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大梁皇帝是怎么登上皇位的(琅琊榜人物之大梁皇帝)

大梁朝廷——皇帝

皇帝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肯定不会有什么好印象。是他导致了当年的赤焰冤案,七万将士,饮恨梅岭。这些久经沙场的老兵们,没有死在敌人的手上,却倒在了自己人的屠刀下。最可气的是,阵前刀枪未死,阵后油嘴杀人,英雄无辜丧命,死后还要背负逆臣叛军的罪名。而且,在他统治时期,大梁政局不稳,皇子各有党羽,大臣纷纷依附,朝堂上相互攻击,内耗不断。而这位皇帝陛下本身就是党争的最大受益人,为了皇权稳固,连老婆儿子都在他的算计中,都可以利用并舍弃。帝王心术的可怕,实在令人齿冷。

琅琊榜大梁皇帝是怎么登上皇位的(琅琊榜人物之大梁皇帝)(1)

和皇帝密切相关的就是兵权和党争,一在朝堂,一在军方。关于兵权的问题,本人在林帅和蒙挚的章节都已经解析得很清楚,这里重点谈一下党争的问题。大梁的朝廷格外热闹,先有祁王一家独大,优秀到让皇帝害怕,最后不惜亲手杀子。赤焰一案,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一支强军灰飞烟灭,朝臣杀的杀,贬的贬,大批国家栋梁损折。从此以后,朝臣们的心中再无公理正义,一门心思忙着算计自身利益,站队结党了。后期皇帝意识到不能让东宫做大,才在立了萧景宣为太子后,又一力扶持誉王,皇帝要的就是二虎相争,而他自己稳坐钓鱼台。而靖王这匹黑马,虽是梅长苏操作的结果,但皇帝的本意还是为了构筑新的平衡局面。说白了大梁的朝局就是皇帝如何处理和四个儿子的关系,就是老皇帝在选择储君和孝顺儿子之间的纠结,皇帝对太子立了废,废了又立,正是他作为皇帝和父亲双重身份的矛盾。为了大梁的江山,他必须择贤而立,可为了自己的皇权稳固,他也不能让儿子过分出位。皇帝一辈子都在选择儿子,选择接班人。作者给这位皇帝取名为萧选,确实也有点意思。

关于祁王和誉王我已充分阐述,这里不再赘言。再说说太子和靖王吧!先说太子,萧景宣这个太子当得实在窝囊,虽然正位东宫,却时刻要面对兄弟的威胁,他自己偏偏又没有能力,而且个性软弱,很容易被别人摆布。假如没有越贵妃和谢玉,他一个人根本就对付不了誉王的夺嫡。他之所以被立为太子,除了母亲得宠外,还有就是因为自己是个听话的儿子。事实上,越贵妃除了身份矮一头外,其他没有一样比皇后差的。就算是比儿子也是如此,很多人认为誉王比太子强,其实也未必。萧景宣虽然懦弱了点,个人能力不如誉王,作为储君未必称职,但作为儿子他是合格的,起码他从没想过造反弑君,以谢玉手上掌握的巡防营和天泉山庄,太子在武力方面还是占有相当优势的。萧景宣还有一个优点,就是这个人率真,真性情。太皇太后丧礼上,他肚子饿了拿出东西来就吃,丝毫不管别人怎么看,相比誉王畏畏缩缩,左顾右盼,太子算得上敢作敢当。把点心分给誉王一起吃,太子也算得上有个哥哥的样子(要是兄弟间一直这么和睦就好了)。太子失势的时候,花天酒地,尽兴狂欢,誉王呢?暗自伤神,自怨自艾,喝闷酒都不敢让人看见,一个人关在房间里舔伤口。相比之下,太子那种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洒脱更让人觉得坦荡。

皇帝对于儿子们之间的不合一清二楚,对于他们之间的明争暗斗也十分了解,这个局本身就是他搞出来的。祁王之后,皇帝意识到储君的人选不能过于强势,所以太子这块馅饼才砸到了萧景宣头上。但是国家如果交到他手上,必然会大权旁落,江山不保。所以皇帝扶持誉王,固然是对这位长得最像自己的儿子格外钟爱,而誉王的才干也确实是有目共睹的。就像皇帝后来和高湛单独聊的时候说的那样,皇帝对誉王其实也动过传位的念头,关键是要看誉王的德行是否能够超越太子。皇帝对誉王,担心的不是能力,而是德行,其实无非是要看看他是不是一个合格的儿子和臣子,能否忠君爱民,孝顺父母,兄友弟恭,很遗憾,誉王让他失望了。

再说靖王,景琰无论是军事素养,还是后期表现出来的治国能力,都让皇帝非常欣慰。但双方都明白,赤焰的案子是他们共同的心结。经过卫峥和九安山事件中景琰的出色表现,皇帝认为景琰才是一心为公,毫无偏私,而且已经顺利放下了赤焰的事情。对这个儿子完全认可,景琰后来的入主东宫异常顺利(客观上也确实没有其他皇子可立)。由此可知,皇帝心中的太子人选过于理想化,既要才能出众,又要品行纯良。既要一心为国,又要不涉党争,既要忠于国家,又要孝顺父母。皇帝千挑万选选了景琰这么一个朝野公认的贤明皇子,虽然对他自己是不幸,但对于国家却是大幸。景琰金殿鸣冤的举动对皇帝可称之为不孝,但于国可谓大忠。他最后那一步确实显得轻松从容,但景琰坐上太子之位凭的是实实在在的功劳和威望,那是他首先兢兢业业为大梁卖命十几年换来的,否则政变是不可能成功的。(誉王就是个反例)

