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喀巴大师肉身(宗喀巴大师的一生)

  宗喀巴(公元1357年~公元1419年),法名罗桑扎巴(善慧之意),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立者、宗教改革家。

宗喀巴大师肉身(宗喀巴大师的一生)(1)

▲ 宗喀巴大师铜质鎏金塑像

  宗喀巴,公元1357年10月10日诞生于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今鲁沙尔镇塔尔寺所在地),由于他的出生地湟中藏语叫做“宗喀”,所以尊称他为宗喀巴,意为在宗喀这个地方出生的人。

  宗喀巴的父亲是蒙古族,名叫达尔喀且鲁崩格,母亲是藏族,名叫馨茂阿却,两个人都是很虔诚的佛教徒,生有子女六人,宗喀巴排行第四。

  3岁时(1360年),宗喀巴的父亲就带着他到夏宗寺和若白多杰活佛相见,若白多杰活佛给宗喀巴灌顶加持,授了近事戒。

  7岁时(1364年),宗喀巴被家人送到夏琼寺,当时这是一座噶当派的寺院,师从曲结顿珠仁钦(1309一1385),取密宗名为端月多杰,后又受沙弥戒,取法名罗桑扎巴(善慧之意)。

▲ 宗喀巴唐卡画像

  藏传佛教发展到宗喀巴生活的时代时,势力强大的噶举、萨迦等教派,在佛教戒律、本质方面均有颓败之势、在政治上的争斗成了佛教上层势力的主导。宗喀巴在茫茫求学生涯中看到了当时西藏佛门风气存在很多不良问题,故下定决心继续努力,潜心修炼,他日重振佛门,所以每学完一部重要经论就去各地辩经会上实践,每到一处辩经声音洪亮,势如破竹,攻无不克,辩无不胜。抱着对佛学的极大热忱和苦苦修炼的坚定决心,中年时代的他佛学造诣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境界。

  38岁时,宗喀巴戴黄色桃形僧帽,表示他区别于其他教派,不同于那些败坏戒律的修行者,决心继承和尊守印度大师释迦室利所规定的戒律。他的号召和行动,得到帕竹地方政权的积极支持,也受到了广大僧俗的热情欢迎。

  51岁时(1407年),宗喀巴赴前藏,在寒若却顶安居,大弟子克主杰初次参谒,为授大威德灌顶。这一年造《中观论广释》。

  52岁时,宗喀巴造《辨了不了义论》。这一年6月,明成祖派大臣四人,随员数百人,到西藏迎请宗喀巴来汉地,他婉然辞谢。大臣们转请派一上首弟子代表前往,他便令大弟子释迦智到京,谒见了永乐帝以后,被封为大慈法王。同年《中观论广释》造讫,在有六百多位三藏法师的聚会中,广为宣讲。此外还讲了《中论》、《密宗道次第》等。又应徒众之请,兴建根本道场格登寺。第二年来到格登寺,讲述《菩提道次第》、《集密月称释》等。

  宗喀巴大师刻苦学习,经过长期的苦学精修,创建了一整套佛学体系,其重要论著《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密宗道次第广论》无上瑜伽修法就是其思想体系的总结,也是他创立格鲁派的理论基础。“格鲁”意为“善规”。因为宗喀巴大师戴黄色桃形僧帽,所以又称格鲁派为“黄帽派”、“黄教”。宗喀巴大师强调修行次第,要先显后密,显密并重,“提倡苦行”,僧人不结婚,戒杀生,禁饮酒,断绝世俗交往等等。

宗喀巴大师肉身(宗喀巴大师的一生)(2)

▲ 宗喀巴大师塑像

  53岁时(1409年),宗喀巴大师在拉萨创建甘丹寺,担任首位法台。并在当时藏王扎巴坚赞的支持下,发起了一个祈愿大法会,格鲁派从此诞生,从那时起经过几百年、几十代西藏执政者和中原王朝的顶力支持,到今天格鲁派已经成为雪域高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世界上信徒最多、影响最大、传播范围最广的藏传佛教派别。

  58岁时(1414年),藏王迎请宗喀巴赴闻地的扎西朵喀安居,为三藏法王数百人宣讲《中观》、《因明》、《菩提道次第》等。大弟子根敦主初次参谒,后回到格登寺。

  59岁时,宗喀巴另造《菩提道次第略论》。

  60岁时(1416年),宗喀巴的弟子绛央却杰兴建哲蚌寺。

  62岁(1418年)时,宗喀巴在格登寺《入中论广释》造讫。岁末,令刻《集密根本经》,第二年刻成。

  1418年~1419年,宗喀巴的弟子绛钦却杰利用从明朝带回的大批赏赐物修建了色拉寺。至此甘丹、哲蚌、色拉三寺合称为拉萨三大寺,成为后来格鲁派六大丛林的中心寺院。

  63岁时(1419年),宗喀巴宣讲《胜乐轮根本经》等显密诸法,《胜乐轮根本经释》也在这一年作成。同年(藏历火鸡年)10月25日,宗喀巴在拉萨甘丹寺圆寂,圆寂时,将自己的衣帽传给贾曹杰,于是贾曹杰继承了甘丹寺住持之位。藏传佛教史上将宗喀巴大师、贾曹杰、克珠杰合称为“师徒三尊”。

