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都县民俗艺术(静宁的民俗文化)
罐罐茶
居住山区向阳、避风、背山而居,旧时多住窑,川区多房少窑。清及民国时期,富人家筑堡居住。现代农村多住顺水"一面坡"形土墙瓦房、砖瓦房。院内房屋布置,上房居中,与大门基本相对。饮食旧时均以杂粮为主,上世纪八十年代后主食小麦辅以杂粮,以面食为主。好熬"罐罐茶"喝,有泼散祭祖习俗。农村陈设多用方桌、炕桌、木厢、室内挂字画中堂。婚嫁礼俗有:提亲、订婚、纳采、迎娶等。
民间艺术
静宁社火
静宁高跷
剪纸艺术
民间艺术主要有社火、歌谣、剪纸、刺绣等。社火多在春节期间和特大喜庆日子演出。有舞台表演、地摊子和由狮子、龙、高跷、旱船、高台组成的社火队三种表演形式。耍社火时,要"说仪程",表演曲子戏、小曲、狮子、马社火、纸马、跑驴、小车、高台、龙灯、旱船、高跷和皮影等节目。歌谣、谚语、民间故事十分丰富。《毛女子》、《月亮光光》、《催眠曲》、《吆老牛》、《花鸟鸟自由配成双》、《有吃有喝心里舒坦》等歌谣流传较为普遍。《十杯酒》、《四大节》、《十里墩》、《送干哥》等,曲调节奏奇特,在民歌中极为罕见。整理出的谚语约300条,涵盖了气象、节令、农事、思想、修养、社交、生活等方面内容。剪纸是静宁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装饰艺术,每逢节日(主要是春节)或有喜庆事时,妇女用彩纸剪成各种花、鸟、虫、鱼或人物,贴在窗格上(叫窗花)、门棂上、墙壁上(叫墙花)作为装饰。新店甘坡村的剪纸最出色。刺绣多在枕顶、袜跟、鞋头、兜肚上,其中"绣花枕头顶"是刺绣工艺中的精品。刺绣古雅艳丽,保留着独特的民族艺术风趣,绣工细而不滞,图案线条奔放自如,确为雅俗共赏之珍品。
农耕习俗
静宁,以农耕为主,也兼营养殖、林业、园艺和家庭手工业。因之,静宁民众的生产习俗,是和这些生产门类的发展过程有着密切关系的。农谚云:“九九尽,开耕种”。古历正月下旬或二月初,川地、山地、塬地大都解冻,春田按时序开始播种。春播的夏田作物有小麦、大麦、青稞、旱稻、麻、白豌豆、扁豆、蚕豆、回回豆、胡麻。春播的秋田作物有高粱、玉米、糜子、谷子、洋芋、莜麦、荞麦(苦麦)。春播的饲料作物有苜蓿、燕麦、草秫秫等。
耕田犁地
动农开始播种的第一天,称“动农”,即开始动农活,亦称“动龙”。因二月为“龙抬头月”,龙为水神,庄稼丰收,需要龙神泽润,在第一次开始播种时,要举行“祭龙”仪式,全家人牵上耕牛,找上耧、耱、锨、枹子等劳动工具,背上种子,端上香火纸炮,酒茶来到地中心,架起耕牛,在地心耕一个大“田”字或一个大圆,象征粮囤,然后全家跪在田字或圆中心,烧香化表,奠酒泼茶,顶礼膜拜,祈祷龙神保佑,一年风调雨顺,获得丰收。祭祀结束,开始播种。
农谚占候农谚是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生产劳动经验,总结出来的关于农事生产的一整套科学规律,反映在各个农事阶段。静宁农民的农谚十分丰富,他们借助这些口承下来的生产经验,指导完成一年的生产。“不懂二十四节气,白把种籽撒下地”说明掌握节气的重要性;“九尽了,种混了”言适时春播的繁忙景象;“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立夏高山糜,小满探土皮”说瓜、豆、糜子等作物的播种时间及出苗时间;“立夏不种夏,种了豌豆收不下”告诫人们,立夏以后再不能种夏田;何时收割,农言又云:“小暑见个,大暑见垛儿”。并提醒人们:“黄七份,收十分;黄十分,收七分。”冬麦何时种,农谚云:“社前十天,社后十天,无籽无牛十天。”“霜降、霜降,地里的粮食收上场”、“抢秋、抢秋、不抢就丢”说霜降以后,秋粮作物要抢收抢运,否则,要丢在地里。