琅琊榜大梁皇帝是怎么登上皇位的(琅琊榜人物之大梁皇帝)(2)

平心而论,这个皇帝虽然敏感多疑,但绝不昏庸,相反还非常有手段。能够镇住越贵妃、誉王、谢玉、夏江、柳澄这帮人精的,不可能是个白痴。林帅和言侯拼命力保上位的,也不会是一个昏君。对于朝中大臣所犯的罪行,他基本做到了按律治罪,庆国公案就是明证。对于百姓疾苦,也还算关心,对于赈灾事件高度重视,派誉王巡视江左,关注百姓民生。对于朝臣中的优秀人才,也能做到量才委用,特别是蔡荃,算是破格提拔了。皇帝最为人诟病的是党争。

党争历朝历代都有,身为皇帝要消灭党争其实根本不现实,他要做的本来就是超然其上,两边利用。他放纵太子和誉王结党,制衡是一方面,另一层意思就是我不好团结的人交给你们去团结,我只要把你们两个管好就成。皇帝很善于把控党争的力度,他也知道如果无休止地斗下去,国家的元气就被耗光了。所以,在几大尚书空缺出来后,用什么人顶上去皇帝也颇为头疼。沈追、蔡荃的上位虽有梅长苏刻意操作的原因,但最后拍板作决定的还是皇帝。否则大可以各打五十大板,誉王和太子的人都用,维持原来的党争局面。因为皇帝也明白国家必须要有一些纯臣,纯臣越多,最后得益的恰恰是皇帝本人。

再回到当年的祁王旧案,人人都说祁王贤德,其实他的情商太低。要论实力他比靖王只高不低,唯一的差别就是少了梅长苏这样优秀的谋士。他光懂直言上奏,不懂韬光养晦。祁王心中装着天下,难道皇帝要毁了天下不成。祁王错就错在没有处理好皇帝和储君的关系,过高估计了皇帝纳谏的雅量,过低估计了皇权的意识。皇帝对赤焰军,对林燮,并非没有用过怀柔手段,派到赤焰军中的人都被林燮投闲置散,掺沙子的做法没有成功,最后也只能刀兵相见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话听起来很痛快,但是不能随便说。爱说这话的人通常都没什么好下场。

谋反这种大罪,岂是随便就能栽给一个亲王的。以皇帝的精明,怎么会对夏江提供的一份既无谋反实迹,又无任何过硬证据的调查报告深信不疑呢?知子莫若父,皇帝哪里会不知道祁王的为人。林燮和他从小一起长大,皇帝对他怎么可能不了解。从皇帝内心来讲,未必就真的相信祁王他们谋逆,还是因为忌惮祁王和林帅的实力威望。而且经过这件事情,父子之间本就存在的嫌隙只会更深,君臣之间相互猜忌,彼此不得安生,早晚还是会兵戎相见。夏江和谢玉确实利用了皇帝,但皇帝何尝也不是利用了他们手上的刀,制服了儿子和功臣。皇帝的目的就是要借赤焰的案子扳倒祁王,铲除他背后强大的实力集团。那些大臣越保祁王越糟糕,他们都杀的杀,贬的贬,祁王如何能够不死,祁王不死,这些举动岂不是师出无名。当年赤焰冤案的总导演不是别人,恰恰是皇帝本人。有罪有失者皆应惩处,最大的责任人就是皇帝。皇帝最后处置夏江,也有安抚景琰的意思,按他的想法,只要牺牲了谢玉和夏江,就可以推掉自己在赤焰一案中应负的责任。可惜老天爷是公平的,无论什么人,有错就要认,别人可以一时替你顶罪,但你最终还是要为自己的行为埋单。那么大的案子,如果仅处理谢玉和夏江显然摆不平,他那么害怕翻案,并非是因为案件本身,其实是怕靖王等人借机把他赶下台。

琅琊榜大梁皇帝是怎么登上皇位的(琅琊榜人物之大梁皇帝)(3)

那反过来想想,即便皇帝不猜忌他们,但双方政见不合始终是问题,要是给不了祁王和林帅他们那种理想的天下,他们会怎么做,安于现状等到皇帝老死,还是最后和景琰一样逼宫,没人知道。会不会为了他们自己的所谓理想而把皇帝赶下台,也没人知道。只不过他们早在当年的冤案中死去,留给人们的永远都是一代贤王和忠良的形象。景琰现在是明君,可他又能贤明多久,保得住自己,保得住后人吗?同样也没人知道。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在巨大的权力面前,所谓的父子亲情和君臣大义都是靠不住的东西。景琰最后不正是仗着强大的军政力量迫使皇帝翻案了吗?不要说他们只是为了公道,政治上所谓的公理民心说到底还是权力之争。皇帝最后撒泼耍赖,打死不肯翻案的种种老顽固的表现,恰恰是因为他还没糊涂。皇帝答应翻案,就等于承认了自己误杀儿子和忠臣的罪名,这样一个大黑锅背在身上,皇帝的名声就彻底臭了。一边是年老昏聩的皇帝,一边是朝气蓬勃的太子,大臣们会怎么选择?相信老皇帝最后几年的日子肯定不会好过,威信全无,大权旁落,对于皇帝而言,生不如死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