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里面的俭(道德经什么是俭朴)

第十七课 不肖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谓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乎。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道德经里面的俭(道德经什么是俭朴)(1)

老子有三宝,其中二曰俭,就是第二件宝贝叫做俭朴。不仅是生活作风要俭朴,工作作风也要俭朴,各个方面都要俭朴。如果不是老子把这一条当做他的第二件宝贝,我们一定会轻视这一条美德。老师在这一课讲到:俭朴是一种很高尚的思想境界,是一种很深厚的德的表现。

在我以前的理解中,俭朴固然是一种美德,但并不认为这种美德有多么高尚,更不会认为这是一种很深厚的德的表现。那为什么老子会把这种美德当作他的第二件宝呢?要做到这一条,首先这个人必然是一个欲望少的人。俭朴不等于节约。有很多人因为收入少,或从小家里就很贫困,养成了节约的习惯,但这并不代表这个人欲望少。真正的俭朴是一个人思想上的欲望少、追求少、想法少。这种人自然在生活中对物质、名利的要求就少。不论经济条件差还是好,都会很俭朴。俭朴也不代表买什么都买便宜的。俭朴是量入为出,是物尽其用,是不浪费。比如进餐馆吃饭,经济条件好点的,可以点经济能力承受得起,而且自己喜欢吃的贵点的菜,但不要点一大桌子吃不完,以显示自己的富贵。

有的人可能是吃穿都很节约,但脑子里想法很多,这就不是俭朴。他节约很可能是因为经济条件不允许,也可能是因为他舍不得,其实内心是很想去享受高标准生活的。在现实条件不能达成内心欲望时,想法就会很多。

俭朴是想法少、欲望少。对于一个修道修德的人来说,欲望少,说明他的私心少,这样公心才能建立起来,才能够去为他人,才能积累起深厚的德。

老师说我们要生活俭朴,工作上也要俭朴,各方面都要俭朴。指的不仅仅是要节约,爱惜各种东西物件,更是指思想上不要有太多的欲念。这可不是一下子能够达到的思想水平。俭朴就两个字,但很可能一辈子都做不到,但有必要朝这个方向去努力。

朱之丹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