除了农谚占候外,关于“水、肥、土、种、密、保、管、工”诸方面,都总结出适应当地农业生产的谚语,指导自己的生产。如:水——水满塘谷满仓。麦不收水不丢。肥——种田不上粪,等于瞎胡弄,要想庄稼旺,粪筐不离膀。土——水土不出田,粮食吃不完,土是粮的本,水是苗的命。种——选种忙几天,收获一年甜,好籽得好苗,好苗得好宝。密——谷子稀、糜子稠,玉米地里卧老牛。豆稠没苗,麦稠没拨(没有挑剔的)。保——流水流肥田,金银填不满。管——三分种,七分管,管不好了白白干。工——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地是活宝,越务越好。
在工耕细作上,静宁农民尤注重“伏天”。有谚云:“伏里戳一椽,强如秋里耕半年”,“伏里耕三遍,来年吃长面”,“三伏晒地似上粪,立冬耕地春不种”。打灰簸箕《静宁州志》载:“二月二日昧爽,男女持箕灰,狗墙屋基,祀龙抬头”。这天,天蒙蒙亮,妇女起得很早,净手后将灶堂的草灰掏在簸箕里,由掌柜的端上,一手持小棒,沿屋基墙根打撒,口中并念咯道:“龙抬头,虎抬头,各样虫虫都抬头,一棒打在灰里头”一边打撒,一边念词,一直布撒到场心。草灰有杀虫作用,在龙抬头日布灰的主要目的是祭祀天地神灵,保佑一年中不要发生虫害,确保庄稼丰收。
浆种、捏籽农谚云:“铺的粪、盖的粪,不如随身带的粪”。浆莜麦种子,捏豌豆、荞籽,都是农民科学处理种子的一种传统办法。浆种将水烧开,舀入备好的瓷盆内,再将选留的莜麦种子倒入盆中,一人用推把(填炕用的工具)混搅少顷,用竹罩打出,倒进过筛的炕灰中,反复搅拌均匀后晾晒,盛入袋中即播种。捏种将豌豆、荞种捣入人狗粪便中,加过筛的细灰,用推把反复捣和,使种子粘满粪灰,堆起捂半天时间,然后按量搅入地里的土粪中(一地五堆粪,每一亩八分地,每一堆土粪约900斤)铺种。二人抬杠无耕畜人家,春秋播种时,二人前后抬一木杠,杠上拴耕犁,后面一个按犁地,窜籽、铺粪者紧随的后面,这种以人代畜耕种的形式,通称“二人抬杠”。“二人抬杠”的耕种形式在贫困地区被广泛采取,这种艰苦的、落后的劳役,抢种季节至今在一些地方还能看到。
祭“将军”静宁多发生雹灾,每年“四月八”要举行“将军爷”(驱雹铁炮)上山镇雨的隆重仪式。这一天,村民们抬上披红戴花的“铁将军”,捉公鸡、端香火盘、奠酒奠茶等祭品,在山顶(或山腰)打炮的地方,给“铁炮”装上黑色火药,众人齐跪,烧点香火,将鸡杀死,热血洒在纸灰中,并将鸡头置炮品上燃炮,一声巨响,冲上天空,主祭者一边化纸表,一边口中念念有词,祭祠大都是祈求上苍保佑,一年中风调雨顺,若生恶风雹雨,“将军”一显灵威,化冰雹为细雨,化恶风为顺风。祭祀结束,大家将鸡煮吃,曰“吃山”。
求雨静宁多发生旱灾,有“十年九旱”之说。如遇大旱,一些地方总组织村民进行“求雨”活动。其形式是:在附近庙宇或山巅设祭祀坛,将神象抬出,在露天暴晒,法师或阴阳诵经祈祷,然后到指定的水泉中取“湫水”(即“神水”),凡参与者,皆光头赤足,排成队列前进。途经院落,主人都得将大门前地泼湿,亦须光头赤足相迎,否则,将受到“求雨”者的责打。进行中,众人必须三步一跪,五步一拜,同时,口中念着“玉皇老爷下雨,下了大雨救万民”的话,声调凄凉,举止悲壮,以感动天地神灵降雨,拯救百姓。
开镰即第一次动镰收割。这一天,主妇要做上好饭送到地头吃,吃前,舀一些饭菜,抛向天、地、祖坟方向,敬天、祭地、敬祖先,表示共同分享丰收的喜悦。每天劳动结束,用不完的饮水和磨镰水都得倒在地里,如果不这样,割麦天要泡大雨。
