忘并引以为荣的精神财富。
这是一个党员家庭的荣耀与传承。而这样的党员家庭的故事,在营口当地比比皆是,这些家庭的后代,都已陪伴着营口这座历经过战火洗礼的城市,以意气风发的新姿态走进了新时代,先辈溘然长逝、后辈接力自强。他们对于父辈和祖辈的红色的记忆,并未伴随时代的变迁而淡去,反而越发绽放光芒。
殇逝中重生
这些红色的记忆,都与一个历史大事件和一条港巷紧紧相连。
这里,就是营口(原名“没沟营”)辽河入海的必经之地,更是东北地区最早开埠的通商口岸——辽河渡口。
东北三省最早开埠通商的文明源于辽河渡口的老街。而曾经的没沟营,今日的营口,最初的繁华与传奇,也都源于这条直通渡口的商贾之街。
《天津条约》签订后,1861年,辽河渡口正式开埠,鲜为人知的没沟营从此成为了万国通商的大码头、远近闻名的“北方小上海”,先后有英、法、美、俄、日等11个国家在这里设立领事馆,辽河老街也随之成为极尽珍奇异宝的商贾宝地,迎来送往、琳琅繁荣,东北地区商贾文明的形态逐渐在辽海与世界的对外交流当中日渐明晰。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有西方列强越发躁动的觊觎之心和利益之手。统治阶级的昏聩迂腐与西方列强的操控压迫,为开埠通商这个大事件蒙上了一层愁云惨雾。
而这愁云惨雾,绝非东北地区辽河渡口一地的伤痛,在动荡的时局和腐朽的政权之下,同样的云雾早已笼罩中国大地,挥之不去,成为了危及存亡的民族之殇。
未来不能就此沉寂,民众不能麻木盲从,自己的土地,要自己做主!崛起的使命,要靠全民族完成!
民魂将醒,民智将启,进步的烛火,将明。
1921年,在浙江嘉兴南湖的红船上,中国共产党庄严诞生。在远隔千里的辽河之滨,潜行的革命者、进步者们也应时而动,遍布社会各个阶层开展工人运动、革命活动。1927年,在营口的一间不起眼的宅院中,中国共产党奉天支部营口小组成立。数理化教员周东郊、码头工人李永海等同志共同参与并见证了营口地区第一支共产主义小组的诞生。
衔着烛火的云雀
“白色恐怖”的阴霾之下,一只夜行的雀鸟扑棱棱落在房檐,端起肩膀四下张望,一声不吭。
深蓝色的夜幕下,老街的砖瓦透着北方独有的冷峻。一缕缕泛着灰色的炊烟,从一幢幢青砖灰瓦的商户烟囱里飘荡出来,像是失心的魂魄,在这空无一物的上空左右徘徊,最终消弥在暗黑中。
一个带着礼帽的消瘦的身影,从茫茫的暗雾中走来,棉大褂的长襟在寒气中一前一后,扫起一阵仓促的风声。
“铛……铛铛……铛……铛铛……”两篇三声规律的叩门声声过后,木门的嫌隙中由远及近亮起一盏烛火,烛火背后,是一位身披黑色粗布棉袄的老者,他在院内谨慎地听着四周的动静,手里擎着那烛盏,在院门背后停顿了下来。
“三更夜,天不明”
“远行客,送灯油。”
两人目光交错,确认片刻,远来客一侧身,快速走进院里。老者狡黠地四下环顾后,轻轻关上门。
这个身着长褂的人,正是上级党组织秘密启动的,参与营口地区地下党组织开展工人运动的信息员,化名“云雀”。
“云雀”就是营口地区众多地下党员中的一员,这次,他的任务是配合党组织开展当地的工人罢工运动,由于胆大心细、对摄影和文字有着独到的天赋,因此,“云雀”负责的工作常常与文字和照片有关,而随身携带的隐形相机,更是他必不可少的“革命武器”。
20世纪20年代,营口太古码头等地的船主对码头工人的剥削日益深重,工人们朝不保夕,食不果腹。尖锐的矛盾使得太古码头等区域成为了营口党组织重点开辟的宣传活动点。为此,“云雀”受党组织委派只身深入码头工厂,乔装改扮成香烟贩子、卖茶水的货郎,与工人们开展广泛而隐秘的接触与交流,掌握码头工厂的第一手资料,通过与他秘密联络的“送信人”,将情报传递给党组织。“云雀”运用他对于进步文化的独有见解,在和工人们熟络攀谈的不经意之间,将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理想传播给越来越多的码头工人,努力发动和组织工人们罢工,越来越多的工人开始认识到抗争才是出路,逐渐有了斗争的勇气,开始向往进步与光明。
不朽之永生
“云雀”始终活跃在东北人民谋求进步和抗击侵略的战场上,从年轻到年老,他参与东北抗日联军、东北抗日义勇军的革命斗争;在党的领导下抗击日本侵略者;参与四大战役;参加抗美援朝;扛过机枪、举过相机、中过榴弹、获过战功。他没有在革命斗争中牺牲,更为中华民族的崛起激励了一代代后人,而这些后人,则赓续着革命先辈的精神,踏上了新时代的大道,开启了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曹杰说,“我的父亲曾为地下党组织送过信”。
孙天元说,“我光荣,为我曾在革命战场上拍到的那些抗争的画面,为我曾在战争中向《东北画报》和东北局输送的那些战地新闻和通讯,为我曾在朝鲜战场上横渡清川江时被榴弹碎片击中大腿没吭一声成功渡江的坚守……”。
一名是平凡的工会干部,一名是久经沙场的革命老兵,除了他们,还有很多很多人,有千言万语澎湃于胸,他们有着太多对于崇高信仰和伟大理想的虔诚与执著。
“云雀”,他并不只是一个人,他是一群人、一代人,他们飞翔在黑暗中却能唤醒民魂,他们成长在寒冷中因而个性刚强。他们的生命,不以肉体躯壳的存在为标准,而是以精神的不朽为永恒。
他们是献身革命的烈烈忠魂、是心怀家国的老军人、他们是雷锋、是毛丰美、是廖俊波、是孔繁森,他们是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劳动模范、大国工匠,更是每一位普通平凡的时代追梦人。
他们是燎原的“星火”,革命的“烛火”,只要一点点,就能燃亮满天星辰。
供稿作者:海丹青
原创发布:营口之窗官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