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林地图外的神秘小岛(这个地图上不存在的绝密地方)
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动力研发试验基地——909。
4月23日午后,当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盛大海上阅兵式即将在青岛附近海域举行之际,小新与科幻科普作家、媒体记者共同走进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动力研发试验基地——909。据基地专家介绍,这是保密的909基地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对外开放,允许外部人员进入参观。甚至同行的一些中核集团工作人员,也是第一次来到这里。小新的小伙伴环环(环球网)也成为这历史一刻的见证者。
这次是由中央网信办网评局、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指导,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联合环球网、果壳、未来事务管理局、新浪微博共同发起的“科幻作家走进新国企”第二站——中核集团“人造太阳”主题活动(点击了解→72小时召唤亿万流量,冷门的核工业何以C位出道?)。909基地是此次走访的中核集团两个重量级院所之一。
下面请大家跟随环环的第一视角,近距离感受这个神秘的基地!
909基地办公旧址。
地图上至今不存在的909基地
在20世纪中叶,中核集团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简称“核动力院”,后同)的创业者从祖国四面八方聚集到今天这个依然以工号和代号命名的山沟里,在缺乏外部资料可以参考、没有任何实践经验可以借鉴,甚至都不知道要研制的装备是什么样子的条件下,开始我国第一代压水堆型核动力反应堆的研制工作,后来成功安装到我国第一代核潜艇上。
1965年8月,我国正式启动研制第一代核潜艇。
5年后,1970年8月30日,与海上环境条件一模一样的1∶1核潜艇陆上模式堆在909基地实现满功率运行。
4个月后,1970年12月26日,我国自主研制建造的第一艘核潜艇“长征1号”成功下水。正是核动力院人的卓越功绩,奠定了今天我国海上战略核力量的基石!
909基地就是这些功臣们工作、科研、生活的地方。那里至今在地图上都不存在。他们干的事业惊天动地,而自己却默默无闻,罕为外界知晓。
4月23日,亮相中国海军成立70周年海上阅兵的新型国产核潜艇。摄影/李紫恒
尽管在路上时,就预先被告知了一些情况,已经有了心理准备,可是当真正走进去,还是被眼前的景象完全颠覆,仿佛穿越来到电影当中的上个世纪50、60年代。如果不是几处故居如今已经挂上号牌提示,以及基地专家的特意讲解,大家甚至都不敢肯定这个地方,真的就是传说中的909基地。
基地内一角
当然作为主观感受因人而异,环环的美女同事对这里很惊讶,觉得很像想象中《三体》红岸基地的样子,有种“寻宝”的感觉。
中国第一任核潜艇总设计师彭士禄院士在基地内的故居。
有点令人啼笑皆非的,我们竟然在这里也看到了“卖房小广告“,被贴在一处墙面上。据带队工作人员介绍,这是当地的房地产销售人员“摸进来”贴上去的。由于是在不需要管制的外围区域,并无大碍。看着这张饱含生活气息的东西,大家倒觉得更像给基地加上的另一类天然伪装。而贴广告的人,溜了一圈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来的是什么地方。
而今天我们这些“外人”的到来,显然引起基地内部人员的注意。一路参观时,大家多次发现有人从附近的窗口探出身来,很好奇的打量着我们这队人马,甚至“很警惕”的直接拿出手机对着我们就是一阵拍摄!
眼见之处是满满的岁月痕迹,无一不在诉说着当年的艰辛和奋斗!
基地创业者们的宿舍。
一处室内试验场的地面居然画有一个羽毛球场,痕迹已经斑驳。
走进当年的基地宿舍,发现在其中一间门背后的墙上,居然留有一首帅气至极的毛笔手书古诗:《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可惜已经无从考证当年是谁住在这里,又是谁写下了这首古诗。不是什么豪言壮语,可却是直指心灵的震撼!
这是在另一间宿舍墙上留存的手抄散文。
从景到人,这一幕幕……特别重大的使命,举足轻重的战略重地,极端苛刻的保密要求,也造就了极端低调,即便到今天依然充分展现在核动力院及基地人员身上。他们研制出关系到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核心基石,可是面对采访却多让报道别人,甚至羞于谈论自己的成绩,仿佛一身功绩都与己无关。
用“破院子”形容909基地并不为过。可即便是个“破院子”,也不是谁想拥有就能有的——这背后是一套完整的先进核动力技术体系!在21世纪的今天,无数国家的国力实力已经超过上世纪50、60年代的中国,但至今除了美俄英法等四个核大国,没有一个能够在核动力技术领域达到数十年前中国“破院子”的水准!