扬场
打碾夏粮收割后,捆成小捆(俗称“麦箭”)在地里码成“麦码”,待干燥后,人背、牲畜驮或推车、人力车载运到场上,摞成大麦垛,多放在冬闲时打碾。曰“碾冬场”。有些地方,将麦地碾紧一块做场用。随收割随打碾,虽然人苦但也省事。所谓“打碾”,有打有碾,打:有人用枷甩打,使籽粒脱穗;碾,即牲畜拉砖石碌碌反复轧碾,使粒脱穗。碾时,以场为中心,将麦捆摊成圆形,太阳暴晒一阵,再套牲畜轧碾,多次翻抖,粒脱草绵,衣(碾碎的颖壳、草秸、穗节)粒堆起,借风扬出颗子,叫“扬场”。
场摊好后,就不准背背斗、提水罐者走过场,违者,碾场将遇暴雨,造成粮食“沓场”的不利事情。如遇丰年,场扬的粮食超常的多,认为是“起蛟”,是不祥之兆,便操几锨在场边撒掉。场打碾结束堆起,如不立即扬,便在粮堆尖上盖个草帽,意为压着不让粮食暗暗“跑掉”。如需过夜,便在粮堆上用草木灰印个十字,周围印一圈,或印上“粮堆如山”等吉语,一方面祈祷多扬出粮食,一方面防盗。
献天新麦磨面后,家人不得先吃,要烙或蒸新面馍献天。在当院摆上饭桌,端上出锅的大圆饼或出笼的五个热馒头,置桌上,上面插上香,鲜花,一炷香过后,即可取来一家人分食。“献天”以示丰收不忘天恩,天地尝新,以表谢意。
生产工具根据当地生产需要,历代传承下来的主要劳动工具有:犁、耱、耧、碌碡、枷、扫子、杈(木质、铁质单杈、四杈),锄、镢、镘、锨(木质、铁质)、铲子、镰(铁质、木质镶镰刃片),榔头(铁、木两种),斧头、磨子、石碾、背头、竹筐、扁担、水桶、铡刀、风车、簸箕、筛子、箩。犁的制作虽然简单,但非属专一制作耕犁者的匠人不可。制作耕梨有严格的技巧,好犁匠制作出来的犁既稳固又轻巧,易进土且省耕畜力量。
民居习俗
静宁自古多以平房为安身生息之地,平房组成的院落叫宅基地,一家一院,数家组成一个村子。静宁人盖房打院十分讲究。宅基地一般选在背风向阳的山根、沟垴、坡地的平台处。修房打院,都有一定的仪式。四合院院正中上房是院里最为讲究的一座房子,称为“上房”或“客房”,供长者居住。上房一般为“人”字型的架子房,所以又称架子上房。上房的基地较其他房高,特点是高大,宽敞,结构合理,造型美观,抗震性能强。四合院的左右两侧,为厦房及灶房,式样多为“上栋下宇”式,即顺水“一面坡”型或“两面流水”型(人字型)。箍窑先用土堆成窑形窑旋,(楔子)或叫“窑心”,然后用胡基,即土坯,抹草泥挤砌,窑箍成后,外面用泥抹光,以利雨水。这种窑干燥,没有潮湿气,窑内盘通间土炕,冬天十分暖和。高房建在“地棚”或箍窑上面,靠院墙修建,石头或砖块砌台阶,也有木质台阶。高房四周开窗,用以看家护院。门楼子即大门楼子,有三槛,平头等几种。有的三槛上安装木板,雕刻各种图案镌书题字。题字多为表示吉祥,表达理想,向往和祈求的内容。如“紫气东来”,“满门生辉”、“宁静致远”、“龙凤呈祥”、“前程似锦”。旧时功名人家,除在楼顶砌砖撒瓦外。还瓦脊兽。
节日饮食
俗话说:“宁穷一年,不穷一节”,静宁农村最看重的节日是春节,俗称“过年”。春节从腊月三十这天开始(如果是小月则从二十九开始),要到正月十五元霄节过了,才算过完了大年。
油饼
