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道理的好处和用处(我说了但没用少给7岁前的孩子讲道理)

很多家长在引导孩子掌握新能力或者纠正错误行为的时候,都遇到了这样的难题:

给他讲了很多遍了,孩子就是记不住,当下点头说我记住了,我明白了,下次依旧会犯。

最后大家似乎卡在了一个悖论上:专家说不要打孩子,不要吼孩子,要讲道理,行,我耐心地讲道理,但是,该讲的道理讲了,该教的方法也教了,孩子依然打人、扔东西、抢玩具、撒泼打滚、骂人。。。讲道理有啥用?

其实,不是“道理无用”,而是“道理仅停留在了道理层面上,没有被孩子转化成行动”。

讲道理的好处和用处(我说了但没用少给7岁前的孩子讲道理)(1)

纯讲道理,不适合婴幼儿园阶段的孩子

我们给孩子讲的道理和方法,理论上需要经过四个阶段:听到、理解、记住、运用

但是,如果道理和方法过于复杂,婴幼儿阶段的孩子很可能只停留在“听到”这个阶段,即:你说了,他没懂,尽管他点头了。

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是:

1、认知发展的局限性

这两个规律告诉我们:婴幼儿阶段孩子的思维是建立在具体的动作、实际的体验、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之上的,而非抽象的语言输入

讲道理的好处和用处(我说了但没用少给7岁前的孩子讲道理)(2)

举个例子,我儿子眼睛不太好,我需要他明白看书、画画姿势要正确,近距离用眼时间不能太长等道理。

对于一个四岁的孩子来说,是无法想象用眼错误导致的后果是什么。我家刚好有一个绘本是关于近视、远视、眼睛结构的科普,我找了个气球模拟近端用眼拉长,远眺缩短的过程。

我一直拉一直拉,问孩子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孩子说气球会爆炸。然后我又站在窗边用“气球眼睛远眺”,再慢慢缩回。

“气球眼睛”的实物演示让孩子明白了看近看远时候眼睛的变化,也就明白了保护视力的重要性。

之后每次画完画,我提醒儿子远眺,他会立刻跑到阳台上远眺20秒,有时看我玩手机时间长了,还会提醒我去远眺,煞有介事地对我说:你是想让你的眼球爆炸嘛?

讲道理的好处和用处(我说了但没用少给7岁前的孩子讲道理)(3)

2、你说的道理,太空、太模糊

回忆一下我们认为的,给孩子好好讲道理的表达方式是不是这样的:

你只有好好吃饭,才能长身体、我们看书的时候要专注、你要友好对待小朋友

这些道理可以说是无效的,因为不够具体,不够形象,不够清晰,

具体怎么吃饭才算“好好吃饭”?

具体怎么友好才算“友好对待”?

具体怎么专注才算“专注”?

孩子没有相关经验和认知,所以根本理解不了,如果换成具体的要求,孩子就明白了,比如:

好好吃饭就是吃菜、肉、主食,不挑食,不能边吃边玩,吃饱才能下桌子。

友好对待小朋友是指不抢玩具、不打人。

把那些名词、形容词都展开揉碎,细化成一个个具体的要求,才是孩子听得懂的方式。

讲道理的好处和用处(我说了但没用少给7岁前的孩子讲道理)(4)

3、你太啰嗦了,太爱叨叨了

没有人愿意被别人逮住一个错误翻来覆去的叨叨。孩子也是一样,同一个问题,如果家长不停地唠叨,不停地批评,他又无法反抗,干脆就从听觉上屏蔽你。

你说你的,我听不见~

不论是从我们自己成长的经历中,还是周围的案例,都会发现,那些爱讲道理,唠唠叨叨的家长,越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

那如何做才能把我们想要传达的道理和方法,让孩子准确地掌握呢?

讲道理的好处和用处(我说了但没用少给7岁前的孩子讲道理)(5)

比起讲道理,游戏才是更高级的教育方式

0-2岁的孩子,其认知发展水平处在感知运动阶段,思维是伴着动作产生的。

3-7岁的孩子,其认知发展水平处在前运算阶段,思维需具象化-----《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

这两个规律告诉我们:婴幼儿阶段孩子的思维是建立在具体的动作、实际的体验、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之上的,而非抽象的语言输入

讲道理的好处和用处(我说了但没用少给7岁前的孩子讲道理)(6)

举个例子,我儿子眼睛不太好,我需要他明白看书、画画姿势要正确,近距离用眼时间不能太长等道理。

对于一个四岁的孩子来说,是无法想象用眼错误导致的后果是什么。我家刚好有一个绘本是关于近视、远视、眼睛结构的科普,我找了个气球模拟近端用眼拉长,远眺缩短的过程。

我一直拉一直拉,问孩子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孩子说气球会爆炸。然后我又站在窗边用“气球眼睛远眺”,再慢慢缩回。

“气球眼睛”的实物演示让孩子明白了看近看远时候眼睛的变化,也就明白了保护视力的重要性。

之后每次画完画,我提醒儿子远眺,他会立刻跑到阳台上远眺20秒,有时看我玩手机时间长了,还会提醒我去远眺,煞有介事地对我说:你是想让你的眼球爆炸嘛?

讲道理的好处和用处(我说了但没用少给7岁前的孩子讲道理)(7)

2、你说的道理,太空、太模糊

回忆一下我们认为的,给孩子好好讲道理的表达方式是不是这样的:

你只有好好吃饭,才能长身体、我们看书的时候要专注、你要友好对待小朋友

这些道理可以说是无效的,因为不够具体,不够形象,不够清晰,

具体怎么吃饭才算“好好吃饭”?

具体怎么友好才算“友好对待”?

