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闻岸上踏歌声的闻是什么意思(忽闻岸上踏歌声)

唐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期间各路大诗人层出不穷,但是要论谁是个中魁首,相信很多人都会首推李白。李白的诗风飘逸潇洒,富有浪漫主义精神。他诗作中表现出了想象力和随处可见的夸张也历来为人称道,像“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等诗句别人写来可能会让人觉得太过张狂,但是他写来却是那么自然潇洒,或许这也是李白诗歌的魅力之所在。

忽闻岸上踏歌声的闻是什么意思(忽闻岸上踏歌声)(1)

李白的诗歌这般被推崇,我们在读书的时候也没有少学习他的诗作,他那一首首朗朗上口的诗作,哪怕是毕业多年,很多我们也能脱口而出,像《古朗月行》中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还有《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也有《早发白帝城》中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等,这些经典名句都深深地印刻在我们的脑海中。

忽闻岸上踏歌声的闻是什么意思(忽闻岸上踏歌声)(2)

不过有些诗词虽然我们至今依旧能脱口而出,对于它的意思也能说出个大概,但是却因为时间的流逝,对于其中某些特定字眼的意思已然记不大清,只能通过“想当然”地方式去理解。就像小学时便曾学过的《赠汪伦》,其中有一句其实现在很多人就是“想当然”地理解错了。那到底是什么地方理解错了呢?下面我们先在看一看全诗。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忽闻岸上踏歌声的闻是什么意思(忽闻岸上踏歌声)(3)

这首诗创作于公元755年左右,在袁枚的《随园诗话补遗》中还记载着一件趣事。当时泾县桃花潭附近住了一位名士汪伦,他听说李白要来此游历,于是便写了封信欢迎李白,在信中汪伦是这么说的,先生你不是喜欢游历吗?这个地方有十里桃花,先生你不是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供你畅饮。

结果李白很开心地就来了,来了以后才被汪伦告知,所谓的“桃花”是潭水名,实际上这里并没有盛放的桃花,而所谓的“万家酒店”只是店主姓万而已,并不是有上万家酒店。不过李白也是洒脱之人,对此并不在意,而是欣然接受了汪伦的热情款待,临走时为感谢汪伦的款待,于是便写了这首诗赠予对方。

忽闻岸上踏歌声的闻是什么意思(忽闻岸上踏歌声)(4)

这首诗历来为人称道的都是后两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在这两句中李白以夸张的修辞形容了桃花潭水的深度,但这只是为了衬托出后面一句,也就是汪伦对于李白的深厚情谊,千尺的桃花潭水够深了吧?但这也比不上汪伦送别我的情意。可以说李白是在不吝言辞地夸赞汪伦,这两句也让汪伦得以青史留名。这两句的理解大家都没什么问题,产生误解的主要是上一句。

首句“李白乘舟将欲行”没什么好说的,就是描写李白即将出发。而“忽闻岸上踏歌声”便是很多人产生误解的句子,在很多人的理解中,这一句的意思应该是:忽然听见岸上有人踏着歌声翩然而至。在这种理解中,踏是动词,歌声本是无形物质的东西,但是李白却能用一个“踏”字,将歌声形象化具体化,可以说是神来之笔。

忽闻岸上踏歌声的闻是什么意思(忽闻岸上踏歌声)(5)

但实际上这样的理解显然是“高估”了李白。这一句中的“踏歌”其实是一个专有名词,这是在唐代民间流传的一种手拉手、双足踏地为节拍的歌舞形式,可以边走边唱。所以李白这一句其实便是简单的实写,意思是忽然听见岸上的踏歌之声。

其实我们在品读古诗词的时候,由于对一些名词的不理解,很容易产生一些“想当然”的错误。就像宋代王安石的《元日》中有一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很多人理解的爆竹是现在我们燃放的烟花,但实际上这里的“爆竹”还真就是字面意思,是将竹子在火中烧,使其发出爆裂之声,这是当时的一种习俗。

忽闻岸上踏歌声的闻是什么意思(忽闻岸上踏歌声)(6)

所以在品读古诗词的时候,我们不能单凭自己的主观理解,就去“想当然”地解读,因为很多字词古今意思都有差距。而且像“踏歌”这样的专业名词现在我们也很少听说,很容易就会陷入自己错误的理解。

对于李白《赠汪伦》中的“踏歌声”大家之前有理解错误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