大年三十这天,一般人家都要蒸好几笼白面蒸馍,煮好猪肉或羊肉、鸡肉,切好下酒的各种凉菜,同时还要炸油饼、果子,做“绿食”点心等。三十这天早饭吃的内容各不相同,有的地方吃细长面,农村一般是搅团,且有个说法:“年三十打搅团,一年够搅缠”。意思是寓意着来年经济会宽裕起来,晌午饭一般吃蒸馍,炒肉菜,菜一般没有固定的规定,视准备情况而做,什么菜做好了就先吃什么菜。三十晚上即除夕之夜,一家人要坐在一起,吃一顿年夜饭,也叫团圆饭。吃团圆饭之前,或在喝酒中间,小孩要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磕头,晚辈要给长辈磕头,表示祝福,家长要给一家人散钱,给孩子的称“压岁钱”,团圆饭不在于吃得多么丰盛,一家人和和气气心情舒畅则是最要紧的。有些地方,三十早晨细长面和饺子,寓意为“金钱吊葫芦”或叫“刘海吊金蟾”,借喻“福寿长面(年)财源不断”。民间歌谣唱道“挂红灯笼贴对联,秦琼敬德守门前,长面吊金钱,老少喜心间”。三十晚上啃骨头,就是把年前杀的猪、羊、鸡煮熟,一家人围坐一起啃骨头,这叫“咬鬼”。传说鬼在年三十晚上夜游,最怕听见咬骨声。有首歌谣唱:“啃骨头,嘣嘣响,吓得神鬼不敢闯,四季保安康。”
正月初一第一顿饭必须吃细长面,臊子必须是肉的,愈丰富愈好。有的人家是先上菜碟子,喝酒,再上炒菜,吃馒头,然后吃长面,这种吃法叫“风搅雪”。有的人家肉菜准备得少也可以只单纯是一顿细长面,取其“长年平安”之意。晌午饭则是吃馒头和各种炒菜或烩菜,比较随意一些。
搅团
正月初五俗称“五穷日”,这一天早饭一定要吃搅团,意思是吃了搅团可以把一年的穷气缠得干干净净。这顿搅团,因为菜汤里有大肉、豆腐、粉条之类,比平时的苜蓿菜汤搅团好吃得多。正月初七据说这一天人的灵魂要去冥府阎王爷那儿应点,晚上才能回来,这天的早饭一定要吃细长面,叫做“接魂面”,意思是把灵魂拉住,让他早点回来,这顿长面吃时要特别小心,必须尽量把面条浑吸下去,不能用牙咬,据说咬断面条等于把自己魂咬断了,魂就在冥府回不来了。
正月十五俗称“元宵节”,这一天吃饭讲究要丰盛,俗话说:“小初一,大十五”。正月十五讲究不吃实心的馍,必须要吃包子。包子的花样特别多,有大肉包子、油面包子、豆腐包子、糖包子、各种素菜包子,即使最困难的人家,买不起肉,也要把山坡捡拾来的地软作馅子包成地软包子。另外农家妇女提前一天就动手捏能食的面灯和相属灯。捏灯用的面是糜子面或谷面,荞面最好。先把合成面的面蒸熟,揉成软面团,然后捏成家中各个人相属的面灯。每个相属的背上捏一个小凹窝,盛上清油,插上、用棉花做好的芯子,晚上即可当灯点,同时把捏好面灯与蒸下的牛犊模样的包有馅子的花馍一起供在天爷、灶爷的神灵面前,期望神灵保佑一家平安。
正月二十三叫“燎疳节”,“疳”是一种寄生虫,能引起腹部肿大病,小孩子易得此病。农家认为这是疳魔作祟,这一天要吃搅团,能把疳魔缠走,农村还有炸煮萝卜干菜的习俗,把秋天串起来的生萝卜煮熟,切成丝,调上佐料食用,这叫“炸疳病”。
二月初二这一天清早要炒豆子,豌豆、黑豆、黄豆、玉米、小麦可以炒熟吃,意思是“嘣龙眼”,听着锅里啪啪豆子炸声,龙眼睁开了,该开始按农事所需行云布雨,大人小孩子们也明眼亮了。这一天炒的豆子特别多,有的还专门给孩子炒棋子豆,放着让孩子吃好几天。有的地方把正月十五的相属灯一直放到这一天才烩到锅里当饭吃。
清明节一般在农历的二月底或三月初,俗话说:“三月清明二月半,家家户户祭祖先”。这一天农村里讲究要给死去的亲人上坟烧纸。必须在清明的前一天或这一天的早晨蒸好献馍,备好供菜、奠酒。清明节的饮食没有特别的讲究,大族旺户人家有坟头会,同一个宗族的人轮流当坟头,每户一年,在清明这一天要杀猪宰羊,同族的人一起来祭奠祖先,祭奠、上坟之后,把猪或羊肉按户数等分若干份,每户一份,那怕仅只分到一两半两,决不可漏掉同族的任何一户,借此,加强同一宗族内部的凝聚力,也算是一次打牙祭了。
三月三“踏青节”家家要吃顿酸汤细长面,以示“细水长流”,歌谣唱道:“三月三,擀长面,细水长流巧打算,年年不愁吃和穿”。
粽子
凉粉