具体怎么专注才算“专注”?

孩子没有相关经验和认知,所以根本理解不了,如果换成具体的要求,孩子就明白了,比如:

好好吃饭就是吃菜、肉、主食,不挑食,不能边吃边玩,吃饱才能下桌子。

友好对待小朋友是指不抢玩具、不打人。

把那些名词、形容词都展开揉碎,细化成一个个具体的要求,才是孩子听得懂的方式。

讲道理的好处和用处(我说了但没用少给7岁前的孩子讲道理)(8)

3、你太啰嗦了,太爱叨叨了

没有人愿意被别人逮住一个错误翻来覆去的叨叨。孩子也是一样,同一个问题,如果家长不停地唠叨,不停地批评,他又无法反抗,干脆就从听觉上屏蔽你。

你说你的,我听不见~

不论是从我们自己成长的经历中,还是周围的案例,都会发现,那些爱讲道理,唠唠叨叨的家长,越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

那如何做才能把我们想要传达的道理和方法,让孩子准确地掌握呢?

讲道理的好处和用处(我说了但没用少给7岁前的孩子讲道理)(9)

比起讲道理,游戏才是更高级的教育方式

游戏是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幼儿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不要小看游戏,游戏并不是“玩物丧志、毫无意义”,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能带入各种角色,经历不同的冲突,也会自然的发展出应对策略,很多游戏还能发展孩子合作、协调、沟通、语言表达的能力。

我儿子2岁左右的时候,谁都能抢他的玩具,他不敢要回来,只会站在旁边看着,等着,等别人不玩了主动还给自己,他心里不开心但又不知道怎么解决,后来干脆就躲得远远的,不去有小朋友的地方玩。

针对这种情况,我就在家和他玩“抢玩具”的游戏,我先扮演被抢玩具的孩子,让他来抢我手里的玩具,然后示范用严肃的声音、生气的表情大声说出:这是我的,还给我,同时从他手里拿走玩具。

然后角色置换,换成我抢他的玩具,让他重复我刚才的语气、动作、话术。

讲道理的好处和用处(我说了但没用少给7岁前的孩子讲道理)(10)

接下来,我们把他的各种玩具都拿出来,继续演“抢玩具”,托马斯抢高登,小猫抢小狮子,不断的重复让儿子能够熟练掌握“这是我的,还给我”这句话的语气、语速。

等到他可以脱口而出了,再叠加游戏难度,如果我们说了这句话,对方还是不给怎么办?对方跑了怎么办?对方打你了怎么办?

不同的情形我都以游戏的方式和他玩熟练,让他明白该如何处理这些事情。

现在,我儿子已经能够轻松应对各种被抢玩具、被打的社交冲突,因为他习惯用语言解决问题,不会动手,在幼儿园的人缘还不错,大家都比较喜欢和他一起玩。

这就是游戏带给孩子的成长,而非说教。

讲道理的好处和用处(我说了但没用少给7岁前的孩子讲道理)(11)

如何用游戏给孩子传达道理、方法

1、根据孩子的困难设置游戏主题

这个部分需要家长细心观察,看看自己孩子遇到了什么困难,然后把这个困难当做游戏的主题来玩,一次玩一个主题就可以了。

比如,孩子生气时候爱打人,我们想要教会孩子,生气的时候别打人,而是用跺脚来代替,那我们就设置一个“我要发怒了”的游戏,把玩偶摆成一排,假装我要发怒了,抱起手肘跺跺脚,每个玩偶都做这个动作,到孩子的时候,孩子也这么做。

或者让孩子给每个玩偶都设想一个发怒方法,引导孩子去观察,每种发怒的方法会带来什么后果,然后找到不伤害别人、不伤害自己、不破坏东西、还能表达愤怒的做法。

还有第三种游戏,可以把情绪绘本中的情节演出来。

讲道理的好处和用处(我说了但没用少给7岁前的孩子讲道理)(12)

2、游戏中侧重于引导和启发

虽然游戏的目的是让孩子掌握我们认为对的那些做法,但是最重要的是,引导孩子在游戏中思考、自主发展出策略。

所以,不要急着告诉孩子该怎么做,而是抛出问题,让他自己想想怎么办。

比如,我假装是一只生气的狮子,孩子是大熊,狮子对大熊说:我好生气啊,我感觉肚子里有一团火窜来窜去,大熊,你说我该怎么做才能让这团火出来?

孩子就会开动脑筋,想各种办法,每给出一种办法,我们就试一下,然后说出结果,直到他给到的办法是正确可行的,狮子最后开心的说:大熊,你这个办法太好了,我现在一点也不生气了,那团火不见了。

如果我们打着游戏的形式,噼里啪啦把自己认为的方法都说出来,不给孩子一点参与机会,这还是等同于“说教”。

讲道理的好处和用处(我说了但没用少给7岁前的孩子讲道理)(13)

3、游戏要多次重复、开心地玩才有效果

比起说教和训斥,游戏确实有缺点,比如家长要“费时、费力、费脑子”,每个孩子的认知能力、性格不同,游戏的效果也不一样。

我们要做好心理预期,游戏的效果可能需多次重复,并且还得玩的开心,才能给孩子留下深刻的体验。

比如这个阶段我们主要解决的是情绪类的问题,那就设置不同的情绪类游戏,隔一两天玩一次,等到孩子已经把游戏中的方式转化到实际操作中了,再转向其他类的行为问题。

我们不要觉得重复多次很烦,如果孩子能够在不同情景下重复游戏里的方式,经验是会不断累积和强化的,最终达成目标。

与其做一个唠唠叨叨的复读机,不如做一个会玩游戏的大朋友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