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拳基本功训练(老拳师不外传的秘诀是什么)

虽然太极拳爱好者一生都在试图通过太极拳的锻炼而让自己内功深湛,从而实现“我命由己不由天”或者“延年益寿不老春”的梦想;但是,因内功心法之密要自古以来就很少流传于世,所以,尽管修炼太极拳的人都知道内功这个词,也一直在追求,但是,对什么是内功的本质,如何才能更好的进行内功修炼,却迷茫懵懂、语焉不详,甚至,一些太极拳名师也都对之闪烁其词、模棱两可。最有意思的是,外国人也对内功的秘密感兴趣,只是他们的研究多从金庸的武侠小说来探讨,所以,他们更是隔靴搔痒,只能用类比的方式来表述:“那就是魔法。(美国畅销小说评论家阿尔蒂尔语)”

手拳基本功训练(老拳师不外传的秘诀是什么)(1)

口传心授,一定是内功心法。

内功心法从古至今“法不传六耳”

曾听过我的一位师兄讲过一个向陈氏太极拳泰斗李经梧学习内功心法的经历:

我每星期都到李经梧老师家学拳,几年后,李老师特别喜欢我,就教我练内功心法的方法,并吩咐我不要告诉别人。我回来自己练的时候,被一个也跟李老师学拳的朋友看到了,因我抹不开面子,就教给他了。有一天,我和这个朋友一起拜访李老师,结果,这个朋友不知不觉中就问起那套内功心法的问题。李经梧老师一听,马上呵斥我,让马上离开他家,不准再来。从此往后,我再也没有见到李老师。

我师爷叫汪永泉,他从7岁开始就跟杨式太极拳第二代传人杨健侯学练杨式太极拳老六路,由于这套拳包含着丰富的内功心法的内容,所以,他被要求保守这个秘密,传拳可以,但不能教授内功心法。魏树人老师在其《杨健侯秘传太极拳内功述真》一书中曾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

1957年底,北京市武林界的知名人士聚集体委召开武协会议,会上崔秀臣、王侠林、孙剑云等皆向先师讨教杨家太极拳真功夫的真谛。当时先师毫不通融地表示不能在会上公开杨家的秘密,自此武林界朋友皆知先师珍视杨家绝艺,不肯向外界透露的刚直性情。

我听经常到北京东单公园练揉手唐老讲过,他退休之后想学太极拳内功心法,但遍访了北京太极拳界的许多门派,都不教,也不知是不愿意告诉还是他们也不知道。

其实,不轻易传授内功心法的说法,和“传拳不传功,传功不传诀”,“教了徒弟,饿死师傅”,“法不传六耳”等规矩有关,更和这些内功心法得之不易有关。

手拳基本功训练(老拳师不外传的秘诀是什么)(2)

内里的奥秘,一定有乾坤

什么是内功心法

那么,什么是内功心法呢?由于太极拳来源于道家文化,所以,其内功心法的表述多和道家文化的语汇和修道的阶梯进程有关。一般来说,太极拳是太极拳架、太极术、太极道的融合体,而这里的太极架指的是形体动作,太极术指的是内功心法,太极道指道德修养。也就是说,真正的太极拳或者说太极文化应该包括以上三个方面的内容。

如果只进行一方面的学练,则表明没有得到太极拳的真谛。如果只练太极拳架而没有内功心法(太极术),则只是在空描,没有深刻的神意气之内涵和功夫上身的内在体验;只有内功心法没有拳架的变化,则生命活动就缺少了的物质载体,只进行道德修养没有拳架(阳面)和内功(阴面)的滋润,则不易达到“延年益寿不老春”等太极拳修炼的终极目的。

手拳基本功训练(老拳师不外传的秘诀是什么)(3)

内功心法不神秘,大自然中处处有,人体人人有

我们应该明了,神意气本身就是道家文化的核心内涵和修道达真的修炼内容,是事理合一、理法不二的表述。对于太极拳来说,神意气也同样是构成传统太极拳艺之内功三个要素,所以,如果给内功心法下一个定义的话,我们可以这样认识:心法是符合生命活动及事物发展规律的途径和训练方法;内功是通过这些途径和方法训练所积蓄而成的能量及内向性的体验。或者可以这样表示,内功是指和太极拳形体动作(阳面)互孕的神意气所积蓄的能量,而心法则是积蓄能量的策略和途径。

太极拳内功蕴藏在拳架之中,主导、催促着形体与内功变化相关的动静、开合的运动姿势。这是太极拳阴(内功)阳(拳架)相生,内外相合之基本规律的体现。

手拳基本功训练(老拳师不外传的秘诀是什么)(4)