五月初五又叫“端午节”或“端阳节”。这一天吃食较杂,有长面、粽子、花馍、油糕、甜醅、凉粉等,粽子有“八宝粽”、“五香粽”、“雪里红梅”、“金里藏宝”等。吃粽子很讲究,先备以麦芽发酵作成的糖稀(芽面汤汤)或蜂蜜、糖,打开苇包,粽子入糖,不曾动筷,就会使人馋涎欲滴了,孩子还有配戴虎、龙、鸡、蛇等面食动物的习俗。
七月七日“乞巧节”这是由流传的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形成的节日,又称“女儿节”,民间有“泡巧”的习俗,就是在六月间用井水浸泡豌豆、绿豆等豆类,不能见日光,几天换一次水。到七夕,苗长约尺余,用红纸条来苗腰,和清水盆一同放在院子里。妇女对天礼拜,叫乞巧,之后,把豆子豆芽做菜吃,就算巧入心灵了。
八月十五“中秋节”这天晚上有献月亮的习惯,农家自己做了月饼,有的则买来点心之类,与桃、梨、葡萄等水果一起放在院心的桌上,圆月当空,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讲究个团团圆圆,共同分享月饼、水果,尽兴而散,中秋节的饮食没有特别的讲究,喝酒吃肉或吃长面,根据自家情况,但吃月饼则是很普遍的。
九月九日“重阳节”文人们讲究在这一天登高赏菊,饮酒赋诗,静宁人对重阳节似乎不特别看重。一些农村这一天讲究吃新收的荞面,有些地方在这一天要蒸枣糕馍,取其及早登高之意。
腊月初八“腊八节”这一天早饭必须吃搅团,要端一碗搅团在家庭院落,屋里屋外象征性泼洒一下,名曰“别腊八”,有的地方这天讲究吃粘米粥,俗称“腊八粥”,乡下做的“腊八粥”很讲究。作法以粘糜子米,加上豆子、核桃仁、大红枣等文火慢熬,熬熟后,盛在碗里,还可以和上肉臊子,炒菜之类,吃起来甜、辣、香、咸,各味俱全,吃腊八粥有纪念佛祖的意思,因此腊八继必须多做些,当天吃不完,可以连续几天吃,以吃到年三十为最好,预示“丰食到年”,同时用荞面捏成圆形面疙瘩,称“雀儿头”,有的包上小硬币,谁吃出带有硬币的雀儿头,谁这一年福通运昌,腊八饭讲究一个“早”字,太阳出来前家家都得做好,村邻庄社互赠腊八饭,一是相互品尝,二是表示友好,有首民谣唱道:“鸡娃子叫了狗娃子咬,手端腊饭香气冒,先敬老,再送少,吃了腊饭福寿高”。
腊月二十三祭灶节据说这一天灶神要回天宫,人们都希望她能“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便在这一天把灶爷认真慰劳一番。并上香烧表,口里还要念叨着:“今年给您老人备了脚程,你赶着它慢慢走。”如果没有喂年猪的,也要杀一只鸡,献在灶君前,当晚送灶神上天时,先把神像轻轻揭下来,献上农村土办法熬制的麦芽糖(又叫糖瓜),取一点给灶爷嘴上一抹,粘住灶君的嘴,意思要她回天宫,在玉帝面前不要胡说八道,献过全猪,都可以做肉菜吃了,晌午饭或晚上必须把帮忙杀了猪的左领右舍和同族的长辈请来大吃一顿,一般要吃最肥的大肉块,可先割下猪脖项的肉煮熟切成大块,拌上蒜泥和辣椒水凉吃,同时把蒸的血板和灌的血肠切成块,加上辣椒水同时吃,这顿饭不讲究有多么正规,主要为了解馋,让平日吃不起大肉的人吃个够,吃个痛快。如果有黄酒、白酒喝,就更为尽兴。平日左邻右舍总不免有些矛盾,若这一顿解馋饭吃好了,一年不痛快,也就既往不咎了。有人把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叫过小年,这一天一过,快要过大年了,家家户户忙忙碌碌,为过年吃的用的作好安排。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