上面写着: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华龙一号”:全球最安全、唯一
按计划建造的三代核电项目
时光流转,中核集团从早期满足国家安全需要,研制核武器、核动力装备,已经转入新的发展阶段,研制先进的民用核电技术,建立先进核工业体系,更好的建设国家。“华龙一号”第三代核电技术就是其中的代表。
据了解,“华龙一号”命名源于中核集团2011年推出的“龙腾计划”,即通过自主创新实现我国核工业技术、装备和整体能力的提升,到2020年使我国核能创新水平达到或者超越世界水平。
正在福清市建设的中国“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示范工程。摄影/李晓翔
作为主研单位,“华龙一号”核心技术与关键设备是核动力院过去数十年技术积累和攻关的成果。其中标志性的核反应堆177堆芯设计理念,早在1997年就由核动力院首先提出。这个177堆芯先进燃料组件设计是“华龙一号”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灵魂标志,仅这一项技术就让反应堆的发电能力在同等条件下提高5%以上。
“华龙一号”最大特点就是国际最高标准的安全性,创新性采用“能动与非能动”相结合的冷却安全系统、能抗击大飞机撞击的双层安全壳、抗地震等技术。
所谓“能动冷却”,就是利用电力驱动的水泵等设备将冷却剂压入反应堆,使非正常状态下产生的热量及时冷却,保证反应堆安全。而日本福岛核事故主要原因就是海啸造成的海水涌入,导致柴油发电机无法为“能动冷却”装置提供电力,进而导致堆芯熔化。而“华龙一号”除了具有“能动冷却”手段,又额外引入“非能动冷却”,充分结合“能动”与“非能动”优势,即便出现极端恶劣情况,也不会发生日本福岛核事故那样的悲剧。
“华龙一号”非能动冷却实验装置。
据介绍,“华龙一号”的自主知识产权全面覆盖了设计、燃料、设备、建造、运行、维护等领域,装有“中国芯”,配备自主开发的核电专用软件,形成完整的知识产权体系。
环环了解到,这个意义不只是打破国外对多项关键技术设备的垄断、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还代表着“华龙一号”不受国际管制的约束,为出口海外扫清了障碍。
目前“华龙一号”是全球唯一按照进度计划建设的三代核电项目。中核集团在国内和国外有4台机组正在同步建设。4月27日,“华龙一号”全球首堆——中核集团福清核电5号机组一回路水压试验正式启动,标志着该机组提前计划50天启动冷态功能试验,由安装阶段全面转入调试阶段。这是“华龙一号”项目的又一关键里程碑。预计2020年,核电5号机组实现并网发电,投入商业运营。在国外的首个“华龙一号”工程,巴基斯坦卡拉奇核电工程,目前两台机组正处于安装高峰。
正在福清建设的“华龙一号”核岛内部场景。摄影/李晓翔
据介绍,第三代核电技术将成为全球核电产业的主流机型,预计到22世纪初都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而已经领先一步的“华龙一号”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除了三代核电,核动力院的第四代核反应堆技术已经取得实质性突破,还前瞻性的开展了行波堆、钍基熔盐堆等研发工作,并取得积极进展。
对于核动力技术未来运用于我国的航空器等问题,核动力院专家自信的表示:其他大国有的,我们肯定会有!
中国“人造太阳实验工程”已经让国人受益
专家:我们这一代就能看到商用!
无论是当下潜艇用的核动力反应堆,还是“华龙一号”这样目前最完美的三代核电机组,利用的都是核裂变释放出的巨大能量。这也是人类目前能够成熟运用的核能技术。
这次环环走访的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所担负的使命则是面向未来——为我们国家研制最有希望的终极能源——利用核聚变能的“人造太阳”工程装置。他们是我国核能三步走战略中,最后一步“核聚变堆”研发的核心单位。
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的“环流器二号A”聚变实验装置。
目前正在推进的“人造太阳实验工程”也是利用氢弹的核聚变原理,但与“氢弹爆炸”后瞬间释放大量无法控制的能量不同,我们是要实现可控的发生核聚变,源源不断的持续释放能量,就像太阳内部发生的核聚变一样为人类提供取之不竭的能源。
据专家介绍,目前受控核聚变研究的主要是相对容易实现的氘氚热核聚变(也就是氢弹中的聚变反应)。相比核裂变,其安全性高,聚变反应可以随时中止;氘氚聚变反应产物没有放射性,几乎不产生污染物,废料处理成本低;核聚变反应堆也不会产生污染环境的硫、氮氧化物以及温室气体。而原料氘元素在海水中的储量极为丰富。据计算,从一升海水中提出的氘,在完全聚变反应中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燃烧300升汽油。而发一度电的成本大约只有1分钱!
一旦受控核聚变实现规模化商用,这是可供人类使用上百亿年的终极能源。核聚变被称为“未来能源“的道理就在这里。
技术原理不难理解,前景也非常好,但是在工程上实现,难比登天!
例如,氢弹实现核聚变反应,是利用内置的“原子弹爆炸”实现的。我们的受控核聚变是要在人工装置内达到原子弹爆心的温度——即产生核聚变反应需要的上亿摄氏度高温。在如此温度下,物质已经变成高温等离子体状态,这个温度是人类的材料技术根本不可能承受的。而实现这个极致高温目标,就是国家赋予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的使命!