学与悟,不能少也,这是学练太极拳的基础

内功心法修炼举要

千百年来,太极拳的内功心法之秘要很少形成文字,形成文字的东西永远表述不清身心的感觉和这些身心的独特体验。这些感觉和体验是内向性运用意识引起的内气催姿势的变化规律,这些规律,就是拳家们所说的内功心法。现在,我们择其要地简述其中的部分内容。

1.无中生有。许多人都知道无极生太极这句话。但是,什么是无极,什么是太极呢?所谓无极者即“无”,所谓太极者即“有”,无极生太极即“无中生有”之意。这是特别符合事物发展变化的一个规律、一个法则。我们知道,世间一切新生事物的出现,无不经历一个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发展过程。当代科学大爆炸理论也揭示出宇宙也是“无中生有”出来的。我们进行太极拳修炼,也同样要经历了这种“无中生有”的过程,一开始,我们要调整好身形,从而使我们从不练拳的状态进入练拳的境界,但是,这个进入这个境界并不需要动形体,而是要进入类似于宇宙大爆炸之前的那种“混沌”的“无”的状态。此外,道家所说的“无极”也有身体的意思。身体这个无极是一个寂然不动的“无”啊。如果这个“无”有了运动,比如,我们的心(头脑)发出指令,所谓的“心为令”——念头(意念)一动,这就是太极的动,也就是身体里边有了“有”,这个有是神(精神或者意念的发韧点)意(意念)气(内气和外气)变化及运动。这就是无中生有。这个“无中生有”也是指太极拳爱好者通过长期的习练和体悟而产生的一种特异能量、一种新生物质――太极拳老前辈所说的“身上有了东西”,或者说“功夫上身了”——通过假借修真或意念造型导引这种特异物质的产生和聚积过程也是一个“无中生有”的过程。无中生有乃太极拳内功修炼的总纲,习练者务必对此坚信不疑,并勤而行之。

2、神为主宰。太极拳强调神为主宰。神是指人的精神、意念的发韧点。比如,做任何太极拳的过程必须做到松散通空。意念想“松散”、想“通空”等都是神为主宰,也就是意念在里面起主导作用。主宰就是要发挥主导的作用——让自己的精神气质和意念的发韧点做主人、发指令。神为主宰,主宰谁?其中一方面就是主宰意念的运动。也就是练拳的过程中只管意念不管气。气是被姿势催发出去的。一开始练太极拳就神为主宰,养成了这样的思维习惯,则“阶及神明”的境界就有达到的一天。如果不养成“神为主宰”的习惯,而是“形体主宰”、“气为主宰”,则就会真正的“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

3、调整虚实。 调整虚实在太极拳中多有体现。调节虚实的关键是分清虚实——重心所在为实。怎么调节呢?主要应从两个方面努力。第一,要形体上调整虚实。①先要把两只脚的重心调一调(往当中调),使身体左右平衡;②用脚来调整; 根据具体情况把重心放在脚掌、脚心或脚后跟,使身体前后平衡;③通过整个身体的平衡调整虚实。不同的动作当中有不同的姿势来互相平衡。第二,要从意念上调整虚实。意念往哪放,气就跟着过来往哪儿集中,这儿就是实;相反的方向气少了,那边就是虚。意念所在处为实,意念不在处为虚——在锻炼的过程中多注意这个问题。此外,在运动的时候,如果有往前的力量,则意念要向后。如果有往后的力量,则意念要往前。太极拳称之为坐力,向下坐,往前一推,后面向后一坐,身体前后分开。

手拳基本功训练(老拳师不外传的秘诀是什么)(5)

神意,内功心法的核心

4、圆活绵连。一般来说,圆有几个方面的意思。第一,在动作构成上,每个动作的运行过程中要有圆的内容在里边。一有圆,里边就活泛了,活就是在动作的过程中没有停滞。第二,形体各个部分之间要圆。若不圆就容易僵,一僵气就停滞了,就不通了。这就是所谓的“圆空法生”。怎样才能做到是圆的呢?按照太极拳的身形要求调整好身行,比如“腋窝像夹着个热馒头”, “勒腰束气把裆撑”,就是要裆圆等等。身体各个地方都圆了,周身的气才能更好地通畅起来。绵连不断的内涵主要有三点:①动作的绵连——动作绵连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姿势无论怎么动在运转过程当中要绵连不断,也就是动作要均匀。绵连的另一个意思就是动作间的转换要绵连。②气的绵连——每做一个动作,不能光想着形体,还得考虑气。气本来是在身体里边自然流通的,我们只是没有认真去体察它。如练拳的过程中做到两膊相系、上下相随、静中求动、开合相寓等,慢慢的就会体会到身体的各个部分都被一种气势连上了。③意的绵连。太极拳为了把两手的气练整,主要采取的方法就是两手一合一开的同时,想着手里边有球,跟着胀大,一撒手就掉了 ,这么连着动,意的绵连的习惯就容易养成了。