  宗喀巴为佛教事业奉献了毕生的精力,他的弟子为了纪念他,将每年藏历10月25日定为燃灯节,10月24至26日为燃灯节的主祭期。这一天没有过多的欢庆,更多的是思念与缅怀。人们燃起无数盏酥油灯,许愿佛法长明不灭,宗喀巴大师的圣教不衰,让象征着智慧的光明,照破愚痴黑暗,令智慧与福德增长。

宗喀巴大师肉身(宗喀巴大师的一生)(3)

▲ 酥油灯长明

  每年燃灯节当晚8点钟,拉萨大昭寺广场上法号,法螺、金唢呐声响起,僧人们在道路两侧、佛塔周围、殿堂屋顶、窗台、室内佛堂、佛龛、供桌等凡能点灯的台阶上,点上一盏盏酥油供灯,把佛塔、殿宇、佛堂、屋子照得灯火通明。前来点灯的信徒们会齐声高诵“六字真经”经文,悼念宗喀巴大师。

宗喀巴大师肉身(宗喀巴大师的一生)(4)

▲ 燃灯节的拉萨大昭寺广场(2017)

  宗喀巴被藏族人尊称为第二佛陀,在中国西藏、青海、内蒙、甘肃、北京、山西、河北等地区的佛教寺院里,都有宗喀巴大师塑像,有的是泥塑涂金,有的是以铜质鎏金制成。

  传说宗喀巴为文殊菩萨转世,宗喀巴诞生以后,从剪脐带滴血的地方长出一株白旃檀树,树上十万片叶子,每片上自燃显现出一尊狮子吼佛像(释迦牟尼身像的一种),“衮本”(十万身像)的名称即源于此。青海的僧俗大众尊称他为杰仁波且,意为宝贝法王。

宗喀巴大师肉身(宗喀巴大师的一生)(5)

▲ 宗喀巴大师塑像

  宗喀巴从16岁赴西藏直至圆寂的47年中由于忙于佛事,从未返回过养育自己的宗喀故地。在宗喀巴去西藏6年后的1378年,其母盼儿心切,让人捎去一束白发和一封信,要宗喀巴回家一晤。宗喀巴接信后,为学佛教而决意不返,给母亲和姐姐各捎去自画像和狮子吼佛像1幅,并写信说:“若能在我出生的地点用十万狮子吼佛像和菩提树(指宗喀巴出生处的那株白旃檀树)为胎藏修建一座佛塔,就如与我见面一样”。

  第二年,即明洪武十二年(1379),宗喀巴的母亲馨茂阿却按着他的嘱托,在当地五个部落的支持下建起了以菩提树和宗喀巴自画像为心脏的塔,取名“莲聚塔”,这个有着沧桑历史的“莲聚塔”就是塔尔寺最早的建筑。此后180年中,此塔虽多次改建维修,但一直未形成寺院。

宗喀巴大师肉身(宗喀巴大师的一生)(6)

▲ 塔尔寺的菩提塔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掸师仁钦宗哲坚赞于塔侧倡建静房1座修禅。

  明万历五年(1577),复于塔之南侧建造弥勒殿。至此,塔尔寺初具规模。

  明万历十年(1582)第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第二次来青海,翌年春,由当地申中昂索从措卡请至塔尔寺。三世达赖向仁钦宗哲坚赞及当地申中、西纳、祁家、龙本、米纳等藏族部落昂索指示扩建塔尔寺,赐赠供奉佛像,并进行各种建寺仪式。从此,塔尔寺发展很快,先后建成达赖行宫、三世达赖灵塔殿、九间殿、依怙殿、释迦殿等。

  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正月,正式建立显宗学院,讲经开法,标志着塔尔寺成为格鲁派的正规寺院。

  ▼ 宗喀巴影响最大的几个弟子


  1、贾曹杰·达玛仁钦:师徒三尊之一,甘丹寺第二任甘丹赤巴;

  2、克珠杰·格勒巴桑:师徒三尊之一,甘丹寺第三任甘丹赤巴,后被追认为一世班禅;

  3、绛央却杰:本名扎西班丹,创建哲蚌寺;

  4、绛钦却杰:原名释迦也失,创建色拉寺,曾经两次赴汉地朝觐明朝皇帝,被封为“大慈法王”;

  5、根敦朱巴:宗喀巴最小的弟子,创建扎什伦布寺,后被追认为一世达赖。

  ▼ 宗喀巴的主要著作


《菩提道次第广论》

《密宗道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略论》/《菩提道次第略论释》

《菩提道次第心论》

《菩提道次第摄受求加持颂》

《大乘修心七义论贯注》

《缘起赞五十八颂》

《入中论善解密意疏》

《辨了不了经善说藏论》

《龙树中观根本慧论广释之正理海》

《胜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显炬论》

《波罗蜜多注释·金珠》

《菩萨戒品释》

《僧众二十论》

《密宗十四根本戒释》

《侍师五十颂释》


整编 :扎西

审校:央央·羽蒙

头条号【见了】原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