“托卡马克”装置结构示意图。
目前世界受控核聚变主流的研究方向是“磁约束核聚变”(也是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的主要研究方向),利用“托卡马克”装置用“取巧”的方法,实现高温等离子体流的核心温度达到发生核聚变的要求,而靠近装置边缘区域的温度降低到目前材料和工程手段能够承受的水平——但这亦然是超高技术难度。
目前位于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内的“环流器二号A”,是我国在2002年建成的第二代“人造太阳实验工程”装置,是进行核聚变研究的“大科学”装置平台。更加先进的“环流器二号M”将于今年年底建成,有望将电流从现有装置的1兆安培提高到3兆安培,进一步提高我国受控核聚变技术的研究能力。
据专家介绍,目前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的每次实验放电为2秒钟。要知道氢弹爆炸的时间单位仅为微秒。“也许到几十年后,这两秒就会变成20万秒、2000万秒,甚至是一年365天不间断的核聚变放电。”
中国第一座“人造太阳”装置,环流器一号(HL-1)。
和外界很多人想象的可能不一样,我们了解到,我国开展受控核聚变技术研究早在1958年就已经开始了。也就是说,我们国家对于发展核技术在刚起步阶段,就已经有一个很长远的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而绝不是局限于“狭小”的军事目的。
据核工业西南物理院的专家介绍,近10年以来,我国受控核聚变技术迅速提高,总体水平位居世界第一梯队,在材料、超导、认识理论等关键领域已经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这也是我们国家国力、实力提升的结果。由于受控核聚变技术研究涉及广泛的物理、工程学科领域,每一步前进,都离不开有关领域的进步。而相应的,我国受控核聚变技术进步取得的成果已经开始“反补”有关国产技术装备,例如航空航天、船舶、核工业、生物、医学等领域,并取得相当不错的成果。
大家在参观“环流器二号A”时,不时能在庞大、复杂的设备系统中,发现一些国内知名装备制造厂商提供的配套产品。这也是“大科学”研究、“国家工程”的意义所在。虽然看上去这些尖端前沿科研离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很远,但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现在或多或少已经受益于在这些技术研究。
环流器二号A装置内部工作场景截图。
在过去的数十年中,我们国家成功研制出了原子弹、氢弹、核潜艇等战略武器装备,也有了世界顶级的民用核电机组,但是与国际同行一样,在受控核聚变技术研究方面依然处于异常艰苦的“攻坚阶段”,甚至于没人有把握究竟到了什么时候才能实现成功。
这也可以比较直观的感受“难比登天”的受控核聚变技术难度,有多大!
不过,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聚变科学研究所的90后在职博士生马泽宇乐观的表示,“我相信我们这一代人能够看到核聚变真正的实现商用。”
目前,我国在研制自己的受控核聚变装置同时,还参加了国际热核聚变试验堆(ITER)计划,这也是我国迄今为止参加的最大国际项目。而除了我国,其他的核技术大国也在大力发展受控核聚变技术,在这一尖端前沿领域的竞争其实相当激烈。
ITER装置与中国祈年殿的外观体积对比。来源:中核集团。
过去,中核集团圆满完成打造国家安全基石的历史使命!
现在,一场可能改变未来人类命运的全新竞争已经展开。
这是又一个轮回。
环环认为,“托卡马克”受控核聚变技术,以及实现相同目标的其他技术,这一能够圆满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尖端前沿技术竞争,不就是谁有能力主导人类命运的竞争吗?落到自身,就是要掌控我们自己的未来命运!我们国家根本无法缺席!
在这次走访中核集团两大重磅研究院的三天里,环环始终在想,当年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我们那些世界顶尖的专家学者,他们本可以在国外过着优厚的生活,为什么要放弃,远隔重洋也一定要回来?回来了,也是忍受着常人根本承受不起的巨大压力,干出天大的功绩,甚至于只是为了解决一个在今天看来很简单的技术问题,献出自己一辈子的青春年华!一辈子生活在默默无闻中,无人知晓。
现在,其实也是一样的啊!
受控核聚变太难太难了,在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干了一辈子的老专家,干到退休也没见到什么成果,很不被家人理解。这几乎就是数十年前我国核工业创业者们一样的奋斗情景,在看不到尽头的困境中不懈拼搏!
这些天大家看到那么多在新一代尖端技术领域默默奋斗,或年轻,或已经青春不在的老专家们。凭着他们的条件出身,随便换一个环境都能享受更轻松、也更风光优越的生活。可现在为什么也选择了默默埋名,甚至在终生都看不成果的道路上默默坚持?
环环其实很想问,但又不敢问。人这一世总要面对一些现实生活问题,很怕一不小心无意中刺痛了他们。
但毫无疑问,这就是国之栋梁!他们所思所想所念,他们的极致追求,他们融到骨头里的精神,怎么可以用常人的思维去度量?
唯有衷心的祝福!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环环想说,从中核集团年轻一辈随便拉出一个来,就是五四青年代表。
———— / END/ ————
推荐阅读
▼
作 者丨张海潮
责任编辑丨陆哲宇
执行主编丨金冬伟
内容来源丨环球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