手拳基本功训练(老拳师不外传的秘诀是什么)(6)

内外,周身,松空,圆融,通体光明

5、周身一家。周身一家是传统太极拳家最为推崇的太极境界之一。周身一家就是时刻保持周身的整体性,不顾此失彼。任何动作都是有前就得有后,有左就得有右,不能光想到一个方面。如何做到周身一家呢?过去的太极拳老前辈们留下了许多方法。第一,身如钟鼎。要求不管坐着还是站着,都要意念像一口钟一样把整个身体都罩起来,这样周身的气也会整起来;第二,内外相合。传统的养生法要求周身一动无不动,如何做到呢,主要的方法就是有内三合和外三合。内三合要求把神意气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外三合主要是用意念把肩和胯连上;把肘和膝连上;把手和脚连上。意念这样一连,再百会一提,感觉就不一样了。此外,内外相合的方法有三圈相摞等。第三,一身备五弓。“一身备五弓”的五弓是:脊柱一张弓,上面弓梢是大椎到枕骨,下面弓梢是尾闾,弓背是脊中到阳关(这个弓背较长一点);上肢一张弓,肩到脊柱和手分别是弓梢,肘关节是弓背;下肢是张弓,胯骨到骶髂骨和脚分别是弓梢,膝关节是弓背。每个弓梢都不是一点,而是展开的。如何做到“一身备五弓”呢?关键是用五弓之意来代替躯体。

手拳基本功训练(老拳师不外传的秘诀是什么)(7)

一身备五弓,不仅仅是形体,很有心法

6、内外相合。随着功夫境界的提升,“外三合”和“内三合”有了基础,还必须做到内外相合。如何做到内外相合呢?可以用意念造型的办法,假想自己的身体是一个大圆气球,在球内有一个水平线和垂直线相互交叉的十字,十字交叉处在圆心,好比是自己的中心点。练拳时要求的“四梢平”就是指十字横竖线的四个端要保持平衡。找平的要领是:十字的横线标志着两肩相平,保证人体不致倾斜。十字的竖线垂直在百会穴与尾闾之间,从而就能体现出“虚领顶劲”和“尾闾松垂”的内涵。胸椎前侧的十字线交叉点即是身体的中心点,这是练习太极拳必须注意的关键之处。内外相合要求把身形和内劲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出太极拳的特殊功能和作用。但是,这种结合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只有通过认真钻研和刻苦磨练才有可能实现。

7、松散通空。有的老师讲松散“就像十三层塔层层叠叠”,有的老师比喻松散“像烟灰一样松散”,而汪永泉所传杨式太极拳老六路的秘法就是练“三道气圈”——这是直接练习松散通空的保密之法。经常进行三道气圈的训练,逐渐就会“气遍周身不稍滞不光能感觉到自己身上的三道气圈,甚至能感到对方三道气圈(这还只是初级的神明),揉手时可以运用这三道气圈,比如,用自己的气圈或者自己的意念非常快的碰对方的肩圈或者胯圈,则对方会被弹到拙力所远不能及的距离等。当然,我们现在练三道气圈主要还是为了养生。如何进行三道气圈呢?用“意念造型”的方法——用意念造出一个三道气圈的形象来——等练得有了基础,自然就会有感觉。刚开始只能是想象(意识导引的意识圈);然后是气的因素强化;到最后。自然而然形成了“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弥漫圈。

手拳基本功训练(老拳师不外传的秘诀是什么)(8)

内里边,以心行气,以意抟气,以气催形,内功心法的秘诀

由于篇幅的限制,我只能蜻蜓点水般的把内功心法理法做一简单的阐述(内功心法的髓核并不是只有这7点),更丰富的内功心法之内涵必须在行拳走架的过程中来贯彻来体现。此外,除了以上总则外,内功心法还有专门的练神练气练意的内容。

总而言之,我们一定要清楚,内功修炼是需要用一生时光来锤炼、来揣摩、来觉悟的过程。所谓的“艺无止境”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